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意敏  陈博 《化学教育》2020,41(10):54-60
利用化学教学设计评价量表(CTDES),对广州市某高校86名化学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发现师范生在“认知与元认知”“社会文化与情感”“科学描述与应用”指标表现中等,在“一致性”指标表现较好。师范生在对“理论化学”和“描述化学”类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时,在“认知与元认知”“社会文化与情感”“科学描述与应用”3个指标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孙旭  李佳  徐东方 《化学教育》2019,40(21):9-14
为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围绕“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思维过程、素养达成等方面的核心要素,形成了以1个核心、4个维度、20项指标为基本框架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并采用专家咨询、课例检验等方法使该评价体系更趋科学、全面、规范。  相似文献   

3.
相佃国 《化学教育》2004,25(12):34-35
“创新性学习是未来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想选择”,构建创新性学习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性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1999年,我们承担“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创新性学习研究”任务,“创新性学习评价”作为二级子课题列入研究计划中,4年来,我们在创新性学习评价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4.
刘杰  魏影  魏标  苗慧  杨松  陈水生 《化学教育》2022,43(8):86-90
针对当前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依托“云班课”,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实验“三三三”翻转教学新模式,即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课堂”:自学课堂、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等;理论课堂里包含“三个环节”:个人汇报、小组活动和测试点评等;学习效果评判有“三个评价”:自学评价、参与评价和动手评价等。以有机化学实验中“环己烯的合成”为例,采用该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发挥出线下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了将“知识内化”的时间拉长,达到对学生线上自学“知识传授”掌握度的有力检验的目的,更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完成在知识传播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5.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与毕业要求的教学前端分析,建构“学教评产”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安排与优化教学评价,对“化学游戏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并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满意度等3个方面评价教学成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取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必修阶段“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主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位构性”系统模型与学科能力活动任务相结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预设学生的表现水平,设计各课时的评价任务,过程性地诊断学生在各个课时中“位构性”模型建构与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描述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促进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归纳出以“位构性”模型建构和学科能力发展的“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对日后开展“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够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秦蕾 《化学教育》2017,38(5):40-43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中,分别通过新授课、概念课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阐述如何遵循认识发展来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诠释“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和“教学发展”的问题,凸显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孙彩云 《化学教育》2012,33(2):22-23,31
为了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推进的实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活动小组的学习采用“及时定量评价”,制定具体的定量评价标准,并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精准设计评价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和保证。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制订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依据学习活动承载的素养功能和水平,结合相关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准确定位评价角度和评价水平。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课时教学为例来说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订和规范表达。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李继良 《化学教育》2020,41(3):52-60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借助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表现性评价”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从“获取推理证据”“基于证据推理”“建立认知模型” “基于模型认知”等4个维度提出表现性评价量规,以 “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设计表现性任务。介绍了在“空气”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基于表现性评价观测学生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展开“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卢志强  傅玉琴  杨洋 《化学教育》2020,41(24):37-46
建设高效课堂是教育主体回归育人主旨的一种教学重构。基于双语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系统阐述了以“支点驱动-科研探索-逻辑拓展”为模式,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的高校双语有机化学金课课堂的设计与实践,以期为普通高校开拓双语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提供方法分享、观点讨论以及有价值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的有效性,在课堂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系统分析量表,并结合具体化学课堂探究教学,从计划制订的主体、计划制订的过程、计划内容本身等3个方面解析了“制订计划”环节。结果启示: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系统分析量表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特别是其“制订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林类专业中“仪器分析”课堂教学效果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借鉴MOOC理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SPOC课程建设,并对“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重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翻转”师生角色,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有效整合碎片化时间和信息,使学习成为自我持续性行为。同时进一步改革仪器分析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多尺度教学考核体系,以期有效提升“仪器分析”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晓姣 《化学教育》2020,41(8):77-81
以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配位化合物”的思政为例,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反馈等3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何双安 《化学教育》2013,34(4):20-22
在分析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生活化”特色的基础上,总结了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素材的选择与教学设计思路。并依据课堂教学案例,从6个方面呈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6.
依据课堂教学系统CPUP模型理论和课堂教学基元系统有效评价量表,通过对24位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的24节常态课堂中基元系统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教学行为链实施质量”和“资源和技术的使用质量”2个维度上,熟手教师显著高于新手教师;而在“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匹配度”和“基元内容的合理性”3个维度上,2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光荣  常帅  于晓锋 《化学教育》2018,39(20):73-77
根据移动教学的功能和特点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为辅助,构建移动学习平台,课前上传教学资料,供学生在线预习;课堂通过“签到”“抢答”“选人”“直播”等控件和在线上传图片等操作,增强课堂教学活跃度,提高互动效果;课后学生登录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实践证明,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实验化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实验化学“课前知识传递,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反思提高”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为实验案例,通过翻转课堂在学习目标、活动主体与教学流程上的教学设计,详细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并全面评价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潘柳银  潘焕坤  陈晶 《化学教育》2020,41(19):43-49
以2011-2018年19篇有关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教学观念与策略分析归纳出2种主要的教学逻辑:“证据推理型”和“模型认知型”。从“初步建立微粒观”“发展微粒观”“初步形成微粒观”等3个维度对2种教学逻辑进行归纳和评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认知型”的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20.
党雪平  叶勇  文为  陈怀侠  王凯 《化学教育》2022,43(10):74-79
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实验课堂的优势,设计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预习自测-讲授讨论-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四段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化学与化工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该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为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