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不同类群动物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和迁移路径.介绍了当前有关不同类群动物PGCs在胚胎发育中与迁移有关的因子和基因的功能,这些因子和基因包括细胞外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纤粘连蛋白(fibrbonectin)、Tenascin-C、层粘连蛋白(laminin),Foxc1基因、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分子STAT 和RA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F-肌动蛋白(F-actin)等.评述了PGCs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众多调控因子与PGCs迁移的关系虽已被揭示,但各因子对PGCs详细作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不同物种PGCs迁移的调控因子之间的同源性及如何把单一的作用效果整合起来等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泥鳅器官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泥鳅在早期发育中器官原基的发化及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泄殖等器官系统发生的观察结果,并作了描述,同时就此和其它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器官发生进行了比较讨论,提出泥鳅和其它脊椎动物在个体早期发育中的共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碱性磷酸酶法对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发生部位和迁移路线进行了研究。在7天18小时的胚胎中没有发现原始生殖细胞,至8天8小时,在尿囊柄基部和原条尾端出现了成群集中的原始生殖细胞,这时原始生殖细胞总数目不超过100个。9天,原始生殖细胞沿后肠在肠壁内胚层细胞之间向前迁移。9天10小时部分原始生殖细胞进入背肠系膜。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原始生殖细胞嗜碱性强,与周围体细胞有着明显差别,其分布位置与碱性磷酸酶法显示出的位置一致。本实验表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最早出现部位是在尿囊柄基部。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日龄的大鼠胎仔为材料,对其生殖巢进行解剖分离,并作形态观察.结果发现随着日龄的增加,生殖巢由长变短,由薄增厚,并在14.5d的生殖巢上发现了明显的性分化.对不同日龄的生殖巢用EDTA-Trypsin在37℃下进行解离,可以得到原始生殖细胞(PGCs),较早日龄的PGCs形态较不规则,有大量的伪足伸出,运动能力较强.随着日龄的增大,PGCs的形态有所变化,椭圆形、圆形居多,并且运动能力亦有所下降.PGCs的体积比一般的体细胞大,细胞核多为圆形,体积硕大,有多个核仁.将消化液处理后的产物进行培养,PGCs一般能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悬浮生存一周左右,在此期间也有部分PGCs发生皱缩死亡,大量的体细胞在皿底成纤维化,血细胞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6.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栉江珧生殖细胞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的未分化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状况及核仁在卵成熟过程中的变化,对栉江珧生殖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的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原生殖细胞(PGCs)是配子的始祖细胞,它发育演变生成卵细胞或精子细胞.PGCs在其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增殖并迁移,最终到达生殖嵴.本文综述了原生殖细胞的发生,迁移及其机制,原生殖细胞与细胞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 ,提取第 19期 (孵化 72h)性腺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PGCs) ,用不同浓度的冷冻保护液进行冷冻保存。复苏后的PGCs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其存活率 ,并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 :在同一浓度下 ,不同的冷冻保护液之间存在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差异。在同一种冷冻保护液下 ,不同的浓度之间存在显著(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差异 ,具体表现为冷冻保护液浓度越大 ,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越低。PGCs复苏后于体外培养 ,可增殖形成细胞克隆 ,并可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0.
性激素对中国林蛙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要蛙养殖地区,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紫蛙和雄蛙的比例只有3:7,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制约养蛙业的发展。为调整林蛙性别比例,分别在实验室内和抚松林蛙养殖场采用在蝌蚪饵料中添加性激素的方法,诱导性腺分化,达到了调整林蛙性别的目的,并对激素诱导的合适浓度和最佳时期进行了研究。为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诱导技术。  相似文献   

11.
稀有鮈鲫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丰年虫为饵料,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稀有鮈鲫性腺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5±1)℃条件下,稀有鮈鲫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解剖学上的分化发生在孵出后21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卵巢腔的形成以及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细胞学上的分化发生在35日龄左右,标志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精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为输精管原基及精小叶雏形的形成,分别开始于50日龄及60日龄左右;细胞学上的分化发生在60日龄左右,标志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北美鹅掌楸混合芽的发生和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的混合芽通常位于短枝的顶端,从发生到开花历时3年,混合芽的营养端向花端的转化发生在第二年的6月。绒毡层为分泌型,四分体的形成为同时型,排列方式以十字交叉型和四方型为主,撒粉前夕为单细胞花粉。离心皮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子房和胚珠同时发育,每个子房有2个悬垂的倒生胚珠。蓼型胚囊,开花时大多为二核期。花期持续时间长达20多天,雌雄蕊异熟,柱头可授期短,仅1~2天。最后讨论了混合芽分化与结籽率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泥鳅头肾、脾脏和肝脏中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观察了泥鳅头肾、脾脏和肝脏中血细胞发生的情况,头肾是泥鳅各类血细胞发生的主要器官,脾次之,肝脏中无原始型细胞,故可能不是泥鳅的造血器官。泥鳅各类血细胞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着重描述了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卵泡分化排卵和黄体发生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在雌性生殖研究领域中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1)原始卵泡的启动生长和分化:原始卵泡生长启动可能受卵巢内在因子,像生长因子的调控,而不是人所想象的FSH;启动生长的卵泡受生长因子,FSH,激活素,孤儿受体和其他卵巢旁分泌因子调控,并发展成“优势卵泡”;(2)优势卵泡和闭锁卵泡:FSH,激活素/抑制素,卵泡抑素和雌激素调节卵泡分化的趋向,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决定“优热卵泡”和“闭锁卵泡”的形成,其中雌激素在此起关键性作用;它一方面促进FSH对LH受体的诱导作用,增加GC上的LH受体数目;另一方面可促进GC芳香水酶的产生,使此卵泡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为优势卵泡;(3)两种细胞两种促性尕激素学说:在FSH和LH作用下,GC产生的孕酮可被膜细胞利用转化为雄激素;因此GC和TC相互作用是卵巢雌激素产生的前提;(4)排卵:GC主要产生tPA,而TC主要表达tPA的抑制因子PAI-1,在激素作用下,GC的tPA和TC的PAI-1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局部蛋白水解窗口,它对卵泡破裂起决定性作用;(5)黄体形成和萎缩:uPA和MMP/TIMP系统对黄体发生起重要作用;而tPA对黄体萎缩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16.
在显微及亚显微的水平上,对黑脊倒刺鱼巴原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和迁移的过程进行了研究.PGCs最早发现于低囊胚期的囊胚层,后来从早期胚胎的下胚层迁移到脏壁中胚层,再沿着肠系膜迁移到两侧的生殖嵴中,最终与生殖嵴细胞共同组成未分化的性腺.其迁移过程既与周围组织细胞的推动有关,也与其自身的主动迁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范围内发生的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是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婚姻迁移模式,其发生的机制复杂多样。从人口流动引发的选择结婚对象的空间范围发生的巨大变化、追求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得到年青人的普遍认同、外出务工经商的未婚青年男女正处在婚恋的最佳时期、农村女性婚姻自主意识增强、外出务工期间的艰难生存状态、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逐步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代交通与通讯的便捷、婚姻自由权和女性的权益得到保护、户籍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脏由多种细胞构成,肝再生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细胞分化受基因转录水平调控.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软骨细胞的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作用,通过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参与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表达情况,用比较真、假手术中基因表达差异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23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肝再生启动(PH后0.5~4 h)、G0/G1过渡(PH后4~6 h)、细胞增殖(PH后6~66 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 h)等四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15、4、8和0;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15、10、22和17.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表达上调100次、下调77次,分为17种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活动多样和复杂.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推测,上述基因不仅调节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而且参与肝再生的生理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饥饿应激对泥鳅肝、肠和肌肉3种组织细胞糖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变化.对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利用显微石蜡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其肝、肠和肌肉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的量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增强.投喂后,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整个过程中,上述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性.泥鳅中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长期饥饿条件下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