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第三代超分子化合物”的杯芳烃,是一类对位烷基苯酚与甲醛缩合的寡聚大环化合物,许多实验证实杯芳烃能通过超分子作用识别客体,这种方式类同于DNA与小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CX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发现CX8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CX8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CX8对BSA的猝灭属静态猝灭,疏水作用是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确定了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1.76 nm,能量转移效率E=0.58;得出了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和结合过程基本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等。此外,还考察了酸度对BSA和CX8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子识别是生物识别的基础,其机理的研究对理解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杯芳烃是研究分子识别的重要主体分子,本实验报道合成了水溶性的5,11,17,23,29,35,41,47-八(N,N-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以下简称杯胺),采用荧光法测定了其与二苯胺磺酸钠的包结常数,研究了包结作用。以杯胺为流动相添加剂,二苯胺磺酸钠为溶质,采用色谱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水溶性的对二甲氨甲基杯[ 8 ]芳烃(以下简称杯胺)与二苯胺磺酸钠的相互作用。以水溶性杯胺作流动相添加剂,考察了二苯胺磺酸钠在ODS柱上的色谱保留行为。实验发现,随着杯胺浓度的增大,二苯胺磺酸钠的保留时间逐渐延长,这是由于杯胺与溶质二苯胺磺酸钠形成了包结物的缘故。一方面二苯胺磺酸钠易电离,在ODS柱上保留弱;另一方面,由于杯胺对二苯胺磺酸钠的包结作用,降低了其极性,疏水性增强导致保留时间增加。其包结常数测定为1. 17×104 L/mol,包结比为1∶1,这与荧光法测定值2. 0×104 L/mol一致。同时考察了流动相的添加剂浓度、pH值等因素对二苯胺磺酸钠的保留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杯胺与二苯胺磺酸钠之间主要存在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叔丁基-杯[8]芳烃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对叔丁基-杯[8]芳烃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目的在于利用杯芳烃特殊的空腔结构对靶向物质具有定向选择功能。将该膜修饰电极用于分离用一般伏安方法不能分辩的物质如手性分子、同分异构体、电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等,从而拓宽了伏安分析领域。利用多种电化学手段研究了该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求得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本文报道对叔丁基-杯[8]芳烃修饰电极膜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6、不同温度(25、35和45℃)下对磺酸基杯[6]芳烃(SCX6)与葛根素的包合作用;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包合常数,初步验证了SCX6与葛根素的包合模式.结果表明,固定葛根素的浓度、逐渐增加对磺酸基杯[6]芳烃的浓度,葛根素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表明SCX6和葛根素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葛根素与SCX6的包合比均为1∶1;且其包合过程可自发进行,温度越高,包合越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磺酸基杯[4]芳烃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对磺酸基杯[4]芳烃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由Stern-Volmer方程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确定对磺酸基杯[4]芳烃对血红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由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依据能量转移理论得出荧光给体-受体间的距离r。在同步荧光光谱中,对磺酸基杯[4]芳烃的加入对血红蛋白构象的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8.
高建华  翟海云  陈彬 《分析化学》2002,30(3):295-297
研究了Ce(Ⅲ)-杯[8]芳烃-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荧光发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e(Ⅲ)可产生λex,max=254nm,λem,max=361nm的自身荧光.杯[8]芳烃在一定条件下能猝灭其荧光,加入蛋白质后体系的荧光又进一步猝灭,故可利用杯[8]芳烃-Ce(Ⅲ)形成的镧系超分子作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同时,初步探讨了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该实验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11.4mg/L;检出限为2.83×10-3 mg/L.本方法简便、可靠、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9.
以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在碱催化下,采用一步法合成了对叔丁基杯[8]芳烃(1)。对1的下缘酚羟基改性,用碘甲烷、碘乙烷、正溴丙烷、正溴丁烷为烷基化试剂,在氢化钠作用下,制备了一系列全O-烷基化的杯[8]芳烃醚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和IR表征。  相似文献   

10.
农兰平  肖成梁  刘运海  彭杰  张安运 《合成化学》2011,19(4):538-541,549
在乙腈中,25,26,27,28.四羟基杯[4]芳烃(1)与碘代异丙烷(i-PrI)在碳酸钾的催化下经双烷基化反应合成了25,27-二异丙氧基-26,28-二羟基杯[4]芳烃(2),其结构经<'1>H NMR和MS确证.最佳反应条件为:1 23mmol,n(1):n(K<,2>CO<,3>):n(i-PrI):n(Me...  相似文献   

11.
利用MP2和mPWPW91方法,在6-311G**和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RDX分别与硝基、氨基和迭氮基取代的氮杂杯[2]-间-芳烃[2]三嗪和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并借助自然键轨道(NBO)和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揭示了氢键的本质.结果表明,氮杂杯[2]-间-芳烃[2]三嗪复合物中氢键主要发生在RDX与三嗪环及其取代基之间;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复合物中氢键主要发生在RDX与杯芳烃环及其取代基之间.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在-18.82~-40.62kJ/mol之间;经基组叠加误差(BSSE)校正后,相互作用能顺序为e>f≈b>a>c>d和e′>b′>f′>a′>d′>c′.两类复合物中,氨基取代的复合物分子间氢键强于硝基或叠氮基复合物分子间氢键,氨基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与RDX形成的氢键最强,有望作为降低火炸药感度、进行火炸药废水处理的候选物.为获得稳定性较强的RDX-氨基氮杂杯芳烃超分子炸药,应该选取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  相似文献   

12.
以对叔丁基苯酚为起始原料,经聚合反应得对叔丁基杯[4]芳烃(2);2经醚化和缩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对叔丁基杯[4]芳烃1,3-二酮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Ce 杯 [8]芳烃 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荧光发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Ce 可产生λex,max=2 5 4nm ,λem ,max=36 1nm的自身荧光。杯 [8]芳烃在一定条件下能猝灭其荧光 ,加入蛋白质后体系的荧光又进一步猝灭 ,故可利用杯 [8]芳烃 Ce 形成的镧系超分子作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 ,同时 ,初步探讨了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该实验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1 1~ 11.4mg/L ;检出限为 2 .83× 10 -3 mg/L。本方法简便、可靠、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4.
对硝基杯[8]芳烃的合成及其与奥克托今的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叔丁基苯酚与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对硝基杯[8]芳烃.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对硝基杯[8]芳烃与奥克托今(HMX)在氯仿中的配合性能.用量子化学半经验AM1和ab initio HF/3-21G方法,分别得到主、客体及其超分子体系几何全优化结构.结果表明,主客体分子形成了1: 1的配合物,标准状况下对硝基杯[8]芳烃与HMX形成超分子体系后较单体能量之和减少60.76 kJ/mol,主客体间可形成氢键.对硝基杯[8]芳烃与HMX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Kw从288 K的1.138×1012降至408 K时的1.121×105.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酸度下美洛昔康(ME)与4-磺化杯[4]芳烃(SCX4)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美洛昔康与4-磺化杯[4]芳烃均形成1∶1的包合物;以包合形成常数为包合物稳定性的量度,不同酸度下形成的包合物的稳定性排序为碱性>中性>酸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去叔丁基杯[8]芳烃乙酸钠对紫杉醇的包合和释放过程,考察了二者物质的量之比、温度等因素对包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去叔丁基杯[8]芳烃乙酸钠在一定条件下与紫杉醇可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包合物,包合后水溶性明显提高,且随着去叔丁基杯[8]芳烃乙酸钠/紫杉醇物质的量之比的增加,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去叔丁基杯[8]芳烃乙酸钠今后有望成为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2-苯基-5-(2-吡啶基)-1,3,4-噁二唑及2,5-二苯基-1,3,4-噁二唑为荧光基团,设计合成了基于杯[4]冠醚结构的荧光探针分子1a和1b;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了其结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考察了探针分子1a和1b对碱金属离子(Na~+,K~+,Cs~+)、碱土金属离子(Mg~(2+),Ca~(2+))及过渡金属离子(Mn~(2+),Co~(2+),Ni~(2+),Cu~(2+),Zn~(2+),Cd~(2+),Ag~+)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Na~+可使探针分子1a的二氯甲烷溶液荧光强度显著增强,K+和Cs~+对探针分子1a的荧光强度几乎无影响,而Ca~(2+)及所有过渡金属离子均可有效猝灭探针分子1a的荧光.探针分子1b对于碱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与探针分子1a相似,但其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弱于探针分子1a.根据核磁共振表征结果讨论了金属离子与荧光探针的络合位点.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偶氮杯[8]芳烃与Ag+的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杯芳烃是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主体分子,由于具有空腔可调节、构象可变换、并易于化学改性和修饰等特点,对其进行特定的结构修饰后,可作为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分子识别。文献[10,11]报道5,17-(8-喹啉)偶氮基-25,26,27,28-四羟基杯[4]芳烃对Ni^2+有很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25,27-二羟基-26,28-二{3-[N-(2-萘基)-2-硫代乙酰胺]丙氧基}-5,11,17,23-四叔丁基杯[4]芳烃(2), 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其在乙醇-水混合溶液中对Ag+的光谱选择性. 结果表明, 含有S2O2结合位点的探针分子2对Ag+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通过荧光光谱连续滴定测得探针分子2-Ag+体系的猝灭常数为3.39×103 L/mol, 探针分子对Ag+的检出限可达2.34×10-7 mol/L. 在实际的Ag+检测中, 探针分子2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邢彦军  王艳佳 《中国化学》2006,24(9):1209-1213
使用相应的w-硫醚羧酸酰氯与杯[4]芳烃或者偶氮杯[4]芳烃酰化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杯[4]芳烃衍生物。分离得到六个新化合物4a-4c和5a-5c,并使用MALDI, EA, 1H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NMR图谱表明偶氮杯[4]芳烃衍生物 5a-5c均为1,3-转换构型,而4a-4c则均为锥式构型。对偶氮杯[4]芳烃衍生物5a-5c的红外和紫外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