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了四叔丁基萘酞菁和四叔丁基萘酞菁锌两种对称取代萘酞菁化合物LB膜的制备及其它们的聚集特性。两种萘酞菁化合物均能制成很好的LB膜。在稀溶液中,四叔丁基萘酞菁以单体为主要存在形式;而四叔丁基萘酞菁锌不仅能形成H-聚集体,而且还能形成J-聚集体,且主要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在LB膜中,两种化合物均形成了H-聚集体。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不对称取代萘酞菁化合物LB膜的制备,并采用线性吸收谱研究了萘酞菁化合物在溶液和LB膜中的聚集特性。三叔丁基萘酞菁和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两种化合物均能制备成很好的LB膜,它们在溶液和LB膜中也均能形成H-聚集体,但在溶液中主要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而在LB膜中则主要是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两种化合物是倾斜的站立在亚相表面上,但由于氰基的作用,使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的倾角较小,几乎是直立在亚相表面上。  相似文献   

3.
取代基对双酞菁铥LB膜及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方法研究了三种稀土夹心双酞菁铥化合物在溶液和LB膜中的聚集性和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稀土双酞菁化合物在氯仿溶液中形成了H-聚集体,但当浓度比较低时,溶液中表现出单体的吸收。取代基OC8H17的加入使氯仿溶液中双酞菁铥化合物的聚集性减弱,而且使得吸收峰发生红移,对吸收峰的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造成了Soret吸收带的分裂。另外,取代基OC8H17对LB膜中双酞菁分子的存在状态有较大的影响,在LB膜中,TmPc2和TmPcPc*分子以H-聚集体的形式存在,而TmPc*2分子以T-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形成LB膜后,由于双酞菁分子之间排列紧密,相互作用加强,使得薄膜中分子聚集体的吸收峰相对于溶液中聚集体的吸收峰发生了一定的红移,薄膜中分子排列方向的不同对吸收光谱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稀土夹心双萘酞菁LB膜的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中心对称稀土夹心双萘酞菁化合物LB膜的光谱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双(四叔丁基萘酞菁)铒能制成很好的LB膜,不论在稀溶液中还是在LB膜中均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分子具有较大的超极化率β.由于分子为中心对称结构,所以它们的二次谐波产生机制不同于不对称萘酞菁化合物,研究证明它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起源于电四极子模型,其LB膜的有效二阶非线性极化率χ(2)为1.1×10-8 esu.  相似文献   

5.
萘酞菁化合物LB膜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种萘酞菁化合物LB膜的制备和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 ,并对它们的二阶非线性产生机理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不对称萘酞菁化合物的二阶非线性起源于电偶极子机制 ;对称萘酞菁化合物的二阶非线性起源于磁偶极子耦合机制。二阶非线性最大的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 χ( 2 ) 为 3 7× 10 - 8esu ,约为三叔丁基萘酞菁的 37倍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子碎片法合成了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铜,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表明:新配制的氯仿溶液中萘酞菁铜的Q带H聚集体和单体的吸收峰在758、854nm处,5h后单体和H聚集体的吸收峰基本消失,出现了798和909nm的错位H/J聚集体以及960nm的J聚集体吸收,12h后主要以795nm的H聚集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线性吸收谱研究了温度对两种不同结构的萘酞菁分子LB膜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加热可以使它们在LB膜中的聚集体离解,四叔丁基萘酞菁锌的LB膜结构较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的LB膜要稳定。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稀土夹心双萘酞菁LB膜光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吸收谱和二次谐波产生技术研究了温度对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稀土夹心双萘酞菁化合物LB膜光学特性及其LB膜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加热可以使其LB膜的结构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并形成J聚集体,从而使得吸收峰发生红移。稀土夹心双萘酞菁化合物约在40 ℃时其二次谐波信号有一个极小值,约在65 ℃时该化合物发生相变,使得二次谐波信号产生极大值,二次谐波信号最小时温度可高达180 ℃,说明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和二次谐波产生技术研究了“推-拉”型偶氮苯分子Langmuir-Blodgett(LB)膜的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4-硝基-4′-氨基偶氮苯(NAA)分子能制成很好的LB多层膜,在稀溶液中以单体的反式异构体形式存在,在膜中主要以J-聚集体的形式存在,LB膜的紫外可见吸收谱的吸收峰较之溶液的发生了52 nm的红移.NAALB膜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χ(2)为19.59×10-8 esu,一阶超极化率β值较大,约为1.974×10-29 esu.其光学二阶非线性起源于电偶极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1-羟基-5-十二烷氧基-萘LB膜结构和取向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透射,反射光谱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1-羟基-5-十二烷基-萘LB膜及溶液状态下的结构,分子取向。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在溶液中主要是以单体形式存在;在LB膜中是以聚集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种可溶喹吖啶酮衍生物LB膜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压-分子面积(π~A)等温曲线、紫外-可见吸收谱和荧光光谱的方法研究了一种喹吖啶酮衍生物材料LB膜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实验表明,这种喹吖啶酮衍生物能够在水面上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它与花生酸(AA)混合后不仅可以形成很好的单分子膜,而且可以较好的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制备成LB膜多层膜。这种喹吖啶酮衍生物LB膜的紫外-可见吸收谱的吸收峰位较稀溶液发生了红移,这是由极性溶剂分子与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溶液有很强的荧光效应,但LB膜没有荧光现象,原因是在LB膜中QAC16的浓度过高发生“自我猝息”而失光。它在溶液和LB膜中都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制膜条件下样品的π-A曲线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研究LB单分子层膜中半花菁衍生物(hemicyaninederivative简称HD)分子的聚集状态及其形成机制。纯半花菁衍生物单分子层膜中分子以H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导致吸收峰的兰移及有效分子二阶非线性极化率β(基频波长λ=1.064μm)的减小。实验表明聚集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压膜过程。提高压膜速度或降低压膜终极压力(拉膜压力)可显著减小分子的聚集程度,从而提高单分子层膜的光学非线性极化率。  相似文献   

13.
萘酞菁LB膜取向液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二(3-叔丁基硅氧基)萘酞菁硅 (SiNc) Langmuir-Blodgett (LB) 膜对丝状液晶的定向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膜压下沉积的SiNc LB膜具有不同的定向效果.在15mN/m低膜压下沉积的LB膜上丝状液晶主要呈沿膜面水平排列,而30mN/m高膜压下沉积的LB膜则取垂直膜面取向.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相应的LB单层膜和多层膜进行的分子尺度上的形貌研究发现,高膜压条件下SiNc分子以分离的单体或聚集体形式非连续地在基片上呈线性堆积排列,形成一定的分子“纳米线”,并且大环平面垂直于基片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稀土夹心双酞菁铥的LB膜及其光谱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稀土夹心双酞菁铥(TmPc2)分子在Langmuir膜及其Langmuir-Blodgett(LB)膜中分子的排列状态和光谱特性。发现TmPc2分子在纯膜中以edge-on方式面对面的排列,在与花生酸(AA)的混合膜中TmPc2分子以face-on方式平躺排列。纯的TmPc2分子在亚相表面可以形成稳定的Langmuir膜,但不易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加入花生酸混合后不仅可以在亚相表面形成稳定的Langmuir膜,而且可以较好地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制成多层LB膜。TmPc2氯仿溶液和LB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具有明显的Soret吸收带和Q吸收带,Soret吸收带有2个吸收峰,分别对应184—187*和178—186的轨道电子跃迁。而Q吸收带有4个吸收峰,分别对应于186—189*,190*和185—187*,188*的轨道电子跃迁。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TmPc2分子在LB膜中紫外-可见吸收谱的各个吸收峰与氯仿溶液中的吸收峰相比较都发生了红移。层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比层间分子的相互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communication we report 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Langmuir and Langmuir-Blodgett films of a thiacyanine dye N,N′-dioctadecyl thiacyanine perchlorate (NK) mixed with Oct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OTA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lar ratio of OTAB and NK and the orientation of molecule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urface pressure-area per molecule (π-A) isotherm. UV-vis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prominent J-aggregation of NK molecule was observed in the LB films lifted at higher surface pressure. This J-aggregation can be controlled by diluting the NK molecules with OTAB.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J-aggregates of NK decayed to monomer and H-aggregates when the NK-LB film was exposed to a monochromatic light of wavelength 460 nm (λmax of J-aggregates).  相似文献   

16.
The 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into the electric potential due to photoinduced directed electron transfer was studied in Langmuir-Schaefer (LS) films completely consisting of phthalocyanine-fullerene dyad molecules. It was shown that photovoltaic signal amplitudes in LS films continued to increase for ~150 µs after turning off the optical excitation pulse. The signal amplitudes and the separate-charge state lifetime significantly exceeded the similar parameters for Langmuir-Blodgett films formed from dyad molecules mixed with neutral matrix molecules. 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new structures to exciting radiatio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