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导体系(Pb1.8Pb0.2)Sr2(R1.7Ce0.3)Cu2O10+δ(R=Nd,Sm,Cd,Y)经碘嵌入后形成一个c轴拉长的新结构。每个式子可含一个碘原子。碘使每个(BiO)双层膨胀3.4至3.6A,体系氧含量减少从而导致Tc下降。与其它超导体系相比,碘嵌入的样品的(CuO2)面间距很大,但R=Sm,Nd的样品仍然超导,这意味着(CuO2)面间偶合对超导性产生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2.
电阻和交流磁化率测量表明,NbSr2La1.35Ce0.65Cu2O10-δ在28K时具有超导电性,起始转变温度为28K.X射线衍射表明它属于四方晶系,晶胞参数a=3.896A,C=28.319A.该化合物结构与Ta-1222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研究了钒对Pb-3222相成相的影响.当Nd3+/Ce4+为3:1时,通过钒掺杂简单方便地制备了单相性较好的Pb-3222相样品.本文还讨论了钒在Pb2Sr2—Nd1.5Ce0.5Cu3O10+δ中的可能位置.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Bi_(2-x)Pb_xCa_2Sr_2Cu_3O_y 体系的成相条件,相结构,R(T),acX(T),R(H)以及 Jc(T)等物理参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给出了含 Pb 的 Bi-系超导体的成相规律和超导电性特征.观察到诸如3个超导相,两个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等现象,并就其物理本质作了讨论.为探索高温超导电性和深入理解氧化物超导体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Bi,Pb)_2Sr_2Ca_2Cu_3O_y单相样品进行不同条件下的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电阻-温度关系、交流磁化率,以及Hall系数等测量,发现样品均具有较好的单相性,随着热处理条件的变化,其超导转变中点温度(T_c)有规律地分布在100—110K之间,T_c随载流子浓度(n_H)的增加而升高。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对样品的相结构、超导转变温度和载流子浓度均有很大影响。作者认为,Bi系2223相的T_c,n_H与热处理所导致的氧含量变化以及局域组成和结构完整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着重研究了钒对Pb-3222相成相的影响,当Nd^3+_/Ce^4+为3:!时,通过钒掺杂简单方便地制备了单相性较好的Pb-3222相样品,本还讨论了钒在Pb2Sr2-Nd1.5Ce0.5Cu3O10+δ中的可能位置。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了多晶和熔融织构 YBa_2Cu_3O_(7-δ)样品磁弛豫特性.发现在液氮温度77K 下,两种样品的零场冷磁化强度 M 仍随时间 t 呈对数衰减.表明 P.W.Ander-son 的经典磁通蠕动理论在该温度下适用于高 T_c 氧化物超导体.实验还给出了磁弛豫S=-((?)M)/((?)lnt)随外场的变化关系.对于多晶样品,当外场 B>B~*(穿透场),S 正比于 B~(-α),文中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77—300K温度范围内用正电子湮没方法测量了Y1-xPrxBa2Cu3O7-δ(x=0.2,0.1,0.0)三个超导样品中正电子湮没寿命随温度的变化,细致地研究了正常志异常现象.X为0.0和0.1的二个样品分别在较Tc高40K和30K处观察到了正常态异常现象x=0.2样品(Tc<80K)没有观察到正常态异常现象.实验观察到的正常态异常现象可能是发生超导转变的前奏,由结构不稳定产生的类相交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柠檬酸盐热解法成功地制备了反应活性高、均匀、超微(~100A)超导原粉.在成份调节和粒度控制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用这种粉末合成的Yba2Cu3O7-δ超导体,其主相为正交123相,TR=0=91.2K,Jc(0T,77K)=1.8×105(A/cm2),制备小烧结时间短。温度低(≤880℃),反应周期短(≤36hours),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YBa_2Cu-3O_(7-δ)材料的表面阻抗的系列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与经典超导体相比,该类氧化物超导体的微波表面电阻在低温区所呈现的反常,当源于材料的内在特性.我们认为它是材料中存在一定量的未配对载流子所致;而其中 CuO 链的影响是应当考虑的.基于YBa_2Cu_3O_(7-δ)的格胞排序组构,借鉴 Allender 模型,我们提出了修正电导率σ.∝ln(Δ/(?)ω)·[c_1e~(-Δ/K_BT)+(1-c_1)((K_BT)/Δ)]来表征材料的传导电性.基于该设想的微波表面阻抗理论值能很好地吻合实验数据;进而,据此可估计出 YBa_2Cu_3O_(7-δ)的序参数值.如 H_c_1H_c_2,ξ,Δ(0),l.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了用X射线衍射法对Bi2Sr2-yMyCuO6+δ(M=La,Pr,0.0≤y≤1.0)系列单晶样品进行结构研究的结果.根据晶体结构的不同性质,我们将掺杂区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的掺闭量在0.0≤y≤0.10之间,在此区域中晶体的平均结构为单斜结构,其调制波矢具有两个非公度分量q1=β1b+γ1c.第二个掺杂区的掺镧量在0.10<y≤0.60之间,晶体的平均结构由单斜转变为正交结构,调制波矢具有单个非公度分量q1=β1b+c.第三掺杂区的掺镧量在0.60<y≤1.0之间,晶体的平均结构转变为另一单斜结构,在这一区域有两类调制结构共存.第一类调制结构与第一、第二掺杂区的调制结构类似;第二类调制结构的调制调幅沿α轴方向极化,调制波矢β分量约为第一类调制结构的二分之一.对于Bi2(Sr1.2La0.8)CuO6+δ单晶,其第二类调制波矢为q2=0.122b+0.43c.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简要而系统地介绍了氧化物高温超导YBCO体系中超导体YBa2Cu3O7-δ材料的实验室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3.
Sr_3Ga_2Ge_4O_(14)晶体中Cr~(3+)和Cr~(4+)吸收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  张强  邓佩珍  干福熹 《光学学报》1995,15(7):871-873
采用提拉法生长了掺Cr的Sr3Ga2Ge4O14低温石榴石结构型单晶,测量了它的吸收光谱及其偏振特性,系统描述了该晶体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各吸收带的特征,指出Cr在此晶体晶格中主要存在两种价态Cr3+和Cr4+,Cr4+在近红外的吸收将影响到Cr3+的发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量 YBa_2Cu_3O_(1-δ)单相多晶样品的结构、超导电性、磁阻、Hall 效应以及交流磁化率等特性,系统地研究了其颗粒超导电性以及输运性质.首次观察到了负磁阻效应、迴滞、Hall 系数反常等现象.就晶粒间界对样品电子输运特性和超导电性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理起源作了分析,还给出了有关其电子结构和超导电性的一些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特制的可耐30个大气压保护的密封炉制备近单相Tl_2Ba_2Ca_2Cn_3O_(10)超导体,它的零电阻温度和抗磁起始温度均为124K。结果表明样品的2223相含量直接与采用的标称配比有关。样品的超导性主要依赖合成期间对T1损失的控制。退火过程中理想的氧压也改善超导电性。该系统兼有封管式和快速反应二种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温高压方法合成了HgBa2CaCu2O6+δ超导体.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显示该超导体具有四方结构,晶格常数a—0.3867urn,c—1.2743urn.电阻和交流磁化率测量结果表明该超导体的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127K,本电阻温度为12lK,抗磁转变温度为118K.对合成后的样品做了氧气氛中的退火处理.研究了27kbar压力下,不同烧结温度对合成作品的超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压力下HgBaCaCuO6+δ超导体的最佳合成温度为820~830℃.  相似文献   

17.
在77K到300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PrBa2Cu3O7-δ薄膜的电阻率和热电势.通过用变程跳跃(VRH)和近邻跳跃(NNH)模型的公式拟合实验数据,发现这种材料的电阻率和热电势行为可以用跳跃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18.
同样经过空气中900℃至室温淬火,纯YBa2CU3O7-x(YBCO)不超导,而适量掺WO3的YBCO却可在88K以上显示超导电性,更为奇妙的是,W并没有进入YBCO晶格.为弄清后者超导电性恢复的原因,本文对经过以上条件淬火的纯YBCO及掺3wt%WO3的试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对比研究了相同条件下烧结但在氧气氛中慢冷却的样品.所有结果均表明,淬火过程中掺杂样品冷却较慢很可能是使之恢复超导电性的主要原因.本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从非稳态导热的角度探讨了适当掺杂的淬火YBCO超导电性恢复的原因,并可能对改进相应材料超导薄膜的制备工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RuSr2Eu1.4Ce0.6Cu2O10-δ超导样品的交流磁化率曲线在TM2~125 K和Tp~75 K处出现峰值.我们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交流磁化率和电子自旋共振谱,对这两个峰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铁磁共振线的强度、线宽和共振场与温度依赖关系的讨论,我们得出TM2附近的峰对应着体系的反铁磁转变.Tp处的峰随着测量频率的增加向高温移动,且峰的强度逐渐减小,这一结果证实了体系中存在自旋玻璃态.  相似文献   

20.
采用Sol-Gel方法首次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具有氧磷灰石结构的发光体Mg2Y8-x-y(SiO4)6O2:Eu,Bi(x,y≥0),利用XRD、IR、TG-DTA三种手段研究了发光体的形成过程。室温(293K)和液氮温度(77K)的荧光光谱表明Eu3+和Bi3+在这种基质中分别发射红光和蓝光,每mol基质中其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14mol和0.03mol,并且其发光都存在温度猝灭。Eu3+的激光感生荧光光谱中存在两条5D0-7F0跃迁线,表明Eu3+同时进入4f格位和6h格位。在Eu3+、Bi3+共掺杂的发光体中,观察到了Bi3+→E3+的部分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