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可见光诱导电子转移生酸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4种分子内共轭的电荷转移化合物和取代的双 (三氯甲基 ) 2 ,4,6 三嗪分子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光生酸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 .通过荧光猝灭和体系荧光随时间的变化可看到作为电子受体的三嗪分子和作为电子给体电荷转移化合物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作用 .在对体系酸度的测定中 ,可清楚地看到体系经光照后所发生的变化 .对所研究生酸体系引发酚醛树脂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交联反应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可能发生的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 3种具不同结构 (三氯甲基 )三嗪化合物的光致生酸及光敏化生酸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其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猝灭以及光致生酸过程的测定结果表明 ,三嗪化合物的敏化光致生酸具有电子转移性质 .发现在三嗪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归属于核的局域发光以及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发光两个部分 .局域的激发与发光和化合物光致生酸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电荷转移发光则会增强或扩充化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范围 ,在光致生酸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种完美的光致生酸化合物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必须对上述两个方面均加以注意 ,使能达到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光技术和光化学也随之大量应用到先进材料中,为适应这种发展需要,开发感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光敏反应体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1,2].方酸类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染料,广泛地应用于静电复印、太阳能电池和光记录材料[3]... 相似文献
4.
一种简单的葡萄糖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一种新的葡萄糖测定方法。它是基于可逆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从而实现葡萄糖的快速测定。荧光染料(3-〔5-(4-二甲氨基苯基)-4,5-二氢唑-2-苯磺酰氨基〕苯硼酸)被首次应用于体液中葡萄糖的直接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2 mol/L,检测限为5×10-5 mol/L。用建立的方法对3个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直接测定,结果满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了染料循环再生的光敏反应体系, 通过对占吨碘翁盐电子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占吨染料在光敏反应过程中的染料再生循环, 它依次由三个反应过程组成: 在光作用下, 通过电子转移反应, 产生染料氧化褪色体(I); 在H给体存在下, 通过H转移反应, 使产物(I)转化为染料酸式隐色体(II); 在碱作用下, (II)发生去质子反应, 染料再生回复到染料的起始结构。其中光、H给体和碱的作用是再生循环的三个要素, 而控制染料酸式隐色体生成比例是染料再生效率的关键。由乙基曙红碘翁盐/三乙胺组成的染料再生体系的染料敏化效率比单一体系高4倍左右, 同时使活性自由基的数量增殖, 这种体系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设计了染料循环再生的光敏反应体系, 通过对占吨碘翁盐电子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占吨染料在光敏反应过程中的染料再生循环, 它依次由三个反应过程组成: 在光作用下, 通过电子转移反应, 产生染料氧化褪色体(I); 在H给体存在下, 通过H转移反应, 使产物(I)转化为染料酸式隐色体(II); 在碱作用下, (II)发生去质子反应, 染料再生回复到染料的起始结构。其中光、H给体和碱的作用是再生循环的三个要素, 而控制染料酸式隐色体生成比例是染料再生效率的关键。由乙基曙红碘翁盐/三乙胺组成的染料再生体系的染料敏化效率比单一体系高4倍左右, 同时使活性自由基的数量增殖, 这种体系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光敏引发系统只对紫外光敏感.近年来,随着Ar+(488nm)、YAG(532nm)以及HeNe(633nm)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的长波长光敏引发体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之一的方法是使引发剂直接感可见光,然而取得的结果并不显著.所以染料敏化又一次成为焦点.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使光敏引发系统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长,并且具有高的灵敏度.大部分的光敏引发系统是由二个或三个组分组成,长波长的光引发聚合是通过以下两种不同过程得到实现[1]:(1)光敏系统直接吸收光并激发,(2)光引发系… 相似文献
8.
酞菁的大π共轭体系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子给予能力和对可见光的强烈吸收性质,可作为人工光合作用体系中的光捕捉单元.富勒烯具有独特的三维笼状结构,几乎所有反应中都具有低的重组能,是良好的电子或能量受体.将富勒烯与酞菁结合起来,集两个光活性实体于一身,由于酞菁和富勒烯给受体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又赋予其新的性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富勒烯和酞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将酞菁.富勒烯给受体体系分为共价和非共价两种连接方式,介绍其结构与性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光学和液晶性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展望了该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光敏引发系统只对紫外光敏感.近年来,随着Ar+(488nm)、YAG(532nm)以及He-Ne(633nm)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的长波长光敏引发体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之一的方法是使引发剂直接感可见光,然而取得的结果并不显著.所以染料敏化又一次成为焦点.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使光敏引发系统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长,并且具有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用自旋捕捆—ESR方法探讨了苯甲醇在超细微粒二氧化钛胶体表面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光化学行为。结果明确地显示出,在不同pH条件下,笨甲醇在二氧化钛胶体表面的光化学行为有显著差别。在很低pH条件下,体系中检出明显的单重态氧加合物的信号,在pH=3.0左右,则以超氧负离子基为主;pH在4—6范围内时,产生较大量的苄氧基,且认pH=6时为最多;在pH为7左右时,除苄氧基外,同时还有一定量的羟甲基(·CH2OH)和苯基自由基产生。本文对于不同pH条件下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光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荧光分子开关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根据开关动作完成的方式对近年来研究的各类荧光分子开关进行了简要的归类总结,并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荧光分子开关器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含有1~3个萘基取代的脲类柔性开链化合物.通过对该类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光物理行为以及受溶液酸度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多足化合物的发光性质强烈地依赖于化合物本身存在的构象形式;同时观察到以叔胺为骨架的三足化合物存在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PET),且这一过程强烈地依赖于介质的pH值;而叔胺基的氮原子质子化将会减弱这一PET过程. 相似文献
14.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4):919-927
Abstract A specific, sensitive and relatively simple procedure is describ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enzilic aci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α-naphthofuchsone formation obtained by condensation of benzilic acid with α-naphthol in the presence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and measuring the resultant hydroxytriaryl methyl cation at 558 mμ. No interference was observed with other glycolic acid derivatives or oxygen-bearing compounds. As little as 5 × 10?6 M benzilic acid is determinable. 相似文献
15.
荧烷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染料,广泛地应用于热敏和压敏记录材料.通常采用在酸作用下,使荧烷染料发生显色反应,由内酯环结构的无色体生成开环结构的有色体.并且通过吨环上不同取代基得到各种色调.荧烷染料有色体不稳定,在一般有机介质中容易发生褪色反应,使得荧烷染料作为记录介质普遍存在着色稳定性差、保存期短的缺点.为了改善有色体的稳定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3],但均未取得重要进展.考虑到荧烷染料母核上带有烷胺基取代基,具有电子给体特性,有可能通过电子转移反应的途径进行显色反应.实现这种电子转移显色过程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电子受体.为此采用盐类化合物如碘盐和硫盐作为电了受体,因为它们容易和不同电子给体组成电子转移光敏反应体系[4-6].因此,本文研究了以荧烷染料为电子给体和碘盐为电子受体的光致电子转移显色反应,并提出了显色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 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英玻片表面修饰, 制作了联有多氨基链萘基的超薄膜荧光敏感器件, 研究了它在镍、铜等金属离子水溶液及有机溶剂中的荧光猝灭现象. 发现其荧光光谱无论在水或其他有机溶剂中都存在着单体和激基缔合物(ex-cimer)的发射峰, 当处于镍离子水溶液中时, 其单体峰随离子浓度的增大出现了先增强后减弱的现象, 而激基缔合物的发光峰则仅略有减弱但变化不大. 在铜离子水溶液中其荧光的变化情况和镍离子有所不同, 对单体荧光只能观察到强度减弱的趋势, 而激基缔合物则变化不大. 比较了未联结的敏感器化合物分子在有机溶剂中荧光被铜离子猝灭的行为, 发现与其在器件表面时有很大的差别, 表明其分子结构和构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