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6-146
斯拉比是德国无线电报的先驱,就读于柏林商业学院和波茨坦的皇家商业学校。1883-1912年在夏洛滕堡技术高中任教,受到马可尼粥所做电磁波实验的鼓舞,他采用共振线圈测定波长。协助阿科和马可尼在英国发无线电报。接着又提出斯拉比-阿科系统——一种改进的马可尼天线。1903年这一系统与布劳恩和西门子-哈尔斯科系统一起用于德国建立的无线电系统中。为德国的无线电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8
波波夫是神父的儿子,他曾打算作教士,但后转学数学。188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同马可尼一样,波波夫也认识到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重要性,并比马可尼啪早一年开始研究远距离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他是第一个采用天线的人,1897年,他已能将信号从船上传送到三英里远的岸上。在以后几年里,波波夫设法说服了俄国海军,开始在船上装置无线电设备。  相似文献   

3.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0,19(7):47-49
马可尼1901年底接收到越洋信号的实验,用的是一种水银检波器.这种检波器对这次实验的成功是很关键的.马可尼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它的专利.但是,1998年几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篇100年前的论文,表明印度科学家博斯(Jagadish Bose)才是它的发明人(Bose是印度一个常见的姓,另一位我们更熟悉的也是姓这个姓的印度物理学家被译为玻色,但按发音应为博斯).博斯(图20,印度1958年)是植物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印度近代科学的开路人,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第一名印度籍会员,并于1917年受封为爵士.他1899年3月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公报上的论文中描述的检波器与马可尼所用的检波器完全一样.因此这些美国科学家怀疑马可尼把他人的发明据为已有,至少是有意贬低这种检波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随着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的近代物理学知识,也在此时开始陆续传入中国.在力学方面,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与英国人艾约瑟(J.Edkins,1823—1905)于 1852年合作翻译的《重学》,标志着牛顿力学开始较系统地传入中国.此书原本为英国学者胡威立(W.Whewell,1795-1866)所著,原名“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Mechanics”.《重学》共分二十卷,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由于这是当时西方出版不久的一部力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1896年6月2日,22岁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取得有史以来有关无线电第一张专利证书。由于他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贡献,他被16个学术团体、15所大学授予众多的荣誉。1909年,他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少年时的马可尼几乎没有在正规的学校读过书,但他经常在父亲的私人图书馆中博览群  相似文献   

6.
马可尼1901年底接收到越洋信号的实验,用的是一种水银检波器.这种检波器对这次实验的成功是很关键的.马可尼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它的专利.但是,1998年几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篇100年前的论文,表明印度科学家博斯(JagadishBose)才是它的发明人(Bose是印度一个常见的姓,另一位我们更熟悉的也是姓这个姓的印度物理学家被译为玻色,但按发音应为博斯).博斯(图20,印度1958年)是植物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印度近代科学的开路人,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第一名印度籍会员,并于1917年受封为爵士.他1899年3月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公报上的论文中描…  相似文献   

7.
一、引 言 在发现同位素和原子及分子光谱具有同位素效应后不久,就有人试图用光化学方法分离氯同位素[1].但只有激光器发明后,才实际上提供了用光分离同位素的远景.1967年A.L.Schaw Low等人用红宝石激光辐照 Br2的试验是最初的分离尝试[2],1970年S.W.Mayer等人用红外光化学的方法引发CH3OH与Br2的反应,取得可观测的CH3OH与CD3OD的分离[3].此后,在激光分离同位素方向上已取得大量进展,近年来已有若干评述性文章[4-8].近两年,我国采用红外多光子法分离B、S等同位素也取得实验结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盐湖研究所合作并已取得宏观…  相似文献   

8.
我在讲解“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时,制作了一块示教板,实践效果尚好,尤其是在上复习课时,它能有机地从振荡电路,到电子管振荡器、无线电报发报机、无线电话和无线电广播发送机、矿石收音机和一灯收音机等系统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浅到深、系统地掌握本章知识。现谨将它介绍出来,并请大家指正。这块示教板的基本部分如图1,它可以拆  相似文献   

9.
187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Boltz-mann)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时间的流逝一定和熵或无序的增加相对应.但他的这一"时间之箭"的说法却给科学家们出了一道难题,即宇宙必定是从高度有序的低熵状态开始的[1].显然,这样的状态在宇宙刚诞生时是极不可能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广义相对论的三大验证(引力、红移、光线偏折和水星近日点进动)是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提出来的.1964年Shapiro提出了第四个检验,即“雷达回波时间延迟”实验[1].后来,实验结果以越来越高的精度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这个预言.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时间延迟效应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研发晶体管的过程,远比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致力于此装置的开发要早很多。这都是19世纪的科学家,包括Maxwell、Hertz和Faraday等人在科学上所做的惊人发现,以致电可以为人们所用,而发明家也应用这些科学知识来研发收音机等有用的电器。无线通信开始于1895年,当时马可尼(Marconi)成功地将无线讯息传送至超过1英里外的地方。但若要让此技术可以完全实用,还需研发出更好的侦测器以侦测携带讯息的无线电讯号。最后是将整流的晶体管侦测器置入无线电波的接收器内,可以将无线电波和带有讯息的讯号分开。然而,晶体组只能…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44
德福雷斯特毕业子耶鲁大学。1899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上学时,开始对马可尼开创的无线电这一领域感到兴趣。博士论文是一篇涉及无线电波的文章。他的最伟大发明要算三极管了。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极整流电子管中又加进一个电极(栅极),从而使该元件成为了三极管。栅极上一个很弱的变化的电压,就会在灯丝-屏极上形成一个变化相同但要强得多的电子流。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成了放大元件,也可以用于整流,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备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对信息显示器件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需要包括从数字显示器直到全标度图表显示。传统的显示器件是阴极射线管,或许还附带,例如,机械电气数字指示器。虽然阴极射线管在显示的尺寸和灵活性方面还没有受到挑战,但在电子设备中固体电路日益普及已使人们感到它很苯重而且工作电压很高等缺点。可以直接用固体电路驱动的平板组件(flat—pack)是非常可取的。这种显示器件之一就是场致发光屏。 1907年,马可尼有限公司的H.J.Round首先报导了场致发光现象,当时是用碳化硅晶体作无线电检波实验。但是这一现象一直没有被充分研究,直到二十年代,当时Lossev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1945年12月, 哈佛大学的珀塞尔 (E. M. Purcell)小 组报导了他们在石 腊样品中观察到质 子的核磁共振吸收 信号[1].过了一个 月左右,斯坦福大 学的布洛赫(F. Bloch)小组也报导 了他们在水样品中 观察到质子的核感 应信号[2].两个研 究小组用了稍为不 同的方法,在凝聚 物质中分别发现了 核磁共振.此后, 许多物理学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几 年内就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布洛赫和珀塞尔由于“提出了精确测定核磁矩的新方法及有关发现”,荣获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核磁共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许多学科领域,成为科技工作者手中的武器;它…  相似文献   

15.
用中子衍射进行晶体结构的研究,是一个与常规的x射线结构分析方法各具特点、相辅相成的学科要[1].在通常情况下,被研究的晶体样品是处在自然状况下(室温,不加其他物理条件)的,但也有人作过晶体在特殊情况下(低温、高温、高压、磁场……等)的结构分析,目的是探索在这些特殊条件下晶体内部的变化规律.196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自制的中子晶体谱仪上,曾试用过处在压电振荡(即超声振荡)下的石英单晶进行中子衍射,发现衍射中子束的强度可以由于晶体的振荡而成倍增长[2].这一现象在 1966年以后国外也有工作报导[3,4],1973年后,我们继续开…  相似文献   

16.
丁铎尔(旧译田大里,John Tyndall,1820-1893)。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英国物理学界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在热辐射和磁性材料等领域卓有建树;他的优秀的科学讲座闻名于世;他的众多著作风靡欧洲各国,并传至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在中国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中,他的三部著作《声学》、《光学》和《电学纲目》相继传入中国.这三部著作最早在中国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代声学、光学和电磁学.下面对丁铎尔的生平及上述三部物理学译著作一扼要介绍. 一、丁铎尔生平及主要的物理学贡献 丁铎尔1820年8月2日生于爱尔兰[1].幼年时在家…  相似文献   

17.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刘国均,陈绍业,王凤翥,等.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俞莹.核设备的退役与去污[R].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86.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王惠山,姜韶风,卢大伦.氢中性束在等离子体中透射情况的分析与计算[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3):30.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相似文献   

18.
1970年,Leo Esaki和 Ray Tsu首先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1].他们从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推论出超晶格具有电子传输和光学性质的可剪裁性,并指出了可能实现的制备超晶格的方法,即把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交替地生长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薄多层结构(组分超晶格).随着分子束外延(MBE)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三年后L.L.Chang等人用MBE方法首先成功地实现了Ga_(1-x)AIxAs/GaAs组分超晶格的制备[2].其后 InAs/GaAs,InxGa_(1-x)As/GaAs,InAs/GaSb,AlSb/Gasb 和 GaAs_(x)P_(1-x)/GaAs等各种系列的组分超晶格都相继制成和得以研究. 把 RBS(Ruther…  相似文献   

19.
孙甲明  张吉英 《发光学报》1993,14(2):206-208
自从Canham[1]在1990年报道了多孔硅的光致发光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及其发光机理的研究[2,3].我们在获得多孔硅材料的基础上,曾首次报道了多孔硅光电压的滞后衰减现象[4].在本文中主要对如上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微区分析新技术──Auger谱仪(AES)及扫描Auger 谱仪(SAM)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长期以来,Auger效应[1]未能找到实际应用.直至1953年才由Lander[2]提出了可在超高真空中测量Auger电子,这种电子由于能保持来自表面层的特征能量信息而可用作表面分析.1968年,Harris[3]用电子能量微分法提高了灵敏度;1969年 Palmberg 等[4]利用镜筒分析器(CMA)提高了灵敏度及测量速度后,Auger 电子能谱实际应用的阶段才真正开始.1973年出现了扫描Auger微探针(SAM),为微区分析技术开创了崭新的局面[5,6]. 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