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魏锐 《化学教育》2018,39(9):48-53
在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部分的修订基于以下原则和思路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彰显知识的素养发展功能,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删减调整部分内容,明确规定学生必做实验,基于主题进行教学指导,提供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情境素材等。其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重点在突出核心观念引领、调整具体内容等方面相似,同时又基于2类课程的定位不同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杨永珍 《化学教育》2009,30(12):10-12,35
为了给计划开设国际课程的中国学校提供国际课程实施经验,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IBDP化学与AP化学在评估方式、课程内容以及所引发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指出IBDP化学是在IB课程整体框架下实施的,课程实施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支撑,AP化学是独立的学科,由于时间的限制、评估方式的因素,AP化学是一种内容驱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郑长龙  周仕东 《化学教育》2005,26(12):14-16,54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每个二级主题都从“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了说明。“活动与探究建议”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第一次写进“标准”中,成为化学学习内容的一个新“栏目”。对于这一新的设置,迫切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育》1993,14(1):64-64
由朱文祥、刘鲁美、何关有和吴国庆编著的《中级无机化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多年使用的无机化学(二)教材基础上扩展修订而成。  相似文献   

5.
王磊 《化学教育》2022,43(19):1-6
简要介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物质的化学变化”学习主题的修订重点,阐述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理解和实施该学习主题课程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礼聪 《化学教育》2014,35(11):60-63
复习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化学学习起着总结、提升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传统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以“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问题化、情境问题解决互动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的主题教学复习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化学复习效益。  相似文献   

7.
构建课程新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本文立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点,通过构建"四位一体"课程新体系,形成三层次的课程模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内容改革,为化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尽管普通化学课程仍列为一门理工科大学生的基础课,并订入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每当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出现某种变革的突跃时,在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的激烈讨论和修订中,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甚至存舍问题,往往成为一个热点。其实这种情况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相比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都有较大变化。新版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也带来了课程难度的变化。借助已有的研究方法,以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为变量,对课程的难度进行定量研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有助于高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课程难度进行比较充分、全面的了解,教师从而能够科学、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实施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三条疏水端不同的两亲性多肽VVVVVVKKGRGDS (AP1)、C12KKGRGDS(AP2)、FAFAFAKKGRGDS (AP3). 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 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pH 7.0)均能形成球形纳米胶束,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其粒径为~30 nm,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其粒径分布均一. 当pH下降为5.0时,肽链AP1的胶束结构被破坏, TEM视野中没有发现任何自组装体, 而肽链AP2和AP3的胶束结构在pH 5.0时依然存在, 但AP2的纳米粒子之间明显发生了部分聚集, 表现为团聚样分布, AP3组装体的粒径明显增大, 形貌变得不规则. DLS测试结果显示, 当pH下降到5.0时, 肽链AP1在1-1000 nm范围内没有出现吸收峰, AP2呈多峰分布, AP3呈宽单峰分布. DLS的测试结果很好地印证了TEM的测试结果. 为了探究三条多肽组装性能不同的二级结构因素, 我们对AP1、AP2和AP3进行了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试. 结果表明, 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二级结构中均存在一定含量的β-折叠, 当pH下降到5.0 时, AP1 结构中的β-折叠成分显著下降, 出现部分无规卷曲. AP2和AP3的β-折叠成分虽有变化, 但其CD主峰依然存在. 以姜黄素作为模型药物, 进一步确认AP1 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也具有优良的酸敏感特性. AP1、AP2 和AP3 在酸性条件下自组装行为的不同, 表明调控两亲性多肽的疏水端组成有可能是调控多肽自组装性能的有效手段. AP1组装体有望成为理想的pH响应性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修订了CNAS-CL10:2012[1],于2012年6月1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实施,替代CNAS-CL10:2006[2]。CNAS-CL10:2006于2006年6月1日发布,2007年4月16日第一次修订,2007年4月30日实施至今。即将被替代的CNAS-CL10:2006共2页,该文件根据化学检测的特性针对CNAS-CL01: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粒度高氯酸铵的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 热重法(TG), 固体原位红外联用法(Thermolysis/RSFT-IR)和热分析与质谱和红外联用法(Thermal analysis-MS-FTIR)研究了不同粒度高氯酸铵AP在1.0 MPa压强下和常压下的热分解过程, 提出了不同粒度AP可能的热分解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AP的高压和常压下的热分解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较大粒度AP的受热分解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低温分解阶段和高温分解阶段, 小粒度的AP则仅存在明显的高温分解阶段. AP的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NO2, NO, N2O, O2, H2O和HCl.  相似文献   

13.
纳米Fe2O3/高氯酸铵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热分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马振叶  李凤生  陈爱四  白华萍 《化学学报》2004,62(13):1252-1255,J004
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纳米Fe2O3/高氯酸铵(AP)复合粒子,并用TEM,SEM,XRD和ICP对其进行了表征.为了研究纳米复合粒子中纳米Fe2O3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将相同比例的微米Fe2O3和纳米Fe2O3与AP分别简单混合后作对比,并用DTA对三种样品进行了热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样品中的Fe2O3粒子都能催化AP的热分解;但纳米Fe2O3粒子的催化性能优于微米Fe2O3粒子,纳米Fe2O3/AP复合粒子中纳米Fe2O3对AP的催化性能优于纳米Fe2O3与AP简单混合物.与纳米Fe2O3与AP简单混合的样品相比,纳米复合粒子中的AP高温分解峰温降低20.1℃,低温分解峰几乎消失,表观分解热由850.2J/g提高到1080.8J/g.证明纳米Fe2O3与AP的复合处理能显著提高纳米Fe2O3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并用不同样品中AP热分解的动力学参数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探究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及外周血游离DNA/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cf-DNA/NETs)、D-二聚体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选取175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AP组(75例)、中重症AP组(56例)、重症AP组(44例);根据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可分为生存组(163例)和死亡组(12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MCTSI、cf-DNA/NETs、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MCTSI、cf-DNA/NETs、D-二聚体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显示,重症AP组患者MCTSI、cf-DNA/NETs、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重症AP组,中重症AP组高于轻症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MCTSI、cf-DNA/NETs、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CTSI、cf-DNA/NETs、D-二聚体预测AP患者预后死亡的AUC分别为0.950、0.997、0.974,采用Z检验比较各指标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P病情的加重,M...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石墨烯水凝胶, 并将其与高氯酸铵(AP)复合, 然后分别采用自然干燥、冷冻干燥和超临界CO2干燥三种干燥方式制备了AP/石墨烯复合材料, 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对其结构和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燥方式对AP/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形貌具有明显影响, 其中通过超临界CO2干燥制备的AP/石墨烯复合材料基本能保持与石墨烯气凝胶相似的外观和多孔结构. 通过自然干燥、冷冻干燥和超临界CO2干燥制备的AP/石墨烯复合材料中A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9.97%、92.41%和94.40%, 其中通过超临界CO2干燥制备的复合材料中AP的粒径尺寸为69 nm. DSC测试结果表明, 石墨烯对AP的热分解过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使AP的低温分解过程大大减弱, 高温分解峰温明显降低. 三种干燥方式相比, 通过超临界CO2干燥制备的AP/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与纯AP相比, 其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83.7℃, 表观分解热提高到2110 J·g-1. TG-FTIR分析结果表明, AP/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过程中, AP分解产生的氧化性产物与石墨烯发生了氧化反应, 生成了CO2.  相似文献   

16.
2,4-二硝基苯甲醚熔体及其在介质中的非等温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研究了2,4-二硝基苯甲醚(DNAN)熔体及其分别在RDX和AP介质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AP能够有效降低DNAN结晶过冷度,消除自加热.DNAN及其在RDX和AP介质中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可以用Avrami方程描述,获得的Avrami指数n表明DNAN在RDX和AP两种介质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Mg2NiH4对高氯酸铵热分解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置换-扩散法制备了储氢材料Mg2NiH4, 用XRD, ICP和DSC-TG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热分析法(DSC)研究了Mg2NiH4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Mg2NiH4对AP热分解过程有较大影响. Mg2NiH4可以显著促进AP的低温热分解过程, 降低高温热分解温度, 使DSC表观分解热明显增大. 随着加入量的增加, Mg2NiH4对AP热分解的催化促进作用增强, 当Mg2NiH4加入的质量分数为30%时, DSC表观分解热最大. 吸氢量越大, 储氢材料对AP的催化促进作用越强. Mg2NiH4催化促进AP分解过程的作用机理为: Mg2NiH4分解释放的H2及Mg和Ni与AP分解产物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8.
何伟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17,38(23):62-67
通过对改革后AP化学考试的形式、时间以及2014-2016年的AP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新版AP化学考试的特点:增加简答题中实验题的数量,考查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加强对图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考查等。并得出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的几点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DNA中糖苷键断裂形成的脱碱基位点(脱嘌呤/嘧啶位点,AP位点)是常见的DNA损伤类型之一,由核苷酸自发水解产生,也是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中的关键中间体。若修复不及时,可能会导致DNA复制阻滞和DNA链断裂,产生突变和细胞毒性,同时还会引起形成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的损伤,因此对于AP损伤的检测有助于理解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基因毒性物质的毒性评价。目前检测AP位点的方法有14C或32P后标记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等。该文重点概述DNA中AP位点的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P位点损伤相关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纳米铜粉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decomposition behaviour of ammonium perchlorate (AP)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Cu nanopowder by D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nometer Cu powder decreased the first and seco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AP by 35.1 ℃ and 130.2 ℃, respectively, and the DTA heat release of AP in the presence of Cu nanopowders increased to 1.20 kJ·g-1, showing good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Cu micron-size powder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was less than that of Cu nanopowder.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tent, Cu nanopowder enhanced its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high 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of AP, however, it weakened its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low 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of AP. The mechanism of catalysis for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is as follows: (1) metal oxider acts as the intermedium in the process of election tranfer, (2) Cu nanopowder reacts with the decomposed product of AP, (3) Cu nanopowder has special surface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