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哲伦是一名美籍华裔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他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剧作,成功地塑造了在幻想和现实冲突中煎熬并最终走向自杀悲剧的伽利玛形象。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伽利玛这一心理悲剧式的人物,可以发现,造成伽利玛心理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伽利玛自己的幻想,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即西方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2.
普契尼笔下的《蝴蝶夫人》是西方误读东方的文学表征。美华剧作家黄哲伦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互文戏剧《蝴蝶君》,其中人物剧情的颠覆性书写和对“蝴蝶”意象的戏仿,使东方形象在西方指意场域下流动多变、阈限逢生。两剧对比折射出作者拆解东方性别寓言、打破固化意象和消弭话语规约的三维解构策略,表达了由表及里祛除东方主义对立、追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愿景。  相似文献   

3.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张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18):166-16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百花齐放,学术研究层出不穷,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敞开友好的大门,因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加真实而深入了。本文对张喜华教授所著的《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进行了详尽分析和研究,对希尔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认识的逐步向前发展以及东方主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做了深层次的解读。作者以希尔作品为线索,让我们了解了跨文化背景下东方主义现今的发展趋势,以及以后的研究导向和努力方向,让我们对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跨文化交际中西方融洽以及富有成效的交流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5.
吴艳伟 《科技信息》2013,(2):230-230
《印度之行》一直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并在近些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和混杂性出发探讨主人公阿诺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以及阿诺德摆脱身份混杂性,文化身份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的《爵士乐》讲述了20世纪初一对黑人夫妇离开南部乡村融入北方城市的经历。城市不仅充当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更作为黑人身份和文化重建地而成为了叙事中心,诠释了美国黑人特有的双重文化体验。小说中倡导的性别公平、性别尊重和性别友爱,对构建和谐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比分析加拿大盎格鲁同化论和多元文化主义为视阈,阐释了华裔妇女在一百多年的移民史中,如何从无到有亦或从弱到强地在加拿大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华裔妇女在重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选择,即几乎零重构、部分重构或者几乎彻底重构,进而就其如何成功重构文化身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汤松波的《东方星座》讴歌了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选材新颖,手法独特,是诗坛一部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在抒写民族这样的重大题材时,坚持表现自我,贯注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还从“我”的角度出发,去处理素材,进行艺术构思,因此突破了政治抒情诗的藩篱,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创造了一个富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这个“人性美”的世界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前期以《柏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是压抑苦闷、焦虑时期的产物,关注的是湘西人强悍、直露表达性爱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真”的一面。后期《边城》是他的思想成熟之作,是作者确立了文化人的身份和认同了士大夫价值体系之后,关注到湘西人含蓄内敛的“善”所蕴涵的美,达到了“人性美”的极致。沈从文文化身份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并导致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由直露向含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5,(4):34-36
身份流变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研究中的焦点。本文以后殖民文化研究及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林露德《千金》和《木鱼歌》的文本分析,探寻林露德这两部小说中华人族裔身份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是第一位给美国戏剧带来严肃思想主题的剧作家。一九三六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确立他为当代主要剧作家之一。本文通过比较《榆树下的欲望》中凯伯特一家和《长夜漫漫路迢迢》中蒂龙一家,让人们理解尤金·奥尼尔,作为一个儿子,戏剧性地表现其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详细探析在库切小说中所揭示的在现代性语境下老年人的身份困境问题。并根据后殖民理论,指出在现代性语境下所有形式的身份困境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主体性问题,即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反映到小说中个体老年人形象上,就是老年人在新型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邻里结构中无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主体性困境,即身份困境。而对于库切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探究,也必然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于当下现代性语境下所有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关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