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数术记遗》记载了我国古代14种算法,除第14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唐宋以后,《数术记遗》中所述13种算具,除珠算沿用至今外,所有算具均相继失传。而此书以“记遗”的形式,内容比较简单,只有文字介绍,更无算具图样,其历史原貌,已经无人知晓。成为我国古算史上的千古之谜。后世中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试图还原其本来面目。惜无定论。 相似文献
6.
《数述记遗》在唐代明算科取士,作为《算经十书》外兼习之书,至五季纷乱而遗失。至宋景祐元年(1034)王尧臣奉敕撰《崇文总目》,以昭文、史馆、集贤、秘阁四馆所藏书。分类编目而成,其中就有《数术记遗》。而记录中却已不知何代人所作,可见其创作年代在北宋时已成问题。此后一直失传,“民间藏书之家,亦无其本。”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虽刻了几部算经,但未有《数术记遗》。至南宋嘉定五年(1212),鲍瀚之在杭州七宝山 相似文献
7.
《数术记遗》旧题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唐代选举之制,学习《算经十书》外,兼习此书。《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当时好事因托为之,嫁名於岳。钱宝琮先生认为是甄鸾依托伪造的书。近有人提出反对,认为确为汉末作。关于作年代,另外详考。此处只对书中所载的十三种算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珠算是我国一项流传相当久远的算学技艺,早在东汉时代《数术记遗》一书即已记载珠算的计算方法。宋元之后,由于商业经济逐渐发达,计算的应用需求大幅提升,又因算盘计算具备方便实用的优势,珠算蓬勃发展,成为近千年来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华人文化圈最主要的计算工具。同时,也由于在历史长河中的长期应用,珠算早已不知不觉融人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计算”、“用脑”、“商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这一中华之光,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融入主流文化,搭上时代列车走向世界。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珠算文化的尊重。这不仅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作用,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国人为之自豪,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全国各行各业,在春风的吹拂下,蓬勃向上,迅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更是欣欣向荣,突飞猛进。作为科学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珠算,亦似久旱逢甘露,老树绽新花。 相似文献
12.
珠算心算事业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是中国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说它古老,早在东汉后期,徐岳编著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介绍了“计数,既舍数术,宜从心计”的心算方法。说它年轻,是因为它是在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珠算文化与中国数学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或称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人们有感,以全党之力抓文化改革,意义重大、十分及时、前所未闻。文化,当然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而这次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历 相似文献
14.
15.
今年是《珠算与珠心算》创刊十周年。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珠算与珠心算》在不断探索和奋进中走过了令人瞩目和振奋的精彩历程,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优秀期刊,成为珠算与珠心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宣传窗口。十年前,于珠算界喉舌所剩无几,珠算宣传渐入衰微之际,《黑龙江珠算》编辑部坚守阵地,审时度势,毅然改刊为《珠算与珠心算》。继而以弘扬珠算文化为己任,勇挑大梁、砥柱中流,在全国期刊整顿中,《珠算与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而又同时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特定时代与环境中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