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曼殊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荻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02-105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注重西方诗歌的译介 ,对拜伦非常推崇。他与域外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接触 ,并善于汲纳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他对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荻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1-84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学比较的先驱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3.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5.
蒋芬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35-138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孙鑫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3):47-5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 相似文献
8.
胡方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53-155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
将苏曼殊放置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大背景下,从心理与文化思想等层面解析苏曼殊的社会人格。苏曼殊佛禅的价值取向是双重的,既是为了逃避苦难的人生,又是追求一种禅境;在他身上,有士大夫英雄梦的精神传承,也有士大夫理想的现代变异;苏曼殊的社会人格是分裂的,他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社会的游离分子,任何既定的称谓都不能准确地界定他。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与拜伦之间文学传承关系,表明了本土文化在受他者文化影响时,接受与过滤并存。苏曼殊的诗歌在精神气韵上仿效拜伦的作品,却在形式表达上取法于中国古体诗。他的诗歌是外来思想影响与本土文学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归根到底,这是由苏曼殊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章惇与苏轼都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二人同榜及第,初结于陕西,交往颇多,关系密切。熙宁初年章惇参与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而与其疏远。绍圣年间,章惇当权,几乎贬苏轼于死地,早年之谊不复存在。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两人的关系由交善到交恶,这充分反映了政治局势对士大夫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庄廷江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4):49-51
在孙中山看来,革命军不仅必须具有"主义",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高深的学问",还必须能够进行自我心理革命.此外革命军还应该是有革命党员协同奋斗的军队. 相似文献
13.
苏冬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0,(3)
苏颂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人物 ,后人对其历史功绩的评论颇多 ,但其间亦有贬抑之词和自相矛盾之处。本文拟就从政、科技、文学三个方面 ,对苏颂的历史功绩略加论述。通过分析其成功之道 ,以鉴古治今 相似文献
14.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5.
王光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2):53-56
从当代大陆文学的历史教训来重新审视鲁迅与革命作家的内部斗争,就不只是宗派主义、门户之见的意气之争,而是鲁迅试图纠正革命作家某些“左”的做法,阻止阶级写作形态的泛滥和政治文艺的形成,维护个体性自由创作所做的努力。鲁迅的斗争是很有远见的,对新中国文学具有反思的意义,它从实践上再次证明了鲁迅思想的历史穿透性。 相似文献
16.
皖西革命歌曲的产生有赖于皖西地区丰富肥沃的民间音乐土壤和该地区激烈的革命运动以及军民的革命热情和音乐创造力。革命环境已经不在,但皖西革命歌曲所承载和弘扬革命精神的"余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价值。因此,保护和发展皖西地区革命歌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对科学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加以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科技产业的科学原则和运作模式,提出了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友胜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1):77-81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多为杂考、补注,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又时出新见,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而阐释不够;有的补注过于冗长,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19.
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其芳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14-17
本文从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没收打击和依靠团结的对象,土地分配的原则,土地所有权,优待红军家属及白区投诚官兵的土地分配等问题上,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策作一比较,以探讨和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胡艳琳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4):102-105
建国之初,革命回忆录的兴盛是新生政权营构关于自身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教育、团结广大民众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王愿坚因参加革命回忆录的采编而获得营构并深化相关集体记忆的资格,其革命历史小说亦成为传播、延续集体记忆的桥梁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