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纳米管道内水分子的流动行为. 考察了压强差、 管道直径和管道长度对通量的影响, 验证了流体在直径为2~2.8 nm管道中的流动行为符合Hagen-Poiseuille(HP)方程. 研究发现, 末端效应具有长度依赖性, 对于较短的管道其末端效应更为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真实非均匀管道的流动行为, 使用直径不同的2种管道以不同的连接顺序组合成4种非均匀管道模型, 最终得到了不同的流量. 提出了二元管道模型, 对非均匀管道内的流动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继平  陈令新  关亚风 《化学进展》2007,19(11):1826-1831
电液动力学(EHD)研究的是在流体上施加电场后流体的流动。在微分析系统中,EHD的主要应用是电动泵(EKP)技术即电泳泵和电渗泵两个主要泵技术。这些独特的泵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推动极小截面的管道中化学和生物流体流动,管道尺寸从平方毫米到平方微米量级,甚至纳米通道量级。近年来,电渗泵出现了填充床、整体柱、平行多通道、纳米通道和微孔膜等各种新的形式,显示了其在微分析系统中的集成化和在毛细管液相色谱、流动注射分析和药物输送等应用研究中的潜力。本文对电动泵技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岭  陈令新 《化学进展》2008,20(9):1406-1415
在微流控系统所需的功能单元中,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操作单元尤为重要。微系统条件下,表面张力的影响变得十分明显,在工程意义上,常规的流体体积流动的驱动方法在微管道中往往效果不好甚至是不可行的。本文简要评述了用于微流体驱动的机械微型泵技术,基于电、光、磁等的非机械微型泵技术,以及微流体的高效混合控制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微流体驱动与控制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磁流变液效应对远离磁极的流道中流动的扰动问题.通过双腔型结构器件的动态力学响应以及混合流模式的流动分析,揭示了当磁流变液离开磁极后,由于剩磁的影响,磁极后方的管道中的流动将受影响,主要表现在流过管道的介质的体积比浓度将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测量水煤浆流速,对于计量水煤浆流量,研究水煤浆在输送管道里的流变特性和雾化质量以及燃烧特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测量流体流速虽已发表过文章,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工业测试方面的研究则尚未很好进行。我们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测定水煤浆流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缺陷调控是固体化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基于缺陷调控的忆阻效应将给未来电子信息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本文综述了无机固体材料中忆阻效应的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忆阻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忆阻材料的类型,结合原子级p-n结的相关工作,提出深入明确电场下缺陷迁移机制将是从无机固体化学角度研究忆阻效应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缺陷调控是固体化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基于缺陷调控的忆阻效应将给未来电子信息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本文综述了无机固体材料中忆阻效应的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忆阻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忆阻材料的类型,结合原子级p-n结的相关工作,提出深入明确电场下缺陷迁移机制将是从无机固体化学角度研究忆阻效应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复杂流体流动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聚合物复杂流体流动问题的模拟方法。通过比较,指出了经曲有限元方法的局限性和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在模拟复杂流动问题上的优越性。拉格朗日-欧拉方法的模拟结果同聚合物流体复杂流动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该方法在对复杂流体的动力学行为的模拟 合理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态粘弹谱仪(DDV)、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摩擦试验机等对影响摩阻复合材料制动噪音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摩阻材料基体的合理改性以提高其损耗角正切tanδ对减少振动、降低噪音行之有效。同时对传统解决噪音的方法,如添加固体润滑剂、橡胶共混等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殷正权 《色谱》2005,23(1):123-123
超临界流体可以用做色谱的流动相,使混合物质在色谱柱上得到分离,这种分离方法被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d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简称SFC)。作为色谱流动相的超临界流体,其作用与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FE)类似。超临界流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远比一般气体大的多,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流体色谱中热力学参数最佳化和动力学最佳化同等重要。溶质的保留行为和物质对的分离受柱固定相和流动相各种参数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使用纯CO_2作为流动相,饱和烃、芳烃、以及它们的硝基取代物作为溶质,对上述影响进行了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影响物质对分离的(以分离系数,α,表示)最主要因素是流体的密度。而温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柱固定相的性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柱固定相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操作参数,溶质峰的洗馏顺序可能出现倒置。表明在超临界流体色谱中流动相溶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为了解和优化超临界流体色谱热力学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许可 《大学化学》2003,18(5):53-55
SN2反应中 ,底物上的大基团会使反应速率明显降低。以前认为该现象完全源于位阻效应 ;但国外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 ,该现象的产生应当是溶剂化效应和位阻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溶剂化效应的贡献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3.
苯并三唑和六亚甲基四胺的缓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氯化钠和盐酸的流动介质中研究铁的腐蚀行为以及苯并三唑和六亚甲基四胺对阳、阴极过程的影响。这两种含氮有机物均对铁上的析氢反应产生强烈的阻化作用,归因于阻塞效应和静电效应。发现有机物浓度的对数与缓蚀效率的对数成线性关性,它们的吸附遵循修正的Freundlich等温线。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色谱出现于1962年,并得到了发展。到八十年代初这种色谱过程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引起各国色谱工作者的重视。 超临界流体色谱是指在色谱过程中,流动相不是一般的气体或液体,而是一种经过高度压缩的气体。这是在操作温度高于流动相的临界温度,和操作压力高于流动相的临界压力下,进行色谱过程的。CO_2在超临界  相似文献   

15.
微通道反应器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流控学(microfluidics)是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纳升至皮升体积流体的技术与科学,是近10年来迅速崛起的新交叉学科.流体在微流控芯片微米级通道中,由于尺度效应导致了许多不同于宏观体系的特点,例如分子间扩散距离短、微通道的比表面积大、传热和传质速度快等,促进了微流控芯片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微通道反应器的特点、微通道反应器中常用的流体驱动技术和微通道中流体的混合技术.通过一系列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的有机合成反应,包括液-液均相反应、催化反应、相转移反应和异常激烈的有机合成反应等,进一步说明了微通道反应器同时具有微量和连续流动的优点.微通道反应器的发展不但在合成路线的优化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相关化学工业过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颗粒流体两相流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维  李佑楚 《化学进展》2000,12(2):208-217
本文介绍了颗粒流体两相流动的特征及其模拟方法, 重点论述了拟流体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并对两相流动模拟中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色谱》2005,23(2):219-219
超临界流体可以用作色谱的流动相,使混合物质在色谱柱上得到分离,这种分离方法被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n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简称SFC)。作为色谱流动相的超临界流体,其作用与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FE)类似,超临界流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远比一般气体大的多,其溶解能力可以相当于有机溶剂但是它比有机溶剂的扩散速度快、粘度低、表面张力小。  相似文献   

18.
烯烃聚合在工业上是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过渡金属催化剂是烯烃聚合反应发展的核心, 其中水杨醛亚胺后过渡金属中性镍催化剂由于杂质耐受性强与无需助催化剂的双重优势备受青睐. 为增强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空间位阻效应或者氟效应策略已有广泛报道; 然而将两者结合形成协同策略仍鲜有研究. 在本工作中, 对位氢和空间位阻取代基(苯基、萘基和蒽基)与邻位氟取代基被同时引入至水杨醛亚胺中性镍催化剂中, 利用空间位阻效应与氟效应来协同增强镍系乙烯聚合. 系统研究空间位阻效应、氟效应、聚合反应温度、聚合时间对乙烯聚合反应的活性、分子量、支化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邻位氟取代基显著提升活性、催化剂寿命与聚合物分子量, 降低聚合物支化度; 对位空间位阻取代基的体积根据催化活性或聚合物分子量的需求而定, 但对聚合物支化度几乎无影响. 本工作发展了一种新的调控水杨醛亚胺镍烯烃聚合催化剂手段.  相似文献   

19.
郭梦园  李风华  包宇  马玉芹  牛利 《应用化学》2016,33(10):1115-1125
微流控技术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的特点,且所合成产物形貌和单分散性好,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中。 本文对微流体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做了系统的阐述。 对微流控芯片中流体流动、混合机理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展望了微流体技术在合成纳米材料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陆峰  刘荔荔 《色谱》2000,18(2):154-157
考察了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中的样品溶剂及连续进样等因素对化合物保留行为变化的影响规律。以超临界CO2或含低体积分数甲醇的CO2为流动相时,氨基柱组分的保留时间随着样品溶剂的极性增大而增大,而溶剂对C18柱上组分的保留时间影响不大;在C18柱上,溶剂对连续进样的后继效应不强;而在氨基柱上,甲醇溶液的后续效应比丙酮、氯仿溶液的后续效应强。当甲醇的体积分数大于1.0%时,溶液的效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