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乳酸菌胞外多糖糖链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嗜热链球菌分泌的胞外多糖EPS03-1gm为研究对象, 采用气相色谱、分光光度及核磁共振技术对该多糖重复单位结构进行了解析. 结果表明, EPS03-1gm的单糖组成是葡萄糖和半乳糖, 不含糖醛酸和蛋白成分, 其重复单位中有4个糖基单元且都是6C糖. DEPT谱说明每个重复单位中有4个CH2, 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和HMQC及HMBC谱分别对4个糖单元中的H和C进行了归属. 确定该多糖重复单位的糖链结构为: →3)-α-D-Galp-(1→3)-β-D-Galf-(1→3)-β-D-Glcp-(1→6)-β-D-Glcp-(1→.  相似文献   

2.
茯苓发酵液中多糖的提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属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为利水渗湿之要药。用液体发酵培养可连续地、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茯苓,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又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对我国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  相似文献   

3.
好氧颗粒污泥中凝胶型聚多糖的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飞跃 《化学通报》2015,78(4):320-324
凝胶型聚多糖(PS)是好氧颗粒污泥(AGS)中重要的结构性物质,具有稳定性强、可生化性低、交联度高等特点。鉴于AGS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多糖机制"的最新突破,本文首先介绍了主要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范围与空间分布,重点综述了以颗粒体多糖(Granulan)与类海藻酸(ALE)为代表的凝胶型PS的化学组成、可能来源与结构性功能,并指出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子动力学研究与微生物基因测序是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Enterococcus durans产胞外多糖EPS-I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LAB)作为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品级微生物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EPS)即是LAB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粘液多糖或荚膜多糖.不同种类的LAB所产的胞外多糖也不同,其结构变化多样,生物活性与其空间结构、分子量、分支度和溶解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产多糖菌Enterobacter cloacae Z0206(E.cloacaeZ0206)的深层发酵法制备了E.cloacae Z0206细菌富硒多糖;测定了其还原能力和清除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通过深层富硒发酵、醇沉离心等制备富硒多糖SEPS的产量为9.28g/L,富硒量为2.314mg/g;E.cloacae Z0206富硒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在浓度为5g/L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0.35%和84.26%,并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但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以乳酸菌菌株和由粘性乳酸菌分泌的胞外多糖为原料制备不同的酸乳凝胶, 并用电子显微镜和质构仪等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质构特性进行了观测. 发现在酸乳体系中, 中性乳酸菌多糖与乳酪蛋白是相斥的, 多糖对酸乳凝胶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其自身分子形成的空间位垒, 干扰酪蛋白微球之间的相互链接方式, 从而动态影响酪蛋白微球立体网状结构的构建. 提出酸乳乳酸菌胞外多糖对酸乳凝胶结构的影响不仅与其分子大小及结构有关, 还与胞外多糖添加到酸乳体系中的方式、时间、速度、浓度有关. 进一步解释了酸乳制作中, 粘性发酵剂所能达到的效果不容易用直接添加增稠剂的方法替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Enterococcus durans产胞外多糖EPS-Ⅰ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乳酸菌(LAB)作为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品级微生物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EPS)即是LAB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粘液多糖或荚膜多糖.不同种类的LAB所产的胞外多糖也不同,其结构变化多样,生物活性与其空间结构、分子量、分支度和溶解度有密切关系[1,2].近年来国外有报道分离得到具有抗肿瘤和抗炎活性的乳酸菌EPS-Ⅰ[3,4],但是国内对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从鸡肠道中的一株乳酸菌Enterococcus durans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胞外多糖EPS-Ⅰ[5,6],通过化学和光谱分析证明它是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的五糖重复单元聚合的多糖,同时得出EPS2的五糖重复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陈立香  李祎頔  田晓春  赵峰 《化学进展》2020,32(10):1557-1563
电活性菌将电子从胞内转移至胞外电子受体或者将胞外电子转移至胞内的过程为胞外电子传递,其在微生物群落间的电子传递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电活性菌的胞外电子传递研究前期主要集中于革兰氏阴性菌,由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膜结构/厚度明显不同,因此二者的电子跨膜传递途径差异明显。革兰氏阳性菌因分布广泛且可在高温、低pH、高pH和高盐等环境中生存,其电活性和电子传递机制也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归纳总结了革兰氏阳性电活性菌的电子传递类型,基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分类阐述胞外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革兰氏阳性电活性菌在污染物降解、生物能源和工业制品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种深海中温菌Wangia profunda(SM-A87)胞外多糖(EPS)稀溶液在德国Haake RS75流变仪Z41 DIN同轴圆筒转子系统中的剪切流动行为, 考察了溶液浓度、 温度、 pH值及NaCl浓度对雷诺数(Re)和临界雷诺数(Rec)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 Re逐渐减小而Rec逐渐增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NaCl浓度的增大, Re逐渐增高而Rec逐渐降低; 在pH=3~12内随着pH值的增加, Re和Rec开始基本保持不变, 当pH>7后Re逐渐增加而Rec逐渐降低. Rec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like方程, 与体系黏度间存在幂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苯酚-硫酸法测定西藏灵菇胞外粗多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灵菇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具有增强人体抵抗机能,治疗心脏病等保健功能,西藏灵菇表面栖息着大量的乳酸菌、乙酸菌、酵母[1].日本学者shi-omi研究报道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抗肿瘤等生理功能,因而,西藏灵菇胞外多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鬼毛针中碱溶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日霞 《应用化学》2001,18(6):487-0
鬼毛针多糖;抗肿瘤活性;鬼毛针中碱溶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一株南极海冰中分离出来一种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15-13, 其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为了探讨南极菌S-15-13胞外多糖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其胞外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粗多糖经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纯化后得到组分EPS-Ⅱ, 经HPLC分析验证EPS-Ⅱ为单一组分, 其分子量为62000; 单糖组成、甲基化分析及核磁共振结果表明, EPS-Ⅱ的主体结构由(1,2)α-D-Man组成主链, 并在6位上有分支的新甘露聚糖.  相似文献   

13.
二色补血草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中药二色补血草中分离提取到一种水溶性多糖(LP).1HNMR,13CNMR,IR,HPLC和GC-MS等方法分析表明,LP是以α-D-[GlcA(1→6)Glc]二糖为结构单位,每个重复的二糖单位彼此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直链多糖.荧光光谱显示LP的荧光谱峰出现在460nm附近,Zn2+,Ca2+通过与LP络合,其荧光强度增加.MTT实验表明,LP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对Hela细胞抑制的IC50为62.2μg/mL.  相似文献   

14.
半导体-微生物复合体系在污染物深度降解、 合成有价化学品及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界面反应过程的核心是电子转移. 本文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半导体界面上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半导体的种类及光催化机制, 总结了半导体-微生物界面的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途径, 讨论了强化界面电子传递的方法以及半导体与微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介绍了近年来半导体-微生物复合体系在污染物转化、 化学品合成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现状, 以期为半导体-微生物复合体系的设计及其环境领域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神奇尺寸团簇(MSCs)由于其原子级精确的特殊结构,以及独特的电子和光学特性,近年来备受瞩目。它们在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理解MSCs的精确化学组成、原子结构以及生长机制,对科研人员从分子层面到宏观层面探索其性质来说至关重要。本综述详细介绍了半导体MSCs的形成和生长机制,并探讨了调控这些团簇形态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梳理了非计量比和计量比 MSCs 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用于表征 MSCs 的主要技术手段,并探讨了潜在的无损检测技术。最后,本文还概述了MSC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神奇尺寸团簇(MSCs)由于其原子级精确的特殊结构,以及独特的电子和光学特性,近年来备受瞩目。它们在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理解MSCs的精确化学组成、原子结构以及生长机制,对科研人员从分子层面到宏观层面探索其性质来说至关重要。本综述详细介绍了半导体MSCs的形成和生长机制,并探讨了调控这些团簇形态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梳理了非计量比和计量比 MSCs 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用于表征 MSCs 的主要技术手段,并探讨了潜在的无损检测技术。最后,本文还概述了MSC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电活性微生物(Electro-Active Bacteria,EAB)主导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效率较低,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微生物电催化在环境及工业中的应用。为打破这一瓶颈,近年来多国科学家尝试开发先进的催化材料以强化生物电催化体系(Bio-Electrocatalytic System,BES)中的电子传递效能。借用材料科学、电微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多学科手段尝试将传统无机催化材料及电活性微生物进行理性优化,将有望强化电子的传递通量和效率。这种优化升级推动了传统单一的无机催化材料向活体生物催化材料过渡,并有望朝着向更精细化、智能可控的先进材料升级改造,也为拓展先进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撑。本文对现阶段几种强化EET的有效手段用以有效构筑BES展开综述,包括了微生物-石墨烯改性复合材料、原位杂化光催化半导体材料自组装微生物、核/壳装配的生物材料及接种基因工程菌等内容,最后总结了微生物活体生物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在环境应用中所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杨力 《化学研究》2020,31(2):176-180
本文对薄膜结构、仙人球状、花形结构、管状、海胆状、糖葫芦状、十面体和块状立方体八种不同形貌和结构的二氧化钛进行综述,不同形貌和结构二氧化钛的可控合成对其应用性能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为二氧化钛的合成及性能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直接转化为电能,提供了可持续电能的潜在解决方案。然而,MFCs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细菌负载能力低、阳极与电化学活性生物膜之间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EET)效率相对较差等不足。本研究采用绿色高效的微波辅助方法和高温退火工艺,成功制备了铁基纳米粒子改性碳布(Fe3C/Fe@CC),此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电催化活性,可作为MFCs的阳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e3C/Fe@CC复合材料的MFCs的功率密度高达2209 mW/m2,相比基于纯碳布阳极的MFCs(1933 mW/m2)提高了17%,这主要是因为Fe3C/Fe@CC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EET效率,增大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同时促进产电菌地杆菌(Geobacter)的富集。本研究采用微波辅助和高温退火方法快速制备了高导电复合阳极,为MFCs阳极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一种...  相似文献   

20.
搅拌条件下电流密度对Cu镀层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沉积;晶体取向;搅拌条件下电流密度对Cu镀层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