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入射离子能量为64和67MeV时,12C+197Au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以及能量为71.5MeV时该反应中出射的α、Be和B等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给出了6Li粒子的产额和使用α-α粒子符合技术,在相对于东流方向成90°处测得的反应中出射的8Be分裂开的α粒子的能谱和产额。反应中出射的各种粒子的最可几能量,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降低而降低,角分布都是大约在擦边角附近出现峰值,当入射离子能量从71.5MeV降到64MeV时,其峰位大约从80°移到120°,显示出转移反应的特征。我们对实验结果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入射能量E_l=70.0 MeV的~(12)C ~(112)Sn和~(12)C ~(124)Sn两个反应。使用△E-E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两反应中出射的α、Li、Be、B各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α粒子的角分布可以通过假定存在三种机制的α组份得到定性的解释。Li、Be、B的角分布为擦边角成峰,无前角成峰组份。实验结果给出,~(12)C ~(112)Sn反应比~(12)C ~(124)Sn反应出射α粒子的截面大,而出射Li、Be、B等粒子的截面小,表明靶核中子数,对出射粒子的几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El=36.5MeV至69.4MeV八个入射能量下的12C轰击64Ni引起的核反应. 使用ΔE-E半导体探测器, 测量了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角分布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由擦边角成峰变成为前角成峰, 中间呈现过渡形态. 入射能量较低时, 截面随入射能量的升高而增加的速率较慢, 能量较高时增加的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4.
用α-γ符合测量方法, 对72MeV的12C离子轰击近球形靶124Sn的(12C,α×n)和(12C,8Be×n)反应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与前方角20°—50°发射的α粒子相关联的余核级联γ的平均γ多重性γ>, 据此推算出124Sn核俘获8Be和α反应的最可几初始轨道角动量分别是35.5(h)和39(h), 与全熔合临界角动量lcr=34.4(h)之比近似等于1, 甚至稍大于1. 实验支持了大质量转移是发生在高角动量区的周边反应的观点, 而与近期出现的初始l布局有赖于靶核形变程度及球形靶核系统的大质量转移是中心碰撞的论点相背悖.  相似文献   

5.
我们测量了69.5MeV 12C轰击12C,27Al,natCa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用快粒子激子模型理论计算了包含平衡和前平衡出射的α粒子成份. 在这三个反应中它们构成α产额的绝大部分, 其中前平衡发射的α粒子估计分别占11%、14%、16%. 尚有一部分来自其它反应机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测量了23Na(p,α020Neg.s.反应在 Ep=1—2.5MeV 能量范围内和θL=30°,150°时的激发函数,还测量了23Na(p,α120Nelst,反应在上述能量范围内和θL=30°时的激发函数.对2.171 MeV 共振,在12个角度上测量了(p,α0)的激发函数,并由激发函数求得了多个角分布,另外在一个固定能量上(150°激发函数的共振峰上)测量了(p,α0)反应的角分布.对2.117 MeV 共振,在二个固定能量上(150°激发函数的共振峰上和其高能端的半高点处)测量了(p,α0)反应的角分布.对2.075 MeV 共振,在16个角度上测量了(p,α0)反应的激发函数,并由激发函数求得了角分布.这三个共振的角分布不是90°对称的,并且共振峰的峰位与角度有关.用复合核理论对它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能量高达72MeV的12C轰击115In(Z=49)的反应中,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Be和α转移的余核碘(Z=53)和锑(Z=51)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和角分布. 用简单的运动学方法分析了余核角分布后指出, 碘同位素来自三种不同的反应机制, 即复合核蒸发α, 强阻尼的非完全熔合以及不完全动量转移的裂开-熔合过程. 在入射能量的70MeV时, 后两个过程(或统称为8Be转移)的截面为100多毫巴, 显著大于根据锑同位素截面导出的大约17毫巴的α转移反应截面. 实验结果和类似反应中测量出射α粒子得到的结论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8.
在?L=12°至178°,每间隔2°测量了18.1MeVα粒子在24Mg同位素核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和部分非弹性散射角分布。α+24Mg弹性散射角分布在大角区呈现强烈振荡结构,微分截面全面增强。标准光学模型和复合核弹性散射(通过H-F公式)不相干相加的计算不能预言这一反常现象。角动量相关吸收光学模型能相当好地与实验数据拟合。角动量相关吸收势光学模型对其他能量的α粒子在24Mg核上弹性散射实验角分布的拟合也进行了计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假定8Be是由两个在组态空间相邻的α粒子组成的, 因而获得在余核中8Be集团的谱密度正比于核表面α粒子预形成几率Pα的平方. 利用改进了的EFRDWBA重叠积分的参数化方法[1—2], 我们计算了209Bi(12C, α)217Fr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角分布和双微分能谱, 而且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提取了在217Fr核表面的α粒子的预形成几率, 结果与由α衰变数据提取的预形成几率在计算误差范围内一致. 这个事实说明, 209Bi(12C, α)217Fr可能是双α直接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入射能量为69和56MeV时对P、D、T、3He和α五种轻粒子产物所测得的角分布、Ec.mc.m平面双微分截面等高图及在速度表象中的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 用有两个粒子发射源的运动源模型计算可较成功地拟合质子能谱, 所提取快速度和温度与已发现的系统化规律值相符. 将α、3He和D等组合粒子的测量能谱与结合模型(Coalescence model)的计算进行了比较, 这些产物的非平衡组分可满意地被结合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采用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了57.0—73.0MeV 12C+169Tm, 175Lu, 181Ta, W, Re, Pt, 197Au, Pb和209Bi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裂变激发函数. 由相当于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直接确定了全熔合反应截面σfu, 从而获得了作为激发能函数的<Γfn>实验值. 与理论计算符合得到裂变位垒高度, 标准偏差为2.5MeV. 实验上确定的裂变位垒与非旋转液滴模型计算值相符合. 用同样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了的12C+174Yb, 12C+198Pt, 16O+142Nd, 16O+170Er, 16O+181Ta和18O+192Os裂变反应激发函数, 研究了裂变位垒随裂变核质量数A的变化, 并且和液滴模型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S矩阵理论给出:研究直接过程与复合共振过程相干机制的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它分析了1.63MeVd<2.05MeV能区12C(d,d)12C、12C(d,p113C*12C(d,p213C*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此能区内,两种反应机制相干是存在的;并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定出各种直接过程和复合共振过程参数,特别是确定了Ed=1.726,1.767,1.792及1.86MeV 4个共振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3.
在82.7MeV 16O+27Al反应的类弹碎片和发射α粒子的符合测量中, 得到了在速度平面上的类弹碎片C和α粒子符合的伽利略协变截面的等高图和符合关联角分布. 测到的关联α粒子在正角度区(与类弹产物在束流的同侧)主要来源于类弹发射; 在负大角区主要来源于类靶发射; 在负小角区主要是弹核16O碎裂的贡献. 提出了弹核碎裂后的余核在靶核作用下继续进行阻尼碰撞的反应机制的可能性. 同时也确定了单举DIC测量时强的碳碎片产额中, 来自DIC激发的16O发射α粒子的余核12C的贡献并不大.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粒子鉴别系统测量了31.2MeV的α粒子在11,10B核上的(α,t)、(α,d)和(α,p)反应的角分布; 由出射粒子的能谱, 我们分别得到了剩余核处于基态和不同激发态的十个角分布. 从角分布的形状看, 在11B(α,t0)12Cg﹒s, 11B(α,d0)13Cg﹒s, 10B(α,d0)12Cg﹒s, 10B(α,d1)12C1st, 11B(α,p0)14Cg﹒s等反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后角上翘; 并且(α,t0)和(α,p0)的后角上翘的同位素效应似乎与(α, α)的反常散射的同位素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15.
刘绍湘 《中国物理 C》1985,9(3):321-326
测量了50MeV的11B束在40Ar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和单质子转移反应40Ar(11B, 10Be)41K的微分截面. 用光学模型拟合了弹性散射截面. 用包含反冲效应的精确有限程扭曲波玻恩近似(EFR-DWBA)分析了微分截面, 提取了谱因子.  相似文献   

16.
用能量为60—72MeV的12C束轰击209Bi靶,测量了Fr和At同位素的激发函数,确定了213Fr和214Fr分别是209Bi(12C,4n)Ac217209Bi(12C,3n)Ac218的反应产物Ac同位素再经一次α衰变后形成的;而214mFr可能是复合核蒸发中子和一个α粒子即(12C,α3n)机制产生的.211At主要是多核子转移反应(例如8Be转移)的贡献.将蒸发中子反应的实验结果用Jackson公式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71.5MeV的12C重离子轰打159Tb、Ag和89Y靶, 测出了发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以及发射氘和质子的一些角分布. 所测到的α颗子能谱为钟罩形连续谱, 其最可几能量接近于库仑位垒. 对于159Tb靶和Ag靶, α粒子角分布在近于擦边角处成峰; 而对89Y靶, 从最小测量角(40°)开始, 微分截面随角度增加单调下降. α粒子发射截面均远远大于统计级联蒸发截面值. 发射质子与氘的角分布, 均随角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 它表现出前平衡发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轻系统14N+27Al反应(ELab=93和77MeV), 使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出射类弹碎片, 得到质心系TKE-θ平面上d3σ/dΩdEdZ等高图, 不同TKEL下的角分布和Z分布, 不同碎片的角分布; 推出σ2和相互作用时间τ的关系,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部分熔合机制,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为什么在入射能量稍高于库仑位垒的12C+209Bi反应中8Be转移几率较大,α转移几率却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反应120Sn(12C,4nγ)128Ba, 用在束γ测量方法研究了128Be的激发态. 从935.0keV γ射线确认了第二个12+态, 但它仍不属于基态带. 另外还新观测到224.8keV和632.7keV的带间跃迁, 并确认它们是由负宇称带向基态带的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