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对潜影的研究中发现,卤化银微晶曝光时产生的正空穴与潜影形成效率不高、潜影衰退、负感效应和互易律失效等现象均有关.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一直以来卤化银成像体系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仍是如何减少和消除正空穴对潜影形成的不良影响来克服潜影形成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在如何处理空穴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光生空穴 输入 化学空穴—电子转换器 输出 电子或电子载体其中的“空穴—电子转换器”应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空穴捕获功能;另一个是空穴转换功能,即能把捕获的空穴经过快速反应转换成自由电子,并能释放出来参与潜影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研究提高卤化银乳剂潜影形成效率的化学增感技术时,都侧重于对光生电子的行为和过程研究,而对孪生的正空穴的走向关注甚少.这种思路近年来有所改变,逐渐从如何把电子与空穴有效分离转变为如何对空穴的有效利用上,即把空穴通过化学方法转换成电子或电子载体以达到提高潜影形成效率的目的.本论文工作是以甲酸盐作为空穴捕获剂,研究它在卤化银颗粒中的掺杂技术并考察这种掺杂乳剂的增感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控制乳剂中一系列不同的钙离子浓度(4.0~80×10-3mol Ca2+/mol AgX),研究了化学增感时间对钙离子浓度的依赖性,测定了相应的感光特性,结果表明,乳剂中的钙离子在不影响最佳感光度的前提下,可有效地抑制灰雾并延缓化学增感过程,延长化学成熟时间。 经感红染料光谱增感后,测定了染料的相对增感倍率,本征及感红光谱感光度,研究了它们对轧剂中钙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以卤化银乳剂对染料的吸附,对光的吸收以及Dember效应的实验结果为佐证,说明钙离子在光谱增感的电子转移过程中,起着电子陷阱的作用,从而抑制感红感光度的增感;与此同时,钙离子又抑制染料对本征感光度的减感,这可能是由于钙离子的存在阻碍了染料正空穴对卤化银本征潜影的氧化,从而保护了部分潜影免受染料正空穴的袭击。  相似文献   

4.
接着以前的几篇文章,作者从光吸收、潜影形成效率、最小潜影中心的尺寸以及材料储存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了卤化银感光材料已达到的性能现状.潜影形成的效率取决于由吸收的光子产生的量子产率、敏化中心对电子的俘获和光电子与正空穴间的复合.可以肯定,感光材料的性能提高尚有很大的余地.依据上述的考察及其与静态数字照相的比较,可预测未来世界的卤化银感光材料生产的发展会趋缓.有一点应清楚,感光科学与技术彼此间已互动促进了许多年,生产出了高精细、高复杂的感光材料,此类科学与技术不是一些后来者能轻而易举超越的,而且它们所取得的各项进展无不依赖于感光科学和技术学会的种种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有两个基本事件:一是接受光能,二是光化学反应本身.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一种,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成组成它的各因素,即为光分解反应.卤化银颗粒经曝光形成潜影银的过程,就是卤化银光致分解产生银原子簇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敏热成像(PTG)材料在化学增感方面取得的相关新进展.在分析文献结果以及结合作者相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化学增感的有效方法,即提高卤化银外部潜影的形成效率,或者提高银离子供应源在显影过程中的热迁移能力.文章对PTG材料在化学增感方面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表面显影、Dember效应、化学成熟、光谱增感等方法,对照实心立方体溴化银乳剂研究了中空卤化银微晶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及感光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中空卤化银的潜影在孔洞处优先形成;(2)中空卤化银微晶中位错、缺陷较多,其填隙银离子浓度较大,电子陷阱较多;(3)中空颗粒表面反应活性高,感光度高,光谱增感效果好;(4)中空颗粒乳剂其反差较大,最大密度较高;(5)上述结果均可归因于中空卤化银微晶所特有的孔洞结构。  相似文献   

8.
80 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卤化银微晶已在新开发的各种高质量感光材料中得到应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中又出现新型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的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一种表面有许多小孔及凹坑的中空卤化银T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感光性能.由于其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接收足够的曝光量后可形成潜影,经过显影便成为可见影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第一级放大。它的放大因子为10~9。但是影像的密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量和银影像的遮盖本领。如果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颗粒太少,影像就不能被眼睛或仪器(如密度计)检测出来。单位面积上银颗粒太少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或是因为曝光量太低以致具有可显潜影的颗粒太少;或是因为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本来就太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卤化银感光材料潜影形成过程中光作用动力学问题,分析了曝光强度对光生载流子行为和电子陷阱效应的影响,认为伴随着曝光强度的增加,影响光电子衰减的因素由电子陷阱起主要作用演化到电子陷阱和复合中心共同起作用进而演化到复合中心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Fragmentable electron donors (FEDs) are molecules designed to undergo bond fragmentation after capturing the hole created by photoexposure of silver halide. By design, the radical remaining after fragmentation is a potent reductant expected to be capable of injecting an electron into the conduction band of the silver halide. Thus, the addition of a FED to the AgX surface should allow the creation of two electrons for each photon absorbed by the substrate. Photographic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addition of FEDs can increase the photosensitivity of AgX materials. In this work, EPR spectroscopy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hole capture, donor fragmentation, and secondary electron injection by FEDs in AgBr dispersions. To do so, we used AgBr microcrystals doped with dia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that act as deep electron traps. For samples exposed to actinic light at 15 K, secondary electron injection was detected as an increase in the EPR signal from electrons trapped at the dopant upon annealing the samples above 50 K. Organic radical intermediates and self-trapped hole centers were the other paramagnetic species monitor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confirm that the FED sensitization mechanism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Gould et al. take place at silver halide surfaces and result in additional electrons in the silver halide conduction band.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制备了具有化学结构缺陷以及具有物理晶格缺陷的两种内敏核壳乳剂,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随着化学增感时间的增加,ESR信号强度增强,达到一最大值后又下降。ESR信号强度随核壳比的下降而下降;随灰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不同减感染料由于其减感机理的不同,对内部感光性能和ESR信号强度的影响也不同。上述结果可以用空穴在颗粒内部的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现含染料的溴化银模型乳剂在g=2.0023下的光致ESR信号强度随化学成熟时间的增长而增强,与光敏度的变化呈平行关系。这一现象与文献中报道的[1]在实用乳剂上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假设化学敏化产物在潜影形成过程中既能作为电子陷阱,又能作为空穴陷阱,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乳剂制备中常用的新型掺杂剂,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能提高光电子利用效率的掺杂剂,即过渡金属络合物浅电子陷阱掺杂剂和羧酸盐(酯)有机空穴陷阱掺杂剂,总结了掺杂剂的选择原则,并举例说明了掺杂剂对乳剂感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将继续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纳米技术”真的是一个新的概念 ?事实上,某些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早已经涉及了这个长度范围.卤化银照相技术就是“老”的纳米技术之一.在早期,从事卤化银照相的人们凭经验和有限的能力控制材料的某些结构在纳米级范畴.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卤化银照相领域的使用走过了从无意识到有目的的过程,促进了照相科学的发展.本论文将结合卤化银技术在 21世纪的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 (在纳米级研究卤化银照相、卤化银微晶上的纳米结构、纳米卤化银微粒)探讨纳米科学对卤化银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卤化银乳剂微晶体制备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宏观相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上,已经发现卤化银照相乳剂的感光性能与晶体的结构和大小有很重要的关系[1,2]。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晶体的成核过程决定着宏观相微晶体的结构和形状,因此成核过程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Tanaka[3,4]应用分光光度法从反应动力学角度入手研究AgX微晶的成核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彩色影像的最小像元-染料云的形态结构的表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染料云的染料浓度的径向分布;另一种是染料云的投影密度分布。前者一般是从染料云形成过程的模拟计算得到;后者是从微密度计对染料云的扫描测得。本文提出了将染料的径向分布转换成相对投影密度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从而使两种形式的表征方法相互联系起来,这为进一步优化染料云形态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