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平  吴泳 《大学化学》1997,12(2):20-23
目前使用的诱导效应标准有多种,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化合物无法用这些标准判断。建议修改诱导效应的现行标准,直接用电负性差值作为判断诱导效应方向和强弱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张素清 《有机化学》1994,14(2):149-152
本文提出了电子亲合力与诱导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计算说明了电子亲合力与诱导效应的定量相关比电负性与诱导效应的定量相关好得多;并应用其定量关系式预测尚未实测到的取代基的电子亲合力值;根据计算结果, 可从不同实验方法测得的电子亲合力值中选择正确的实验值。该定量关系式能更加准确和定量地表征出诱导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柳书  蔡文正 《化学学报》1986,44(10):1041-1044
蒋明谦等曾提出了一种计算诱导效应指数的方案,用于讨论非共轭化合物.这种计算方案在蒋明谦的另一本专著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过去一般都是以成键元素电负性差值来估计键极性的方法不同,诱导效应指数是用各原子的电负性分数来估计一个共价键上极性状态的.计算这种指数的基础是这种基团的原子的电负性及其共价半径.诱导效应指  相似文献   

4.
诱导效应描述符与胺、醇、醚类化合物电离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诱导效应均衡原理,在此基础上导出了一个新的诱导效应描述符,并给出了一套新的诱导效应参数(IEP).结合原子序数自相关拓扑指数0F和1F,研究了胺、醇、醚类化合物第一电离能(IP)的定量构效关系,用该式预测了32种胺、醇、醚类化合物的第一电离能,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044 5 eV,预测值与实验值十分吻合,优于文献报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子诱导效应指数与链烷烃的沸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团的诱导效应指数,首次提出了分子的诱导效应指数的概念,并定义了 链烷烃的有效碳链长度NC=(MIs,N/MIb,N)·N,式中MIs,N,MIb,N分别为直链和支 链异构体的分子诱导效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链烷烃的沸点Tb(℃)与NC关系是 :1n(806.5-Tb)=6.9824-0.11431NC^2/3  相似文献   

6.
诱导效应指数与XSiRxH3-x的标准生成热张秀利(河北轻化工学院基础部石家庄050018)关键词诱导效应指数标准生成热键裂能烷基硅衍生物对于含硅有机物的标准生成热大多未见报导[1-2],本文将利用诱导效应指数I[3,4],作为参数,建立一套简单而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诱导效应指数建立了含硫含氮的低碳直链有机物的标准汽化热的简单估算方法,我们利用此法计算了一些含硫含氮的直链有机物的标准汽化热,41个可比较值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8.
诱导效应指数用于吲哚类生物碱质谱特征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原有质谱裂解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诱导效应指数, 通过比较吲哚生物碱中两类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氮原子(吲哚环上的氮原子Na和侧链上的氮原子Nb)周围取代基诱导效应指数, 对质谱碰撞过程中电荷定域及吲哚生物碱的质谱特征进行了预测, 结果与标准物质质谱数据完全相同. 建立了利用比较杂原子诱导指数从化合物结构直接预测吲哚生物碱质谱特征的新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吲哚生物碱和其它含氮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质谱特征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杨金瑞  余尚先 《化学通报》2006,69(5):331-336
以单取代苯为模型,建立并论证了取代基诱导效应参数RI、共轭效应参数RC及诱导和共轭共同作用效应参数R,RI=128.5-δ1,RC=642.5-∑6n=2δn,R=771-∑6n=1δn,δn(n=1~6)是单取代苯苯环上6个碳原子Cn(n=1~6)的化学位移,δ1是取代位C1的化学位移,128.5为苯的13C化学位移。当参数R>0时,取代基对苯环有给电子效应。一般而言,RI<0、RC>0、R>0时,取代基是典型的使苯环活化的邻对位定位基;RI<0、RC<0、R<0时,取代基是使苯环钝化的间位定位基;其余情况参考δn的具体数值判定取代基的作用。能与苯环形成最佳共轭的基团,其与苯环直接相连的是与碳原子同周期的B、C、N、O、F。  相似文献   

10.
分子诱导效应指数与脂肪族醛酮的沸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诱导效应指数,建立了三参数方法计算脂肪族醛酮沸点的关系式: ln(820.5—Tb)=6.38327—1.23961×10^-1Nc+1.95353△I+6.68434×10^- 2N,式中Nc为脂肪族醛酮中烷基部分的有效碳链长度;△I为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目 的支链烷基与直链烷基的诱导效应指数的差值,它表示羟基对醛酮沸点的影响;N 为碳原子数.  相似文献   

11.
在3-(2'-苯并咪唑基)-3-羟基丙酸乙酯水解过程中,苯并咪唑基以分子内一般碱催化方式参与催化酯的水解反应,分子内羟基的存在,虽然没有改变苯并咪唑基的催经化方式,但对其催化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从分子内羟基的诱导效应以及氢键的形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水相体系的温度诱导效应萃取甘草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霍清  林强 《化学通报》2002,65(5):349-352
利用双水相分配技术结合温度诱导效应提取甘草酸,研究甘草酸单铵盐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EOPO)/混合磷酸钾(KHP)体系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体系:EOPO L64浓度为28(wt)%,K2HPO4浓度为32(wt)%。甘草酸单铵盐最大总收率达68.4%,为工业上采用双水相技术提取干草酸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2-氨基-9,9-二甲基芴分别与2-羟基-1-萘甲醛和4-二乙胺基水杨醛经Schiff碱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芴类Schiff碱 (4和5),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初步研究了4和5的溶剂效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结果表明: 4和5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受质子性溶剂的影响明显高于非质子性溶剂,同时两者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效应。THF-H2-O体系中含水量分别达到60%和70%时, 4和5的荧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4.
诱导效应指数与脂肪族胺、醇和醚的气相碱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烷基诱导效应指数I和RX分子中质子亲合原子X所带电荷qx及元素电负性XN与 脂肪胺,醇、醚的气相质子亲合PA进行关联,结果表明,脂肪胺,醇、醚的气相碱 性可以用下式定量描述:PA(kJ.mol^-1)-2732.0333-2457.1510∑I-1492.2351qx- 732.6277XN利用上式对64种化合物的气相碱性进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0.34% ,预测值和实验值的偏差均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周文富 《有机化学》2000,20(6):905-909
研究了芳环上取代基诱导效应能和共轭效应能的分离,Ph(X)~n的(X)n基属性从能量角度提出量化解释及应用,发现各类芳环取代基都不同程度存在两种σ~c、σ~1效应,且存有群轨道作用。  相似文献   

16.
He-Ne激光能促进孔雀绿的阳极氧化速度,增加峰电流的增长速度,但对孔雀绿母体峰电流的增长速度反而减小。溶剂参数π~*与孔雀绿的氧化电位Eox_2及吸收光谱的λ_(max)间有线性关系。在DMSO溶剂中,发现氧化后的孔雀绿,在可见光谱有“烧洞”现象。并观测了“激光诱导后期效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铁(II)和锑(III)对Cr2O7^2^--I^-动力学反应体系的协同诱导效应, 提出协同诱导系数的概念。将此系数引入前述停流FIA-动力学双组分同时测定方法中,有效地补偿了由于双组分间协同效应而引起的对吸光度加合性的偏离, 同时线性测定范围亦显著扩大, 从而为动力学体系中多组分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测定了废水、合成样品及标准样品中铁和锑的含量,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小谱线自吸收效应对样品物质中元素定量分析带来的干扰,提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对钢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准确度和精度,以攀钢生铁标准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Fe(Ⅰ)438.4 nm、Fe(Ⅰ)347.6 nm作为内标线,以原子线Ti(Ⅰ)506.5 nm、离子线Ti(Ⅱ)334.9 nm作为分析线,对Ti元素谱线的自吸收效应进行校正,分别建立内定标曲线,并建立了相应的量化模型。先通过指数函数拟合定标曲线来表征自吸收效应,然后对自吸收效应进行校正。自吸收校正后,Ti两组定标曲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从0.882增加到0.994、0.881增加到0.917,分别提高了12.7%和4.0%。定量分析时,2#和5#样品用于验证,结果显示两验证样品中Ti预测浓度的相对误差都降低到了10%以内,预测浓度的相对误差分别减少了72.01%、97.10%,测量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并且自吸收校正后的预测浓度近似于等于标准浓度。实验表明,通过指数函数拟合定标曲线的方式来量化自吸收效应,并对其进行校正的方法可以提升对Ti的分析精度,方法为...  相似文献   

19.
Lith效应的产生要求严格的显影诱导期条件。Lith显影的诱导期条件要靠显影促进和显影抑制两种作用的结合来实现。半醌的显影促进作用缩短了显影颗粒邻近的载有较大潜影颗粒的显影诱导期,使颗粒间显影诱导期分布变窄。显影中心钝化现象的发生延长了载有较小潜影颗粒的显影诱导期,导致了表现显影诱导期对曝光量的依赖关系。Lith效应是两种作用在不同曝光区以不同程度发生的平衡结果。  相似文献   

20.
界面诱导相分离是由界面润湿效应所诱发的共混体系非平衡相变现象.本文评述了相分离体系薄膜在界面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形态、相变动力学、润湿层形成机理以及空间维数受限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相结构等.同时着重介绍了针对此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的基于Cahn-Hilliard-Cook方程的理论模型以及相应的模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