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和未来职业对于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注重学生创新 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成为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重点. 课程建设不仅是“ 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和“ 应用型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重心, 也是实现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设创新方法的学习与传统专业 知识教授和创新方法理论相结合两种课程的建议. TR I Z创新方法内容日趋完善、 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的培训条件, 建议引进TR I Z作为课程建设主要学习的创新方法, 促进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准确定位,以具备应用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各种应用能力出发,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实际,论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流派的核心思想,联系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提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克服了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千人一面的弊端,顺应了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创新教育观和创新人才观下,对创新实验班的大学物理课进行了深刻的改革。通过重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载体;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同伴教学法"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利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改进学业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大学物理课不仅为后续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开窗口、留接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地学领域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非标准化考核是对传统考试的改革创新,可以打破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刻板与僵化,能够更为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针对大学物理课程传统考核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非标准化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提出将非标准化考核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表明,非标准化考核模式的实施为大学物理课程提供了更加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大学物理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开设物理实验公共选修课将有利于推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介绍了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综合设计型物理实验”公共选修课程的相关情况。通过实际教学环节的检验,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出了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冬梅 《广西物理》2022,(2):115-117
新工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物理课程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实验能力。针对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更新慢、与学科融合度较差、教育资源紧张等,提出新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思路,主要包括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基于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的物理教学实践和物理学术竞赛在国内的中学和大学的开展情况,该活动不仅推动了物理教学在方法、内容和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并推动开设了系列化开放互动课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促进了中学和大学物理教育的有机衔接,是一种培养综合性物理创新人才的有益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新工科"创新理念的背景下,高校对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探索多年以竞赛为驱动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与实践取得的经验,通过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积极钻研的求知热情,以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培养规格、结构和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培养的方式更加自主开放,教学内容更加灵活机动,便于学生的自由选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的子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按照对学生加强文理素质教育,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的思路,经过深入地调研和大量的素材积累,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物理与人类未来"课程建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修。本文介绍在该门素质教育双语选修课中实施混合课堂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探索如何通过该课程来促进实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杨党强 《大学物理实验》2011,24(3):102-104,113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为专业基础实验课及专业实验课教学服务,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 物理前沿讲座研讨课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在高中阶段采用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模式产生的一 门新课程. 这里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该课程首创“ 讲座+研讨”的课程设计和分层教 学的模式, 既能满足以单纯增长知识为目的的学生需求, 又能对有更高科研追求的学生做到深层次培养; 既能全面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 同时文中也提出了目前对线上教学模式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结合性不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等现状,对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如何实施“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将长期割裂开来的基础理论的传授、动手能力的培训、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平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现了科学探究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课程内外的实践创新活动,本科生与教师一起自主研发系列创新实验并在国际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使学生获得融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高峰体验,同时在基础实践课程中推动了教研相长.  相似文献   

16.
电磁学是物理学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度最高的课程之一,也是理论和实践关联度最密切的课程,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极好载体.研究性教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模式的确立,需要教师赋予课程教学新的理念和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将光纤技术课程与专业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模块化、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学习小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安排、学时分配、实验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团队本着"重理论建模、强仿真设计、突创新实践、促科学探索"的教育理念,依托"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和"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两门课程,重点开展了小班教学大学生光学仿真设计实践能力培养训练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其构建的光学仿真设计"阶梯次"能力训练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探索能力、仿真设计能力强和综合素质能力高"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具有突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辽宁省物理竞赛发展历程,通过讲座、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在对实践教学和竞赛指导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物理实验课程、物理学科竞赛与大创项目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了融合物理赛事和大创项目的实践教学培养路线,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竞赛教学指导模式,拓展了赛后课题研究指导思路,总结了竞赛成果,对实践教学中竞赛指导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物理教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物理教学与普教物理教学有很大区别,普教是普及物理知识和培养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是培养具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物理教学,建立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教学体系,是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就高职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