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报道利用HBVadr DNA的Hind Ⅲ切点,将HBV DNA切开,插进pBR322的Hind Ⅲ位点,获得12株带HBVadr基因组的克隆株。限制性酶切分析,发现pADR-H1虽然也只有一个Hind Ⅲ切点,但它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与pADR-1不同。pADR-1的HBV DNA中,其Hind Ⅲ-Bam HI片段的大小为315 bp,而pADR-H1中的相应片段只有82bp。序列分析表明,前者82 bp处的一段AAGTTT结构,在pADR-H1中变为AAGCTT而成了Hind Ⅲ识别位点。此外,限制性内切酶AvaⅠ,HincⅡ,HpaⅠ和SphⅠ对二克隆株的作用情况也有差别。本文探讨了这些差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应用化学降解法测定了adr亚型乙型肝炎病毒pADR-1 DNA中包含表面抗原基因(s基因)的XhaI BamHI片段顺序,共1279碱基对。比较了adr亚型与已知的adw,adyw,ayw的s基因的核苷酸顺序及其编码的HBsAg氨基酸顺序的差异,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异位点,差异集中分布在HBsAg的亲水区域。但在一些可能具有生物功能的位点,各亚型间并无变异,在遗传和进化中是相对保守的。比较s基因区和非s基因区的核苷酸变异情况表明,非s基因区的变异频率高一倍,s基因区是相对保守的。 相似文献
4.
用特异性免疫沉淀法从一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中浓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信使核糖核酸(mRNA),制得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进行克隆.用已克隆化的病毒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得一个含HBsAg cDNA的菌株.对它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谱及核苦酸序列分析.该 HBsAg cDNA经~(32)P标记后与PLC/PRF/5细胞DNA和RNA分别进行分子杂交的结果,显示出整合入该宿主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拷贝至少有6个;含HBsAg特异序列的PNA有三种、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在原发性肝癌致癌基因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用混合酶解和一端以~(32)P标记的DNA的部分酶解测定了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分离物(CaMV-XJ)基因组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它含有BglⅠ,SalⅠ,XhoⅠ的单一切点.BamHⅠ和HhaⅠ各有2个切点,EcoRⅠ有5个切点,HpaⅡ有7个切点,BglⅡ有8个切点,HaeⅢ有10个切点,HindⅢ有10个切点.在病毒粒体DNA和克隆的病毒DNA上这些酶的切点数目和位置是一样的.同其他大多数CaMV分离物一样,CaMV-XJ DNA上也有3个单链不连续区.从SalⅠ,XhoⅠ,EcoRⅠ,HhaⅠ的酶切情况看,CaMⅤ-XJ基因组的内切酶图谱与东德的CaMⅤ分离物BkMⅤ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以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了乙型肝炎病毒(HBV)adw亚型不同表达水平克隆株中核心抗原基因(HBc)的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表达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核心抗原基因起始密码上游核苷酸序列结构的不同所致。低表达克隆株中的HBc在起始密码前形成一个茎状的二级结构;高表达克隆株则在Bal-31外切酶的作用下,此结构被完金切除;中庋表达克隆株此结构的一半被切除。显然,二级结构的存在阻碍了核心抗原基因的转录和转译。从而降低了核心抗原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合成量。 相似文献
8.
从病人血清中经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了编码HBV-M蛋白的基因片段(PreS2+S),将其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ET-His,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His-M。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收获菌体超声波破碎后,蔗糖梯度溶液洗脱杂质。HBV-M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分子量为30kD,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8%的HBV-M蛋白,ELISA检测结构表明M蛋白的抗原性比S蛋白的抗原性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BV包膜M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新型乙肝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人类苯丙氨酸羟化酶(PAH)cDNA作杂交探针,分析了80例中国正常人和28例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AH基因的八个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位点:Bgl Ⅱ 3.6kb/1.7kb,EcoRI 17kb/11kb,EcoRV 30kb/25kb,Hind Ⅲ 4.2kb/4.0kb,Msp Ⅰa 23kb/19kb,Msp Ⅰb 4.0kb/2.2kb,Pvu Ⅱa 19kb/6.0kb和Pvu Ⅱb 11.5kb/9.1kb。测得中国人正常PAH基因的上述限制酶位点多态性(RFLP)的发生频率分別为0.13,0.83,0.77,0.81,0,12,0,04,0.70和0.10;而缺陷PAH基因的上述RFLP发生频率分别为0.12,0.93,0.89,0.81,0.04,0,0.69和0.04。这表明中国人的PAH基因限制酶位点多态性和白种人的有较大差异。可以通过PAH基因的RFLP检查进行中国人PKU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组的克隆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PCR技术,从正常人胎肝染色体DNA库中分离克隆了长度分别为506bp,465bp的中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组片段。506bp基因片段包括外显子2(信号肽),内含子2和外显子3;465bp片段包括外显子4,内含子4和外显子5。通过在引物中设置的酶切位点将两个克隆片段进行了正确的拼接,从而得到了约1.0kb的EPO次全基因组片段,它包括除信号肽中第2,3,4位氨基酸外的所有编码区及两个内含子序列。 所克隆的次全EPO基因组插入表达载体pSV2-dhfr中的不同克隆位点,构建了3种不同的转移载体质粒,分别转染导入COS-7细胞后,3种转移载体质粒转染的细胞上清液都有明显的EPO活性。本工作证明仅含有内含子2,4序列,去除负调控区和氧敏感区序列的人次全EPO基因组可以在COS-7细胞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HCV基因组NS3区c33-c抗原基因cDNA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逆转录(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一份来自山东省泰安市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打点杂交阳性的中国人血清中扩增并克隆到一段约850bp的HCV基因组NS3区c33-c抗原基因,测定该基因的全序列后发现,中国人HCV泰安分离株与HCV Ⅰ型株HCV-US和Ⅱ型株HCV-BK在该基因区段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2%/91.3%和91.3%/93.9%。利用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地表达了非融合的c33-c重组蛋白,通过免疫筛选法及Western印迹法对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14%的表达产物进行了鉴定。采用Triton X-100和尿素处理表达产物后再进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得到可用于检测HCV血清抗体的c33-c抗原。利用该抗原与HCV核壳蛋白区的分支状合成肽一起组装成中国第二代免疫酶法(E1A)测定HCV抗体试剂盒,其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和精密性完全符合HCV诊断试剂的国家质控标准,已基本达到国际上第二代HCV E1A主流试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马铃薯Y病毒(PVY,中国分离株)基因组RNA的cDNA为模板,我们用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合成了完整的外壳蛋白(CP)基因及部分3′末端非编码区序列。在5′-引物Y5中引入了限制性酶NcoI位点及起始密码AUG,3′-引物Y3中引入了Sall位点。PCR产物经NcoI及Sall双酶切后克隆入pGEM衍生质粒,并测定了其中一个克隆pPCY6的CP基因的序列,以此克隆的CP基因片段作探针,从cDNA库中钓出相关的几个克隆,并测定了序列,由此我们获得了包含部分NIb基因,全部的CP基因及3′-非编码区共1317个碱基。序列分析表明,该株系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0株系同源性(94.2%)较与N株系(89.6%)同源性稍高,但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差别不大(分别为93.3%及91.8%)。目前我们已将该基因克隆入双元载体pBI121.1,并通过脓杆菌转化马铃薯,以期得到抗PVY的马铃薯工程株。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天坛株痘苗病毒的基因组中,分离编码11K及25K蛋白的双向转录启动子,以胸苦激酶(TK)基因为旁侧序列,插入到质粒pAT153中,构建成可以同时表达两个外源基因的载体质粒,并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及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苦酶(LacZ)基因,插入该载体质粒,使它们分别在11K及25K启动子钠控制下,构建成共表达质粒。用钙沉淀法将此质粒DNA同天坛株痘苗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同源重组,在含X-gal的培养基挑蓝色蚀斑,简便、准确地选出重组痘苗病毒。所选到的重组痘苗病毒高效表达了HBsAg。我们还把上述重组痘苗病毒接种动物,观察了它们的毒力及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用定向缺失突变和体外重组法构建了含有肝细胞受体结合区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主蛋白(S蛋白)基因。该基因在猴肾细胞COS-M6中的表达产物(S309蛋白)能形成表面抗原(HBsAg)颗粒并分泌出细胞。它在细胞和培养液中稳定,并能分别被抗HBsAg和抗preSl区的抗血清所沉淀。CsCl密度梯度分析显示S309蛋白形成颗粒的密度比S蛋白略大(1.25g/ml)。S309蛋白在肝癌细胞株中容易分泌,分泌量和S蛋白相近。但它在COS-M6细胞中的分泌和肝细胞株相差悬殊,分泌量只有10%左右,而且在培养液中出现较迟。和S蛋白的同时表达则能明显地提高它的分泌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总DNA对小鼠及大鼠成纤维细胞进行转染。用分子杂交方法证明大鼠第二轮恶性转化细胞基因组中合有来自人胃癌的转化基因,它与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Ha-ras同源。以λ噬菌体EMBL 3为载体,构建大鼠第二轮转化细胞基因组文库,以人Alu重复序列和c-Ha-ras为探针,将人胃癌细胞转化基因Ha-ras从文库中克隆分离出。用M13——双脱氧法测定转化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转化基因除了第一外显子中有一个碱基发生变化外,核苷酸序列与原癌基因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限制酶HaeⅢ,HinfⅠ和PstⅠ进行人体染色体显带,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aeⅢ使人体中期染色体显示C及G带带型;HinfⅠ产生负C带,但3,4号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区选择性保留深染,在用HinfⅠ显带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4号染色体C带区异态性;PstⅠ导致G样带型。酶作用时间、反应液中甘油含量、片龄及烤片对限制酶显带效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的还原-烷基化是蛋白质酶切中的重要步骤,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是碘乙酰胺(IAA),但是IAA除了和半胱氨酸发生反应,也可能和其他多种氨基酸发生副反应。我们模拟常规的酶切条件,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真实酶切时所有酶切肽段发生烷基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多种氨基酸可以发生烷基化,其趋势为:半胱氨酸>肽段N端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天冬酰胺>赖氨酸>酪氨酸,同时也发现同一肽段上的氨基酸烷基化具有排他性和聚集性。根据定性结果,采用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对多个肽段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过烷基化对蛋白质定量分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的烷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本处理流程中,应避免样本的过烷基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茎环结构定位探针构建了一个基于双酶切反应的级联信号放大体系,并将其用于核酸的检测.在该体系中,茎环结构定位探针首先是内切酶Tth EndonucleaseⅣ的作用底物,被剪切后又作为定位探针介导切口酶Nt.Bst NBI对分子信标实施剪切,将这2步剪切反应结合起来可有效克服切口酶对于目标核酸中特定识别序列的依赖,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荧光信号与目标DNA浓度的对数值呈线性相关,响应范围为1 pmol/L~1 nmol/L,并且具有良好的识别单碱基变异的能力.此外,本方法序列设计简单,通用性强,仅改变定位探针的部分序列即可实现对不同目标DNA的检测.对掺杂于血清中的目标DNA的检测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