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部分负荷时,单式泵变流量空调系统通过旁通阀控制流经末端设备的水流量,则旁通流量的确定是正确选择旁通阀的前提。根据末端设备流量与换热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分析了影响系统旁通流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小高层和多层建筑的供热并网问题,提出了将旁通管定压系统应用于二次网系统中,并对旁通管补水定压系统调压幅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巍 《甘肃科技》2003,19(9):69-70
介绍了工程中几种常用的供热空调水系统定压方式,并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等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应当根据工程具体条件采用最为适宜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孙海峰  李春会  李冰 《科技信息》2010,(16):I0384-I0384
本文介绍供热系统定压方式及变频调速补水泵定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利伟 《科技信息》2011,(31):I0068-I0068,I0359
介绍变频调速补水泵定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软件和自诊断功能。结合实例,介绍了变频调速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丽因 《科技资讯》2012,(33):97-97
本文通过空调水系统阻力的组成、定压点及空调水系统的压力分布的阐述,说明了空调水系统压力分布的情况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为什么在供热、空调系统中必须使用定压差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定压方式各有特点,揭示了定压技术的应用原则及设备选型方法。  相似文献   

9.
定压源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静液压驱动系统,它不仅能高效地从系统中取得能量,还可以回收与重新利用运动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效率。论文详细地论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总结了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徐光烨 《广东科技》2008,(3):174-175
本文以一个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的实例,就确定供回总管旁路压差控制器如何取值,以控制电动二通阀的启闭,从而达到流量平衡的目的,提出一套可供操作的调试程序,并以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给以分析与支持,以便为解决空调冷水系统的调试问题,多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BASF—YPC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厂冷却水泵进水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中,采用国内应用较少的美国国家标准,对原进水池设计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改善了水泵进口的偏流情况,使进水流态达到了美国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上海化工固区某项目工程实例,对石油化工类项目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从液压系统机械部分的连接和传动方面及轴向柱塞泵的柱塞数和轴向柱塞泵的工作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液压系统产生振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降低液压系统振动的一些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空调用冷却水系统变流量运行的可行性.与只改变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运行台数的运行管理方式相比较,冷却水系统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实现变流量运行,其经济性相当显著.同时分析了变流量运行时附加设备的回收期.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厂辅助冷却水系统的构成,对开式与闭式两种冷却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了闭式冷却水系统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武钢连铸二冷水系统冷却效果不佳问题,对二冷水压缩空气控制系统、喷淋水控制系统和喷嘴特性等现状逐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二冷水压缩空气压力控制不稳,不能实现喷淋水、气的自由调控,以及由于喷嘴流量调节方法不当使得铸坯宽度方向上温差大,其结果导致了铸坯边角裂纹。解进方法是调整压缩空气控制方式,在支路上安装调节阀、压力检测器及流量计,优化二冷水、气配比参数,最终实现二冷水系统冷却效果的精确控制。二冷水系统改进后的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水压图绘制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并利用水压图对某工程中出现的供热热水锅炉超压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充分体现了水压图是分析和解决热水供暖系统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就供热系统大流量运行方式的形成及其对系统水力工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了各种大流量运行方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供热系统大流量运行方式是一种落后的、不经济的运行方式,应该逐渐摒弃。  相似文献   

19.
以用于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的超高压往复泵为研究对象,为探索提高泵工作性能及可靠性的解决思路,开展了泵工作腔内压力变化规律及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力学基础理论,定性地分析了泵阀开启、关闭时刻点的工作腔内压力变化。搭建了全尺寸超高压往复泵工作腔压力测试台架,获得了4种柱塞冲次和5种排出管汇压力下的泵腔压力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排液冲程中柱塞冲次和排出管汇压力对工作腔压力降低的滞后时间具有显著影响,工作腔压力在临近峰值的高压区间内会产生“M”型压力冲击特征,对此特征的分析将为进一步分析阀箱内壁疲劳失效原因、优化泵阀运动机理提供解决思路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