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锂/氟化碳电池作为固态正极中理论比能量较高(2203 Wh/kg)的一种一次电池体系,受到极大的关注,在诸多领域已有应用。本文对高功率锂/氟化碳电池的优化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氟化碳材料的前驱体、氟化方法、氟化碳材料表面改性、电极结构设计等因素对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并对今后功率型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陈新兵  安忠维 《有机化学》2002,22(10):694-701
选择性地向有机物中引入氟原子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通过碳碳不饱和键的 氟化加成来引入氟原子发展迅速。综述了碳碳不饱和键氟化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黄俊达  朱宇辉  冯煜  韩叶虎  谷振一  刘日鑫  杨冬月  陈凯  张相禹  孙威  辛森  余彦  尉海军  张旭  于乐  王华  刘新华  付永柱  李国杰  吴兴隆  马灿良  王飞  陈龙  周光敏  吴思思  卢周广  李秀婷  刘继磊  高鹏  梁宵  常智  叶华林  李彦光  周亮  尤雅  王鹏飞  杨超  刘金平  孙美玲  毛明磊  陈浩  张山青  黄岗  余丁山  徐建铁  熊胜林  张进涛  王莹  任玉荣  杨春鹏  徐韵涵  陈亚楠  许运华  陈子峰  杲祥文  浦圣达  郭少华  李强  曹晓雨  明军  皮欣朋  梁超凡  伽龙  王俊雄  焦淑红  姚雨  晏成林  周栋  李宝华  彭新文  陈冲  唐永炳  张桥保  刘奇  任金粲  贺艳兵  郝晓鸽  郗凯  陈立宝  马建民 《物理化学学报》2022,38(12):2208008
能源的存储和利用是当今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尤其是作为高效的电能/化学能转化装置的二次电池相关技术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在此背景下,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目前二次电池的重要研究进展,将从二次电池的发展历史引入,再到其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随后较为详细地讨论当前不同体系的二次电池及相关应的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涉及到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钙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氟离子电池、氯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锂-硫(硒)电池、钠-硫(硒)电池、钾-硫(硒)电池、多价金属-硫基电池、锂-氧电池、钠-氧电池、钾-氧电池、多价金属-氧气电池、锂-溴(碘)电池、水系金属离子电池、光辅助电池、柔性电池、有机电池、金属-二氧化碳电池等。此外,也介绍了电池研究中常见的电极反应过程表征技术,包括冷冻电镜、透射电镜、同步辐射、原位谱学表征、磁性表征等。本文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对二次电池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把握,并为之后二次电池的研究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次离子电池商业化负极石墨的比容量已接近理论比容量. 合金型负极和金属负极因具有高比容量而受到广泛关注, 但其循环性能差和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实际应用, 据此提出载体设计策略. 碳材料具有来源广泛、 易于调控等特性, 常用作二次离子电池高比容量负极的载体. 本文从碳载体的孔结构、 比表面积、 电子导电率、 离子导电率、 杂原子掺杂和界面修饰的角度出发, 综述了其在硅基、 磷基、 锗基、 锡基负极以及金属锂、 钠等负极中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碳载体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铅酸电池极板活性物质比表面积低,在部分荷电态高倍率充放电的条件下负极易硫酸盐化而失效,铅碳电池是将高比表面积、高电导率的碳材料引入铅酸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抑制硫酸铅晶体的粗化.因此,铅碳电池具有充放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但碳材料析氢过电位低,导致析氢反应加剧,且密度远低于铅,导致和膏不均匀.随着碳材料的增多,负...  相似文献   

6.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和成本低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开发具有高比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电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走向应用的关键.碳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可调控性高与稳定性好等优势,具有应用潜力.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无定形碳、杂原子掺杂碳、生物质合成碳,但这些碳负极材料存在着钠-...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碳负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着重评述碳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锂离子电池用碳负极材料性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金属锂二次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锂二次电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金属锂负极的表面改性、SEI膜的形成和调制、电解质体系的改进及研发,以及电池制备工艺等,并在综述各方面进展的基础上对金属锂二次电池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成本相对较低,因而有望在未来大规模储能系统中获得重要应用,然而其实用化进程仍受制于缺少合适的正负极材料,特别是性能优异且实用化的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工作原理,但钠离子和锂离子在碳负极材料中的储存行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碳材料仍是目前最有望促进钠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负极材料.本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已有碳材料中钠离子的储存机制,对负极材料的设计思路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商用化碳分子筛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实用化前景.最后,本文对钠离子电池中碳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大规模储能装置,其电极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简述了全钒液流电池对电极材料的要求,综述了其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碳电极及其改性方面的工作,并对其电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二次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宇平  万春荣 《电化学》1998,4(3):286-292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碳负极材料,其改性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引入非金属元素,引入金属元素,处理表面及其它方面。纺入的非金属元素有硼,硅,氮,磷和硫。引入的金属元素有钾,铝,镓和钒,镍,钴,铜,铁等过渡金属元素。表面处理的方法包括氧化,形成表面层等。  相似文献   

12.
陈薇  曾和平 《有机化学》2005,25(3):264-271
介绍了近几年来氟化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和一般性能.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二次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热处理,得到了以密胺树脂为基体的掺杂有磷的碳材料,并用元素分析、XPS、XB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加入以后,对氮原子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其键合状态发生了变化,使有利于可逆容量提高的graphene氮的相对含量增加,导致碳材料的可逆容量随磷酸加入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大可逆容量可达516mAHg-1  相似文献   

14.
15.
对清洁能源替代品的迫切需求推动了人们对燃料电池以及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近年来以改性碳基材料为载体的铂和铂合金催化剂,由于其在大多数燃料电池中性能优异而受到广泛关注。与甲醇和乙醇相比,乙二醇 (Ethylene glycol, EG)很容易从生物质和可再生能源中生产,并且具有优异的反应性能及更高的安全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燃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酸性和碱性直接乙二醇燃料电池(Direct ethylene glycol fuel cells, DEGFC)的研究进展,包括DEGFC的结构、铂与不同铂合金在EG中电氧化机理、碳负载铂和铂基EG氧化电催化剂应用特点以及其组装成单电池的性能等等。最后指出了DEGFC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合成氯化正丁基吡啶 三氯化铝 (BupyCl AlCl3 )室温熔盐的基础上 ,开发了一种聚苯胺膜 (PAn) /酸性熔盐 /铝二次电池体系 ,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电池的开路端电压为 1 35V ,在充放电流为8 0× 10 -5A/cm2 条件下 ,该熔盐电池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 ,充放库仑效率可达 90 % ,循环 2 0次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硬碳由于具有来源广泛、制备简单、稳定性好等优势而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从硬碳的来源、合成方法、孔结构和杂原子掺杂等4个方面对硬碳负极材料在近5年的发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实现钠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对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高性能的负极材料可提升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是实现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性因素.中空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作为钠离子负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评述了中空碳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形貌、杂原子修饰策略与储钠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基硬碳具有原材料资源丰富、可持续、成本低和储钠容量高等特点,是钠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生物质基硬碳材料的微结构是决定钠离子存储性能的关键。本综述回顾了硬碳负极对钠离子存储机理的研究现状。从生物质原料的角度,分类总结了高性能生物质基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探讨了生物质基硬碳结构的调控与钠离子存储性能提升的关系,对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基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硅由于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取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300%)会导致材料粉化从集流体上脱落,同时不断形成固相电解质层,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而材料纳米化和碳复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硅在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机理,并综述了硅纳米粒子与碳材料复合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包覆型、核壳型以及嵌入型硅碳负极材料,并对核壳型与嵌入型做了重点探究,最后对硅纳米粒子/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