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晚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台播出一节广告,屏幕上显示一架“算盘”,下面有一行文字“万能财务软件”。当时我看了以后,感到很奇怪。自古以来我国算盘是珠算的工具,根据《中国珠算大全》一书记载,“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由此可见,算盘作为珠算的硬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算盘作为珠算的软件,凡难以理解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珠算科技的不断创新,事隔三年以后,使我对算盘成为珠算的软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算盘珠动数出; 算盘在清盘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珠算历久弥新,有无数的闪光点无一不是中国珠算曾经有过的辉煌,在那些熠熠闪光的亮点中,非常荣幸的是有些与我有缘,这也成为我此生珠算爱好中最难忘的记忆。在此,愿与珠算爱好者分享。一、算盘与算盘图珠算爱好者几乎都有算盘情结,包括算盘实物和算盘图。有这么几架算盘因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久久难忘。1.乐仁堂柜台大算盘我从一岁便在天津老城里的东北角居住。坐落在东北角的乐仁堂药店是我们经常要光顾的。在那高大  相似文献   

3.
“算盘”与“珠算”二词常遭混用,例如:“打珠算”,“打”是动词;“珠算”是名词。乍看或乍听之下.似乎无误。问题在于:“算盘”,一者为计算的工具:二者为修辞学的修辞法,比喻计划。而“珠算”一词为,以算盘为计算的方法。“打”,为“拨动”。“打珠算”,则成了“拨动以算盘为计算的方法”,此句语法不通。  相似文献   

4.
<正>珠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珠心算是珠算的创新发展形式,在当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珠算也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算盘作为珠算文化和技术的承载物,它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计算工具,还是一份宝贵的社会财富。算盘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本身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在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中,和算盘、珠算有关的短语可真是不少,但直接带有“算盘”二字的短语好像就不多了。不过,没有关系,让我打打算盘,好好寻找。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历史。算盘曾经作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算盘和珠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珠心算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在教育领域开始大放异彩。数十年的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证实了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显著作用,为开展深度的实验研究,促进珠算珠心算事业发展,在教育部相关司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以下简称中珠协)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区建设工作,目前已设立了14家实验区和82所实验校(园)。  相似文献   

6.
各行署、市、县财政局、珠算协会,省直各财务部门、珠算协会: 为弘扬祖国优秀珠算文化,进一步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重要指示和邓小平同志就弘扬我国珠算文化作出的重要批示,根据中国珠算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珠算、珠心算宣传的要求,省财政厅、省珠算协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一次珠算、  相似文献   

7.
1993年,当我跨入财经类院校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上第一堂珠算课时,珠算老师让我们猜了个谜语:“远望一块砖,近看不是砖,砖内有果子,果子成串穿。”同学们都说是算盘。接着老师又介绍了算盘的历史,算盘是中国“五大发明”之一,中国珠算源远流长。对社会发展、生产经济、文化教  相似文献   

8.
珠算,是中华民族优秀科学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是中国的“国宝”。然而,这样民族文化瑰宝却两次受到冲击,一次是清末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有人主张取消算盘;另一次则是在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有人又出现鄙视珠算  相似文献   

9.
算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保护中国算盘、传承算盘文化,我们任重道远。一、传承保护中国算盘,意义深远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议》是这样评价中国珠算的:“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运算方法。它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工具经世代传承,一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您可能经常见到算盘,然而,未必真正认识算盘。 您看我小孙女的11档算盘,框下写着 “几何形智力专用工具” 的字样。这绝非是商家哗众取宠的广告词。日本就把珠算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小学的“三算”包括珠算,每个小学生都必备一架算  相似文献   

11.
珠算,是中华民族优秀科学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是中国的“国宝”。然而,这样民族文化瑰宝却两次受到冲击,一次是清末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有人主张取消算盘;另一次则是在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有人又出现鄙视珠算的倾向,认为算盘难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2.
算盘是由框、梁、档、珠按某种规格组成的计算工具,在一些标志的设计中常体现出算盘元素来,以表达特定的意义。 香港珠算协会的会标是一个行书“算”字。但“算”字的部首“目”被换成了一具斜放的3档小算盘。南通一家平面设计公司为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设计了一个标志,是“中”字的印章字。而“中”字由众多圆形算珠组成,又用另一种颜色在算珠中描出了一个英文字母“Z”(珠算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  相似文献   

13.
“一题四拨”是指通过反复地实拨(看拨)、盲拨、空拨、想拨,建立清晰脑珠像,形成一把灵活的“脑算盘”,利用珠像的运动轨迹在大脑中自动珠算。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联合编写的《全国珠心算实验教材》中反复强调:“要学好珠心算,必须掌握两大法宝,其一是熟练的珠算技能,其二是形成清晰的脑珠像。”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在教学中,如何将眼前的物质算盘变成脑算盘呢?按照珠像形成的过程,每节课必须坚持做好一题四拨。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几乎是在获悉“珠算”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同时,又获悉了“居然有一种香烟就以‘算盘’为名”的趣闻的。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与世界唯一一款“算盘牌”香烟了,因此,这枚“算盘牌香烟”的烟标,便也成为非常珍贵的、极品级的、难得一见的烟标文物藏品。  相似文献   

15.
一、珠算是中华民族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是否有深入了解,当一提起abacus时,他们大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算盘。牛津英汉词典对abacus的解释是:“fram e with beads orballssliding on wires,forteaching num bers to children,or(stillin the East)forcalculating———算盘,木框内有球或珠可在细杆上滑动,用以教儿童算术,或仍用于东方作为算具者。”在东西方人员交流中、在计算工具史的研究中,珠算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仅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博物馆的展品之中,今天我们周围的许多人———数以千万计过去和现在的学童都曾经或正在学习珠算;数以百万计遍及全国所有公私单位的财会人员都曾经或仍在使用算盘。珠算的实用性、普及性对于从明代至今的中国社会都十分突出,应用算盘的人比大、中、小学的数学教师加起来都多,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珠算是华夏先祖留给今人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人说它是“国宝”、“中国特色”、“国粹”,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10月14日会见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珠算已进入世界优秀文化之列,此乃是国人之骄傲!珠算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珠算发展成为珠心算,让传统珠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走向世界,得到广泛传播,是历史之必然。算盘作为我国第五大发明,珠算的载体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半形象半直观思维状态,特点是好玩、认识事物直观。如果把算盘  相似文献   

17.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以数学运算规律为基础,用手拨动算珠作值计算的一门计算技术”。(《中国珠算大全》第100页)从这个定义展开来说,珠算的全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算盘的应用和改进,如由七珠大算盘改为上一珠下四珠的菱珠小算盘,  相似文献   

18.
英国《独立报》、印度《印度时报》:中国珠算——列为改变世界101项和50项发明之首。中国珠算博物馆:陈列着一架为研制“两弹一星”计算过重要数据的算盘。珠算——在那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两弹一星”壮歌里,亦是兴国之“功臣”。  相似文献   

19.
程大位故居     
在日本的民间,每年8月8日都会隆重举行“算盘节”游行活动,游行活动的最前列是一架庞大的算盘模型,紧接着就是被他们尊奉为“算神”的程大位的巨幅画像,这是因为没有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统宗》的东传扶桑,就没有日本的珠算。在中国的珠坛,程大位以“珠算宗师”的名义被载  相似文献   

20.
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时30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和夫人。在交谈中,周恩来总理询问了美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李政道回答了有关问话后说:"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使用的算盘。"周总理对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关同志说出了令珠算界奉为经典的名言:"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周总理国事繁忙、日理万机,生前对我国珠算事业如此关心,早已成为我国珠算界的美谈佳话,他的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从此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珠算界积极开拓和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总理的指示高瞻远瞩、发人深省。"不要把算盘丢掉",告诫我们不要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审阅中国珠算活动家蒋畅行同志关于珠算问题的《二致中央和科技界领导同志的陈情信》后,挥笔批示:"不要把算盘丢掉,交科学院、财政部研办",又一次重申了周总理的指示。1979年2月13日,中央财政部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珠算协会筹备委员会。从此,掀开了中国珠算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