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高荧光效率的有机染料芘(perylene)掺杂聚乙烯咔唑(PVK),其荧光光谱与芘的发射光谱基本一致,而且亮度比纯芘发光提高十多倍,说明发光主要来自芘分子,并在PVK和perylene之间存在十分有效的能量传递或电荷转移过程,荧光谱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关系说明存在一个最佳的掺杂浓度比.分析PVK和perylene之间可能发生的能量转移过程,认为从PVK到perylene这种能量转移与实验不符;分析PVK和perylene薄膜的光致发光过程,认为从(PVK+)→(perylene+)和从(PVK-)→(p  相似文献   

2.
掺杂PPQ薄膜的电致发光及电场调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掺杂PPQ薄膜单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在掺杂前后的变化。说明掺杂PPQ薄膜中存在着基质分子和掺杂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其电致发光光谱随加电场变化说明电场对PPQ薄膜的电致发光具有调制作用。用一个由单链模型扩展到包括杂质和外场的Hamiltonian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在PPQ和TPL分子之间有效的能量传递是源于它们之间的是荷转移,且随着外加电压的变化,其电致发光谱峰位的移动与掺杂前后系统总量的改变及发光强度与掺杂后转移的电荷数之间分别存在对应关系,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电场对PPQ薄膜电致发光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 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 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4.
用高荧光染料的5,6,11,12-四苯基四苯并对8-羟基喹啉铝进行掺杂,测量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谱。结果表明:在低掺杂时,主发光体是Alq,掺入的Rubrene作为客发光体只是在Alq带隙中引入了分立能级;随着掺入的Rubrene浓度增加,Rubrene成了主发光体,Alq变成了客发光体,出现了发光体的互换现象。由于Rubrene的吸收光谱与Alq的发射谱重叠较大,在光致发光中存在从Alq向Rubrene的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过程,而电致发光则是由于Rubrene导带中电子浓度远大于注入到Alq导带中电子浓度,造成Rubrene导带电子与价带空穴复合的几率比Alq中的复合几率大得多,其EL主要是Rubrene的发光。  相似文献   

5.
锁钒  于军胜  邓静  蒋亚东  王睿  汪伟志  刘天西 《物理学报》2007,56(11):6685-6690
研究了新型的芴-咔唑共聚物(PFC)与聚乙烯咔唑(PVK)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特性.制备了结构分别为indium-tin-oxide(ITO)/PVK:PFC/bathocuproine(BCP)/tris-(8-hydroxylquinoline)-aluminum (Alq3) /Mg:Ag,ITO/PFC/BCP/Alq3/Mg∶Ag和ITO/PVK/BCP/Alq3/Mg∶Ag的三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器件的光电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掺杂体系中的PVK有效地抑制了固态膜中PFC激基缔合物的形成.掺杂器件在不同的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发光层位置的移动,通过调节外加电场,可以获得从绿光到蓝光的可见光发射.当外加电压大于7V时,掺杂器件的蓝色发光亮度达到1650cd/m2,推测其中可能存在从PVK到PFC的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7.
掺杂PVK薄膜中两种组分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形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两种荧光材料Alq3和DCJTB 同时掺杂到聚合物PVK中,通过混合薄膜的光学及电学性质研究了能量传递过程及电荷陷阱作用。同时用AFM分析了不同掺杂浓度下混合薄膜的相分离现象。发现随着DCJTB染料比例的增加,两种染料在PVK中的分散越来越均匀,说明在双掺杂体系中存在Alq3和DCJTB 的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打散了混合物中Alq3的聚集,但随着掺杂浓度的进一步增加,DCJTB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电荷传输通道,从而降低了电致发光器件的启亮电压。  相似文献   

8.
基于PVK∶NPB掺杂体系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溶液旋涂的方法,通过改变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质量比,制备结构为indium-tin-oxide(ITO)/PVK:NPB/2,9-dimen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功能层中PVK和NPB的质量比为1:1时器件性能最好,在该器件的电致光谱中,除了NPB的本征谱峰外,在长波方向还出现了一个位于640nm处的谱峰,这是PVK和NPB产生的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并且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强度也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9.
在具有电致发光(EL)的有机整合染料8-羟基喹啉铝(Alq3)中接以染料罗丹明6G(R6G),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器件,获得了峰值波长575nm的黄色直流薄膜电致发光,从而通过掺杂改变了发光颜色.并在Alq3发光层不同区域插入一掺杂薄层(Alq3:R6G),利用其发光波长与未掺杂部分(Alq3)的不同,以此作为“探测层”,通过对器件光谱及电学特性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了有关发光区域,发光机理,界面对发光影响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郜军  冯秀岚 《发光学报》1994,15(2):136-140
在具有电致发光(EL)的有机整合染料8-羟基喹啉铝(Alq3)中接以染料罗丹明6G(R6G),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器件,获得了峰值波长575nm的黄色直流薄膜电致发光,从而通过掺杂改变了发光颜色.并在Alq3发光层不同区域插入一掺杂薄层(Alq3:R6G),利用其发光波长与未掺杂部分(Alq3)的不同,以此作为“探测层”,通过对器件光谱及电学特性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了有关发光区域,发光机理,界面对发光影响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in films of Zn-monopyridyltriphenylporphyrin (Zn(4-Py)TrPP)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centrifugation on a quartz film substrat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excitation and luminescence spectra and also of the kinetic curves of fluorescence depolarization, as they decay, of the Zn(4-Py)TrPP films permit the conclusion that Zn-meso-monopyridylporphyrins self-organize into aggregates. The symmetric closed tetramer ([Zn(4-Py)TrPP]4) seems to be the most probable aggregate of Zn-meso-monopyridylporphyrins.  相似文献   

12.
摘要研究了掺杂有机蓝光染料TPB的PVK薄膜的发光特性,通过对掺杂薄膜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分析,研究了PVK与Alq3之间的能量传递规律。当掺杂浓度为5%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用一个由单链模型扩展到包括杂质的哈密顿量对实验进行模拟,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有关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吸收光谱和皮秒时间分辨荧光研究PAN-C60星状共聚物的电荷转移过程。PAN-C60共聚物的吸收和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共聚物中存在着电荷转移过程。时间分辨荧光结果表明PAN的荧光衰减遵循双指数衰减规律(一快过程160ps和一慢过程1500ps),快衰减过程主要来源于聚合物中主链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间接极化子对的影响,慢变过程主要来源于单重态激子的辐射跃迁弛豫。在共聚物中,C60分子的存在除导致PAN激发态寿命缩短外,还影响聚合物链间的相互作用,C60分子对PAN荧光猝 灭作用主要通过慢变过程影响的,而对PAN的空间极化子对的影响主要与其快衰减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polarons along main chain and spin-soliton-like along side-radical lattice in doped quasi-one-dimensional π-conjugated organic ferromagnets are studied by selfconsistent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the gap of spin-down and spin-up mid energy bands of the system decreases because new energy levels of localization states appear. The stability of organic ferromagnetic system is weakened with decreasing of the gap. In addition,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re is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ain chain and side-radical lattice of the doped system.  相似文献   

15.
掺杂和未掺杂氧化锌薄膜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拉曼光谱分别对不同衬底上,未掺杂和掺杂以及掺杂浓度不同的ZnO薄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中ZnO薄膜均由溶胶-凝胶法制得,掺杂源为LiCl。测得的拉曼光谱显示,Pt/Ti/SiO2/Si衬底上生长的ZnO薄膜的拉曼特征峰(437cm-1)的强度明显高于SiO2/Si衬底上ZnO薄膜的拉曼特征峰的强度,说明Pt/Ti/SiO2/Si衬底上ZnO的晶化程度比SiO2/Si上ZnO的晶化程度高;但ZnO拉曼特征峰的位置和半高宽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两种衬底上ZnO薄膜中应力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掺Li+后,580cm-1处的峰位向高频方向移动,且掺杂浓度越大频移量越大,说明掺杂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ZnO晶体中自由载流子浓度的变化。此外,还分析了掺Li+未在很大程度上引起ZnO晶格畸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闫世杰  刘玲  王建国 《计算物理》2009,26(2):254-260
应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He2+-H-碰撞的单次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中,对入射粒子He2+,包含n=1~7的所有束缚态,计算的能量本征值与NIST标准数据在百分之几的精度内符合很好;对靶H-,包括一个束缚态1s和五个连续态ns(n=2~6),束缚态能量与他人理论结果一致.在4~400 keV的入射粒子能量范围,计算单电子俘获过程的总截面及到各个壳层上的态选择截面.发现在较低的入射粒子能量,电子主要俘获到He+离子主量子数n=3~5的壳层,高能区俘获到n=2的壳层为主;对同一主量子数n,在低能区俘获到高角动量态(l=n-1,n-2)的电荷转移截面相对较大,在高能区主要俘获到l=1的p壳层.同时还计算入射粒子能量分别为4 keV和400 keV时,电子俘获到激发态辐射退激发产生的电荷转移发射光谱,并发现cascade效应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纳米TiO_2薄膜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测量了纳米TiO2 薄膜的Raman散射谱 ,并用B1g模计算了不同厚度的纳米TiO2薄膜的粒度。结果表明 ,随着膜厚的增加 ,粒度也在增加 ,膜厚达到一定程度后 ,粒度的增加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We describe two new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compatible labels, their covalent linkage to oligonucleotides, and their use as donor and acceptor, respectively, in FRET hybridization studies. The dyes belong to the cyanine dyes, and water solubility is imparted by a phosphonate which represents a new solubilizing group in DNA labels. They were linked to amino-modified synthetic oligonucleotides via oxysuccinimide (OSI) esters. The studies performed include binding assays, determinations of molecular distances, homogeneous competitive assays, and limits of detection, which are in the order of 5 pmol/L for a 15-mer.  相似文献   

19.
陈国庆  朱拓  吴亚敏  杨建磊  武浩 《光学学报》2008,28(s2):139-142
在对乙醇、甲醇等醇类溶液荧光光谱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美国Roper-Scientific公司SP-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 对50多种品牌白酒及其年份酒在紫外光激励下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白酒在紫外光激励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 各品牌白酒及其年份酒的荧光光谱各有明确的特征。实验测得其三维荧光光谱, 由此构建了白酒荧光光谱指纹图库。分析各荧光光谱的特征, 以谱峰个数、峰值波长、最佳激励波长等特征值创建了各品牌年份白酒荧光光谱特征数据库。利用SQL 数据库软件和VB语言研制成一个能对白酒进行自动比对、识别的白酒荧光光谱智能鉴别系统,实现了白酒的智能化鉴别。研究结果发挥荧光光谱分析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和样品用量少、不需前期处理等优点, 为白酒检测、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能应用于白酒企业生产管理及白酒消费市场监督, 并为已引起广泛关注的酒类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溶胶反应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60nm的SiO2纳米粒子,将其与聚乙烯咔唑(PVK)共混,得到了不同质量分数的PVK/SiO2复合体系,利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研究了PVK/SiO2复合体系的荧光效应,光致发光的研究表明在PVK与SiO2纳米粒子之间存在界面能量传递过程,这种能量传递的必要条件是PVK的发射谱与SiO2纳米粒子的吸收谱有重叠,以上研究表明PVK/SiO2复合体系存在较强的界面效应,是研究有机与无机纳米体系界面效应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