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化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有机 -无机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有机 -无机复合纳米微球兼有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特性 ,特别是“球形”结构使其具有微观的“滚动”特性而倍受摩擦学工作者的青睐 .目前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1~ 4 ] .段标等 [3,5]认为聚合物微球的润滑机理是在摩擦过程中 ,微球进入摩擦表面 ,因其弹性和球形 ,而起到一定的滚动作用 ;高载荷下 ,微球变形并在摩擦表面形成聚合物润滑膜 .然而有关聚合物 /无机…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种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单分散SiO2包覆聚苯乙烯(PS)(PS/SiO2)核-壳型纳米复合微球.首先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制备了PS纳米微球,然后在NH4OH/乙醇溶液中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在PS微球表面包覆SiO2.PS纳米微球的制备在水介质中进行,无需使用共单体,使用的是常用的过硫酸钾自由基引发剂;包覆处理前不用进行溶剂交换或离心处理.研究了PVP,NH4OH和原硅酸乙酯(TEOS)的用量对PS/SiO2纳米复合微球尺寸和形态的影响.随着PVP用量增加,PS微球变小,因此得到较小的PS/SiO2纳米复合微球;NH4OH用量对SiO2包覆层的厚度没有影响,但对SiO2包覆层的表面形态有影响,随着NH4OH用量增加包覆层表面变得粗糙;随着TEOS溶液用量增加,生成的SiO2增加,其包覆层的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7.
以甲苯/庚烷为致孔剂,利用分散聚合技术制备了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聚合单体、引发剂、稳定剂、交联剂等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并初步评价了其在常温常压下吸附光致变色材料后的光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平均粒径为1 μm;吸附光致变色材料后,其在紫外或日光照射下具有快速可逆的光致变色功能.利... 相似文献
8.
核-壳结构的氯化银/聚丙烯酰胺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反相微乳液作为模板制备了核-壳结构的氯化锯/聚丙烯酰胺(AgCI/PAM)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TEM)证实复合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直径约100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平均粒径约50nm的AgCl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FTIR谱图表明:AgO与PAM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用能级探洲光谱(Energy Detected Spectrum,EDS)和润湿分散实验比较了不同方法改性的复合粒子的表面结构与润湿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乙醇/氨水介质中,将SiO2包覆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功能化的聚苯乙烯(PS)微粒表面,利用一步法得到了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研究了影响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中空纳米SiO2微球的可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下,当氨水用量为0.6 mL、温度为70℃时,可以获得空心结构的SiO2纳米微球;通过控制四乙基原硅酸盐(TEOS)的量可以调节微球的包覆层厚度. 相似文献
10.
复合Fe2O3纳米粒子的高分子微球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复合有机、无机粒子的高分子微球及其特殊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1].获得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方法很多,如在无机粒子存在下的乳液或无皂乳液聚会[2,3],通过可聚合的表面活性剂在粒子表面形成胶囊化层[4]以及共沉淀法等[5].这些无机粒子包括氧化钛、氧化铁、氧化铝及氧化硅等.Haga等[6]增发现包覆在聚合物粒子中的CdS与其本体的光电性质不同;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可以在基片上被组装成二维乃至三维有序的结构[7].这为信息存储、立体印刷等领域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将无机粒子与聚合物复合成为功能化粒子是一项有… 相似文献
11.
聚苯乙烯/Ag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Ag复合纳米粒子,进一步利用分步聚合技术实现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微球表面功能化,分别用TEM、XRD、TG-DTA及FT-IR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合成了以Ag纳米微粒为核,PS、PMMA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其中Ag纳米核平均粒径约12 nm,复合微球粒径约25 nm,颗粒较均匀并且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13.
14.
Fe3O4/P(St—AA)核—壳复合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磁性氧化铁胶体粒子为种子,运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具有磁响应性的Fe3O4/P(St-AA)核-壳复合微球,考察了复合微球的形态及结构,测定了复合微球的粒径和磁响应性,研究了分散介质,引发剂,聚合单体和种子粒子等因素对复合微球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PS/TiO2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机纳米微粒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近年来在摩擦学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由于无机纳米微粒难以分散于润滑基础油中 ,故其作为润滑材料主要用作聚合物填料和润滑脂添加剂 .为了改善其在基础油中的分散性 ,需要对无机纳米微粒进行表面改性 ,制备成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微粒 ,从而使它们能够用作润滑油添加剂 .目前有机小分子表面修饰无机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已有报导 [1- 3],但是聚合物修饰无机纳米微粒的研究较少 ,并且大多是采用高分子(如 PVK,PVA等)直接包埋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制得的微粒 ,粒径差别较大,性能不太稳定 . 本… 相似文献
16.
壳层可控导电聚吡咯/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及聚吡咯中空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导电聚合物含量较小时,含核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复合粒子就可以具有和本体相当的导电率,且加工性好,近年来这种核壳结构微粒的制备已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Armes等[制备了导电聚吡咯、导电聚苯胺包覆聚苯乙烯的核壳结构胶体粒子及聚苯胺和二氧化硅的纳米复合物.刘正平等用改进的方法在粒径为116n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乳胶粒子上包覆聚吡咯,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不同含铁量的氧化铁改性蛭石(Verm-Fex,x=5,10,20),研究了纯蛭石(Verm)和Verm-Fex的表面性质及吸附氟的特性。与样品Verm比较,3种Verm-Fex中Verm的d(002)层间距略有升高;Verm-Fex的孔体积、表面积、表面分形度均随含铁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的增加幅度更明显。4种样品的等电点(IEP)也随含铁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初始pH=5.0时,它们的表面ζ电位分别为-16.4,-6.1,10.5和28.4 mV。4种样品对氟的等温吸附数据用单吸附位Langmuir模型拟合(R2=0.973~0.995)时,Verm的R2最高;双吸附位Langmuir模型可很好地描述3种Verm-Fex样品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1~0.998);Freundlich模型对4种样品吸附数据的拟合度较差(R2=0.835~0.937),但R2随样品含铁量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初始pH=5.0时,Verm和Verm-Fex(x=5,10,20)对氟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分别为3.18,6.76,9.27和12.43 mg·g-1。可见,Verm-Fex(尤其含铁量较高的产物)对表生环境中氟的吸附固定性能明显高于Verm。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不同含铁量的氧化铁改性蛭石(Verm-Fex,x=5,10,20),研究了纯蛭石(Verm)和Verm-Fex的表面性质及吸附氟的特性。与样品Verm比较,3种Verm-Fex中Verm的d(002)层间距略有升高;Verm-Fex的孔体积、表面积、表面分形度均随含铁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的增加幅度更明显。4种样品的等电点(IEP)也随含铁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初始pH=5.0时,它们的表面ζ电位分别为-16.4,-6.1,10.5和28.4 mV。4种样品对氟的等温吸附数据用单吸附位Langmuir模型拟合(R2=0.973~0.995)时,Verm的R2最高;双吸附位Langmuir模型可很好地描述3种Verm-Fex样品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1~0.998);Freundlich模型对4种样品吸附数据的拟合度较差(R2=0.835~0.937),但R2随样品含铁量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初始pH=5.0时,Verm和Verm-Fex(x=5,10,20)对氟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分别为3.18,6.76,9.27和12.43 mg·g-1。可见,Verm-Fex(尤其含铁量较高的产物)对表生环境中氟的吸附固定性能明显高于Verm。 相似文献
19.
含C60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光电导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多功能、高性能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方法有乳液聚合法、分散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超微乳液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等.制备微米级微球通常采用乳液聚合法和分散聚合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