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展了针对微量纳米金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研究, 测得二者的结合常数为28.6 L/μmol, 每个纳米金颗粒吸附约24个牛血清白蛋白分子. 结果表明, 牛血清白蛋白可改善并稳定纳米金的峰形, 二者作用时温育介质的pH以及电泳所用的缓冲溶液浓度对毛细管电泳(CE)效率有重要影响. 此法可推广到其它纳米颗粒的吸附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制备了金纳米簇-牛血清白蛋白(AuNCs-BSA)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检测芦丁的荧光传感分析方法。采用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表征了AuNCs-BSA的形貌和光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存在芦丁时,由于BSA与芦丁的亲和力强于AuNCs,AuNCs从BSA中释放出来,导致体系的荧光猝灭。在优化实验条件下,AuNCs-BSA荧光探针对芦丁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60 μmol/L,检出限(S/N = 3)为0.63 μmol/L。实际样品在低、中、高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9.0%~10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该荧光探针制备简单、无需任何标记、灵敏度高,为实际样品中芦丁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风华  彭亦如 《分析试验室》2003,22(Z1):258-258
由于半导体纳米晶体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具有优良的光谱特征和光化学稳定性,其作为荧光生物探针,在生物学、医学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3].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凌波  王玲  陈晓岚  袁金伟  杨冉  李萍 《化学学报》2007,65(21):2417-2422
采用改造后的Atherton-Todd反应合成了葛根素的两种磷酰化异黄酮, 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显示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 但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相对较弱; 三个小分子对BSA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 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小分子与BSA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 通过比较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初步探讨了三个小分子分子结构与其结合能力之间的联系, 并进一步考察了金属离子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系统地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Ag/Pt核壳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核壳纳米粒子与被吸附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之间的界面作用,并用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CD)作为辅助手段进一步证实了BSA与核壳纳米粒子的作用状况.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发现,核壳纳米粒子的特征吸收峰的消失表明纳米粒子完全被牛血清白蛋白包覆.用近紫外CD光谱探讨了血清白蛋白的芳基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残基微环境的变化.为探讨牛血清白蛋白与Ag/Pt核壳纳米粒子的作用机理及纳米尺寸的生物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偶氮砷Ⅲ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李娜  李克安 《分析化学》1996,24(1):10-14
本文研究了溶液基本条件如酸度和离子强度等对偶氮砷Ⅲ-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在ph2.0条件下,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60ng/L,桑德尼灵敏度为0.15μg/cm^2。采用平衡透析法,双波长法及摩尔比法测定了pH2.0时牛血清白蛋白对偶氮胂Ⅲ的最大结合数。结果表明有两类结合,第一类结合的最大结合数为30~40结合常数约10^6mol^-1L。  相似文献   

7.
槲皮素和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槲皮素、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并计算出不同温度下槲皮素、芦丁与BSA的结合常数,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并依据F ster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其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效率,探讨了小分子-蛋白质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pH 4.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对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橙皮苷在236 nm处有一强的吸收峰,当加入BSA作用后该吸收峰的强度升高,峰位基本不变,且没有新的吸收峰出现.在此波长下测定其复合物的吸光度,其吸光度的增加值(ΔA)与BSA的浓度在16~26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检出限为10 μg/m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2%(n=10).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应用于鲜奶粉和液态纯牛奶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87.5%、92.4%,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溴甲酚绿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3.3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中, 对溴甲酚绿(BC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BCG与BSA作用在室温下能迅速结合成复合物, 并且随着BSA的浓度增大, 在444 nm处的吸收峰降低, 618 nm处吸收峰升高并红移至628 nm. 在此波长下测定其复合物的吸光度, 其吸光度的增加值(ΔA)与BSA的质量浓度在8~26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 检出限为4 μg/mL. 该方法应用于鲜奶粉和液态纯牛奶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 回收率分别为92.7%, 95.5%, 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技术,研究了两种药物辛伐他汀(Sim)、格列齐特(Gli)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对BSA的内源荧光都有猝灭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不改变静态猝灭方式。由定位剂竞争实验知,Sim、Gli在BSA上的主要结合部位在siteⅠ。相比较单一的药物,两药物共存使研究目标药物与BSA结合常数减小,血液中游离浓度增大,促进了药物释放,且三元体系中Hill系数均小于1,表明两药物间存在负协同作用。同步荧光结果表明,协同作用对BSA的构象产生影响,使色氨酸残基微环境的极性增强。圆二色谱显示了两药物共存对BSA二级结构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核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发现,在温度为293 K和310 K时核黄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4.879×105L.mol-1和1.880×105L.mol-1,结合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了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核黄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机制,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核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可可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光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可可碱(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8℃、30℃、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8×10^4、1.58×10^4、1.45×10^4L/mol,结合位点数咒分别为1.04、1.03、1.03。实验结果表明:TB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探讨其相互作用机理,TB主要以静电力与BSA相互作用;研究了TB对BSA构象的影响,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同时研究了Cu^2+存在下TB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丝组二肽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切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肽与蛋白质的切割作为生物化学中的热点之一 ,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长期以来 ,天然存在的多种蛋白酶如胰蛋白酶 (Trypsin)、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由于其高活性及区域选择性 ,一直是蛋白切割的主要工具 .但是这些酶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 (如 p H值和温度等 )下使用 ,而且由于蛋白酶对底物的特异性要求高 ,因而切割蛋白的断裂位点相对较少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蛋白切割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1,2 ] ,如蛋白部分合成 ,大蛋白的序列测定 ,蛋白区域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蛋白与其它蛋白、核酸、膜形成复合…  相似文献   

14.
加替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简化的Hummel-Dreyer区带毛细管电泳方法(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加替沙星分子间的结合作用机制.在位点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实用的非线性模拟计算公式,在优选的实验条件下,根据模拟计算公式计算了蛋白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合参数.  相似文献   

15.
The interactions of mixed porphyrin-polypyridyl Ru(II) complexes [m(Py-3′)TPP-Ru(phen) 2 Cl] + (1) and its derivatives [Nim(Py-3′)TPP-Ru(phen) 2 Cl] + (2) and [Cum(Py-3′)TPP-Ru(phen) 2 Cl] + (3)(phen=1,10-phenanthroline; m(Py-3′)TPP=5-(3′-pyridyl)-10,15,20-triphenylporphyri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ere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UV-Vis and circular dichroism(CD) spectroscopies. The UV-Vis and CD spectral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the protein were perturb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orphyrin Ru(II) complex and the perturbation was enhanced under the irradiation with ultra-violet ligh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BSA by the three complexes was determined to be a static process, and the apparent binding constant K values for complexes 1, 2 and 3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were (3.86±0.03)×10 3 L/mol(n=0.94±0.04), (5.69±0.04)×10 3 L/mol(n=1.03±0.06), and (6.54±0.02)×10 3 L/mol(n=1.03±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长春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Vinblastine Sulfate,VS)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时药物对蛋白微环境的影响。求得不同温度下(298K、308K和318K)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利用F6rster能量转移理论得药物与蛋白间的键合距离为3.34nm。热力学参数(△H=14.34kJ/mol,△S=36.92J/(mol·K))表明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此外,基于硫酸长春碱的荧光猝灭效应,探讨了药物-蛋白质体系的几种物理化学参数包括电荷密度、离解常数及量子产率的变化效应;以及共存离子对药物-蛋白质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手性钌配合物Δ, Λ-[Ru(bpy)2(pyip)]2+, 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质谱和CD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MTT法评价了3种异构体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结果表明, Δ-[Ru(bpy)2(pyip)]2+的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其异构体, 对A375, SW480, MCF-7和A549的半数抑制浓度低于顺铂.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 手性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及荧光猝灭机制. 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结果表明, 钌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Δ-1, 1和Λ-1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6×105, 5.12×104和3.64×104, 结合位点数均为1, 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 钌配合物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转运且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曙红Y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pH 2.53的介质中,曙红Y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峰从513nm红移到529nm,曙红Y荧光光谱发生显著变化,最大发射光波长540nm(最大激发光波长308nm)荧光猝灭,其猝灭程度与BSA含量成正比,线性范围0-2.5mg/L ,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2.8μg/L(3σ)。作者研究了反应条件、干扰物质及进行了样品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Carbon nanotubes (CNTs) are a kind of novel and interesting carbon material which can be used f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 commercial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fibers (PDMS) were coated with single‐wall nanotubes (SWNTs) and multi‐wall nanotubes (MWNTs) to study their adsorption and extraction ability of proteins, and bovine fibrinogen (BFg)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ere selected as the target proteins. While MWNTs adsorbed more BFg than SWNTs, SWNTs adsorbed more BSA than MWNTs. CNTs can selectively adsorb BFg in certain conditions. The fibers coated with CNTs had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SPME fibers in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It could be used to separate BFg in bovine blood plasma and also purify BFg from 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ectivity, sensi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is method are good for real sample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Humanserumalbumin(HSA)isawell known transportproteinforavarietyofmoleculesandions[1].Thebindingofadrugtoserumalbuminhasimportant pharmacokineticconsequencesbecauseitinfluences distribution,excretionandpharmacologicaleffectsof thedruginthe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