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远缘杂交得到了栽培稻品种IR36×中国疣粒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并对杂种植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疣粒野生稻种间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其株高、剑叶长度、穗长、颖花数及花药长度等介于双亲值之间;生长习性、柱头颜色、粒型和落粒性等与疣粒野生稻相同;穗轴有分枝、光周期敏感性则与栽培稻相似.杂种有24条染色体,高度不育.同工酶分析表明,杂种的酶谱为互补型或杂合型.RAPD分析显示双亲之间的多态性比例为81.4%,杂种的扩增带中包含亲本特有带和共有带,且以特有带为主.上述结果为中国疣粒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建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湖北大麦品种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105份湖北栽培大麦酯酶同工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APD技术对分属于8种酶谱类型的10份湖北栽培大麦品种进行了研究.63个随机引物中有12个引物产生稳定多态性的带,共扩增出73条带,其中46条表现出多态性.将每一条带视为一个独立的性状,按其有无列出二元数据矩阵,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S)和遗传距离(D),列出遗传距离矩阵,采用PHYLIP3.5c软件包进行聚类.讨论了RAPD的稳定性以及RAPD标记与同工酶标记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方法对90个近缘野生大麦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包括45份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样本和45份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样本.从大麦的7个连锁群中选取27对引物用于PCR扩增,结果有11对引物扩增出有效多态性片段.11对引物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5~22个SSR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1.45个等位变异位点.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比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平均每对引物多检测出2个位点.SSR结果采用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POPGNEN32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系数计算,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样本比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样本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大麦的东方起源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RAPD和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析(ISSR)分子标记对110份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选取30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3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33%;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8.92%;研究证明ISSR标记能检测出比RAPD标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利用POPGNEN32软件对RAPD和ISSR结果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分析,表明各居群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利用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对RAPD标记和ISSR标记结果构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聚类树状图,可将7个供试大麦居群聚为2组:一组包含所有来自西藏的居群,在ISSR树状图中阿里地区除外;而青海地区的聚为另外一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证明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的理论积累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分别分析了黄兔尾鼠(Lagurus lutcus Eversmann)和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 Pallas)的八种组织器官(肝脏、心脏、肌肉、肾脏、胃、脑、肺和横膈)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种动物的不同组织中,同工酶谱带及活性表现不同,具组织特异性。(2)异种动物的相同组织中,每种同工酶的谱带和活性不同,具有种间特异性。(3)在异种动物中,EST同工酶的差异性大于LDH同工酶的差异性;因此,EST同工酶可作为区分亲缘关系相近物种的遗传指标。(4)黄免尾鼠似乎是通过增加LDH同工酶的B亚基和EST同工酶的活性来适应干旱及半干旱的荒漠生境。  相似文献   

6.
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Ae.triunicialis)cs;(As.Zhukovskyi)cs;(T.timopheevi)cs;(Ae.speltoides)cs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aestivum,保持系,cs)与鄂恩1号(T.aestivum)为材料,用Davis和Reisfeld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xiase)和阴、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并用SC910型双波段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记录其谱带数及强弱.结果表明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IAA-氧化酶同工酶谱十分相似;而阴离子过氧化物酶酶谱相差甚远.由此表明具有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位点的过氧化物酶,应主要是阳离子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7.
选用C-型、G-型、M-型、Mt2-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7个不育系小麦为材料,以其保持系中国春作对照,用低pH值(pH4.6)提取酶液,采用正极和负极向垂直板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抽穗期时、穗和花药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中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无论是正极向还是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差异均显著.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不育系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且酶带显色更深,反映其酶活性更强;正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中,不育系也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但没有保持系特有的4条酶带(A7~A10),并且快带也只有一条.花药中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增多,活性增强,可能是小麦雄性不育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普通野生稻线粒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BamHI/H454、BamHI/pQT2-7-1、EcoRI/B376和EcoRI/pQT12四种酶/探针组合对85份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和橹稻进行了线粒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共检测到16条多态性带,15种表型,组合成14种线粒体DNA变异类型.其中抽稻和粳稻的线粒体DNA已分化,培稻偏粳型,大部分普通野生稻属(或偏)拉型,但江西的东乡普通野生稻类型比较独特.中国普遍野生稻的线粒体DNA与地理分布相关,湖南的江永、茶陵和江西的东乡等不同的群体以地理位置相聚,随地理梯度遗传分化由少到多.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分析及转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野生稻对江陵691,PXO61和T7174三个白叶枯致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及转育效应.普通野生稻2号与四个栽培稻杂交组合F2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普遍野生稻2号带有三对相互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一对同时支配对供试三菌系的抗性,并且与显性基因Xa-4和Xa-7非等位,与隐性基因xa-5及xa-c独立遗传;另两对则分别只控制对江陵691和T7174之一的抗性.利用杂种胚和F1幼穗培养,可有效地将非AA型野生稻抗病性转育至栽培稻之中.  相似文献   

10.
农垦58s与一对感光性不同的等基因系杂交,观察了F1~F5代的生育期和育性的变化.生育期从F2代起出现连续变异,并有超亲类型.F1代结实率为54.8%~75.1%,可以认为不育性是隐性性状,F1~F5代的育性呈连续分离,在F2代没有3:1或15:1的分离比例,到F5代不育性还不能稳定.不育株(结实率<10%)的抽穗期连续分布于整个杂种群体的抽穗期间,而不局限于某一抽穗期间,表明感光性和光敏性是基本独立遗传的,但不同组合又有差异,与感光性弱的Lmc杂交的偏早,与感光性强的Lmu杂交的偏晚,表明感光性与光敏性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以几种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依赖钙/钙调素的蛋白激酶(Ca2+/CaM-PK)的SDS-PAGE电泳图谱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蛋白激酶酶带之间存在差别,并且不育系之间也有差别,说明不育细胞质对核基因的表达也有影响,这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而且不育材料中存在潜在优势,可用来选育具有更强优势组合的核质杂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5种G型不育细胞质在普通小麦10个品种核背景下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东方山羊草不育细胞质引起部分供试小麦雄性高不育,T型恢复系不易恢复其育性,该胞质在杂种小麦利用中价值可能不大.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阿拉拉特小麦和茹可夫斯基小麦4种G型不育细胞质引起供试小麦雄性全不育且稳定,对供试小麦品种诸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大多数供试T型恢复系都能恢复其育性且恢复度较高,在杂种小麦应用中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遗传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遗传改良研究结果:(1)采用酸铝营养液培养幼苗的方法鉴定了我国3871份大麦品种的耐酸铝性,得到一级耐性材料315份,占鉴定总数的8.13劣,(2)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单株籽粒产量损失起主要作用的是有效分菜数下降(P = 0. 7324 )、每穗实粒数减少(P = 0 . 5923 )和千粒重降低(P = 0.5877),由此可见,这是在红黄壤土田间条件下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三个主要选择指标;(3)发现大麦耐酸铝性基因遗传方式除单基因遗传方式外,尚有多基因控制的表现数量性状遗传方式;'(4)从对酸铝性表现敏感的大麦品种“早熟3一号”的花药、幼胚等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通过离体细胞突变体筛选,得到了“耐性细胞系”.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耐酸铝性遗传改良培育出适应酸性红黄壤土种植的大麦新品种是可行的,亦为开发利用红黄壤土地资源补充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鲫鲤杂交F1及其亲本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APD技术对红鲫(♀)×野鲤(♂)及其F1个体进行了研究.15个引物在鲤鱼中扩增出86条带(33条具多态性),红鲫75条带(24条呈多态性),两者共享25条(16条呈多态性).F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8×8大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_1和F_2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1)抽穗期性状在F_1双列试验中,W_r/V_r回归系数b(0.8399)与单位斜率1无显著差异,表明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F_2中,b=0.2768,显著不同于1,存在上位效应。去阵列8后,对F_2双列资料重新检验,发现由此获得的亚双列系统符合模型(b=0.8230).W_r/V_r分析表明,F_1与F_2世代间阵列位置有变动,但阵列2,3在两个世代中均据回归线的上部.W_r+V_r与Y_r间的相关测定均为负相关,表明抽穗期晚一般由显性基因效应控制.(2)抽穗期F_1和F_2的广义遗传力为97%与98%,狭义遗传力为87%与69%.在F_1为0.59,表明抽穗期晚为部分显性.F_2却大于1,示有超显性特点;H_2/4H_1值都小于0.25,说明全部有关座位上,平均地说,显隐性等位基因频率不相等.F_1值为负值,表明所有亲本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要多. (3)抽穗期一般配合力效应为负向的有小将,早熟3号和永2830.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负向优势的杂交组合中,必含小将、早熟三号和永2830三个早熟品种之一为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港口与区域、腹地及运输链上其他环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研究港口区域化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化发展拓展了港口的活动空间,其内涵可以从经济范畴和地理范畴两方面来理解.在具体运作中,根据港口实际情况可以选用星状、网络状和族状的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完整、合理、平衡的港口区域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效纤维素分解菌混合培养及其降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堆腐物及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畜粪和土样中分离到3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高的菌株B1、F1和F2,经初步鉴定,其分别为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其中混合菌株B1F1、B1F1、F1F2摇床培养8d时滤纸纤维素失重率分别达到49.76%,52.30%,46.02%,均高于单一菌种的滤纸失重率。且CMC酶活也明显提高,比其单一菌株的酶活提高了1.5倍。试验结果表明,由两种不同菌株组成的混合菌分解纤维素能力明显强于其中任何单一菌种,其中两真菌F1F2组合效果最好,且将其制成高纤维素酶活的固体曲,为今后纤维素的固态发酵生产和混合发酵降解纤维素废弃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孢子体雄性不育系马协A、马协B、马协63(F1)和珍汕97A、珍汕97B、汕优63(F1)为材料,对小孢子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2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9种多肽可能与马协A雄性不育有关;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0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6种多肽可能与珍汕97A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