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固体高分辨^13CCP/MAS方法跟踪测量了熔融淬火的聚乙烯样品及冷冻抽干的乙烯共聚物样品的相态结构在室温下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计算机拟合,观察到两种样品中的单斜晶、斜方晶并对该现象产生的机制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固相氯化法合成氯化聚乙烯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在不同条件固相氯化聚乙烯(CPE)的红外光谱,探讨了一步和两步氯化合成的CPE的结构差别,着重讨论了两步氯化的CPE结构特点。从观察表征结晶结构和—(CH_2)_n—链段氯分布的特征频率变化表明,低温固相氯化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并且在CPE中形成高氯化和低氯化链段(或未氯化)的嵌段结构。在两步固相氯化时,晶区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氯化作用已不局限在无定形区,其结晶结构的破坏主要同第二步氯化程度有关,即使CPE氯含量相同,若前后两步氯化程度不同,结构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The wideline proton NMR spectra of polyethylene powd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components: (1) a rigid part with immobile chains, (2) a soft region with liquid-like character which produces a Lorentzian contribution to the spectrum, and (3) an intermediate region in which the rotation of methylene groups about C-C bonds is partially hindered. The relative mass fractions as well as chain mobilities varied greatly among sampl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s. The NMR crystallinity agreed well with that estimated by WAXD and was much higher than DSC crystallinity, indicating an inclusion of the contribution from a 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phase. The crystalline defects in the rigid part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processing parameters when employing the same type of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The intermediate region in the NMR spectra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imodal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and corresponding linear unimodal o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NMR interphase could be an indic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tie molecules between crystalline lamellae and thu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material.  相似文献   

4.
研究聚乙烯吡咯烷酮-阿霉素纳米颗粒(PVP-ADM-NP)的制备优化工艺。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材料,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去除法制备PVP-ADM-NP,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及激光粒度仪分别考察优化条件下纳米颗粒的形态、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激光粒度仪显示优化工艺条件下,纳米颗粒粒径在38~75nm,平均粒径54.4nm;PVP-ADM-NP在扫描电镜下呈现良好的圆整度,分布均匀同激光粒度仪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光学显微镜(OM),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方法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在聚乙烯(PE)膜上辐射接枝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了微相结构随接枝条件变化规律.HEMA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的基本形态是高度分散的HEMA微区(约几百A)存在于PE连续相中的两相体系.随接枝量增加,微区形态发生变化.SAXS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接枝共聚物相分离的形态结构,并利用Tsvankin-Buchanan公式计算了共聚物的长周期、无定形层厚及一维结晶度.  相似文献   

6.
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采用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开发进展,并根据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将催化体系归纳为复合催化剂和单组分催化剂.复合催化剂包括茂金属/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不同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铬系/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茂金属/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和不同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复合催化剂中多活性组分具有不同的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速率常数,从而在聚合反应中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导致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加宽,因而复合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单组分催化剂包括单核茂金属催化剂、多核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它单组分催化剂.单组分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其催化机理是中心金属原子与主配体、辅配体、助催化剂、其它添加剂及载体形成了多种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7.
新喜树碱衍生物的核磁共振谱分析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S)-喜树碱(CPT)为起始原料,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一种新的喜树碱衍生物CPT-A.并利用1D(~1H、~(13)C和DEPT135)和2D(异核单量子相关谱和异核多碳相关谱)核磁共振(NMR)技术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定,详细归属了CPT-A~1H和~(13)C NMR谱的化学位移,喜树碱骨架的指认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并发现喜树碱骨架6位碳与取代基苯环3’位碳的化学位移相同,谱峰完全重叠,这在~(13)C谱中是不常见的.研究结果可为喜树碱类天然产物的发现和结构鉴定提供NMR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8.
梁迪思  梁维新  周启动  杨熙  吴锐 《分析化学》2022,50(10):1511-1519
基于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研究了4种市售聚乙烯抗菌食品包装材料中纳米银(AgNPs)的释放行为。采用迭代算法对样品中银离子(Ag+)和AgNPs信号进行区分,考察了不同的食品模拟介质(水、 10%(V/V)乙醇、 3%(V/V)乙酸)、环境温度和放置时间等条件对银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菌食品包装材料中总银含量为1.5~125.0μg/g;在聚乙烯食品装材料中存在AgNPs和Ag+的释放现象,低温储存可降低银释放量,酸性介质和有机溶剂会促使Ag+释放,对AgNPs无明显影响;AgNPs占总银释放量的0.3%~6.1%,其粒径主要分布在50 nm以下。本研究为食品装材料中纳米颗粒物的释放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氯化聚乙烯弹性体的固相法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季若  冯莺 《应用化学》1997,14(1):41-44
讨论了以固相法合成氯化聚乙烯(CPE)弹性体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以固相氯化反应所得的CPE,其大分子链上Cl取代基的分布比水相悬浮法更均匀.氯化过程的温度直接影响氯化速度及分子结构,如残留结晶、氯分布等.而聚乙烯颗粒表面与内部的氯化程度取决于氯化速度.大分子链上Cl取代基对邻近基团的氯化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礁的结构岩石类型和结构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生物礁结构相的概念和一套以结构相为中心的生物礁沉积岩石学研究方法。根据笔者的研究,古今生物礁岩的结构可以划分为12种。根据结构的特点,可以把生物礁岩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岩石类型,可以把生物礁划分为不同的结构相。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用B掺杂替代Al对AB5型稀土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M1Ni3.55Co0.75Mn0.4Al0.3-xBx(x=0,0.1,0.2,0.3)合金的研究结果表明:掺B后贮氢合金出现了CeCo4B第二相,导致贮氢合金的电化学容量下降;随B含量的增加和Al含量的减少,氢的扩散系数明显上升,合金的极化电阻减小,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B掺杂替代A1对AB5型稀土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M1Ni3.55Co0.75Mn0.4Al0.3-xBx(x=0,0.1,0.2,0.3)合金的研究结果表明:掺B后贮氢合金出现了CeCo4B第二相,导致贮氢合金的电化学容量下降;随B含量的增加和A1含量的减少,氢的扩散系数明显上升,合金的极化电阻减小,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升温淋洗分级方法对密度相同、熔融指数不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不同、膜的抗冲击强度和抗撕强度有明显差异的2种低密度聚乙烯样品进行了分级,并利用GPC、DSC、SSA、13C-NMR等多种手段对原样和级份进行了链结构表征.由13C-NMR得到样品A和B总的支化含量分别为3.93 mol%,4.82 mol%,都既含有短链支化又含有长链支化;TREF-GPC交叉分级结果可以看出,2个样品的主要分级级份集中在较高温度区域,A样品主要集中于80℃的淋洗温度,分子量集中于3.2×105区域,而B样品主要集中于75℃的淋洗温度,分子量集中于1.8×105区域,样品A具有稍高的分子量且高分子量部分含量较多.由DSC结果得知,样品A的结晶度为34.7%,级份A1~A9的结晶度在26.0%~37.4%;样品B结晶度为34.4%,其级份B1~B9的结晶度在26.2%~34.8%.另外通过热分级结果得出,不管是原样还是各个级份,都具有约10个左右的多重熔融峰,显示出分子链内具有非均匀性,2个样品级份的数均亚甲基序列长度均随着淋洗温度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4~86和32~84.此外,讨论了它们的链结构特点以及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三喜 《应用化学》2001,18(5):412-0
乙烯聚合;乙烯-丁烯聚合;双金属催化剂;Ti-Hf双金属高效载体催化剂合成宽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耐热聚乙烯管专用料的结构特点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耐热聚乙烯管的应用和耐热聚乙烯管专用料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参数,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在耐热聚乙烯管和耐热聚乙烯管专用料的研究状况,并对市场上PE-RT专用料的性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茂金属聚乙烯薄膜中晶点的组成与结构;茂金属聚乙烯;晶点;薄膜;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选用4种商品化的具有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利用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HT-GPC)、碳核磁共振谱仪(13C 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流变仪研究其链结构特点及其流变性能。 按照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分成两组,D-1和Q-1,D-3和Y-1,每组的两个样品具有相近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3C NMR的结果表明,4种LDPE都既含有短链支化又含有长链支化,且短链支化含量均高于长链支化含量;而短链支化中丁基含量最多。 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SSA)结果表明,树脂中均含有不同长度的可结晶的亚甲基序列,即每种树脂分子链内的短链支化分布不均匀。 探讨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亚甲基序列长度及其分布、支化含量、结晶度等因素对树脂熔融行为、流变行为和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Q-1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尾端和Y-1的长链支化含量均影响熔体流动速率,平均亚甲基序列长度决定熔融峰的位置,结晶度直接影响薄膜的力学性能。 基于上述结果,建立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TEM)和示差扫描量热学(DSC)等方法研究了含少量丁烯-1组分(摩尔分数为0.64%)的聚乙烯共聚物(PE100)熔体拉伸高取向薄膜的形态结构. 结果表明, 在PE100熔体拉伸薄膜中, 除存在高取向片晶结构外, 还含有大量的纤维晶, 纤维晶平行于拉伸方向, 穿过几个片晶区, 平均直径约为12 nm.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纤维晶的生成源于聚乙烯共聚物中的超高分子量组分, 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伸直链纤维晶, 其形态特征应为晶桥结构. 由此提出了晶桥结构纤维晶模型, 该模型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聚合物取向结晶机理, 同时也为该材料的高性能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研究了聚丙烯(iPP)和氯化聚乙烯(CPE)共混物溶液浇铸膜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CPE含量≤70%时不妨碍iPP球晶两种结构(交叉结构和条状结构)区域的生成.在CPE含量≥80%时,分散相iPP形成近乎直角(80°)交叉的稀疏的片晶网络.在共混物的全组成范围内,CPE结晶在iPP片晶上附生生长,二者结晶C轴的交角为50°  相似文献   

20.
选择了2种密度和分子量相近但共聚单体分别为1-丁烯和1-辛烯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原料制膜,通过Elmendorf撕裂、直角撕裂、广角X光衍射(WAXS)及小角X光散射(SAXS)研究了薄膜的撕裂性能和结构的关系.实验表明我国现行通用的直角撕裂法表征撕裂的结果与国际通用的Elmendorf撕裂发现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大。Elmendrof撕裂的形变速度接近薄膜的实际破裂速度,比直角撕裂的形变速度快很多。实验结果表明薄膜在低速和高速形变下(如500 min~(-1))的结构响应显著不同,这一差别应该是导致此二撕裂方法表征差异的原因。LLDPE薄膜的撕裂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但并非完全由其聚集态的结构来决定,反映晶体间连接强度的系带分子(tie chain)密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共聚单体为辛烯的薄膜和共聚单体为丁烯的薄膜相比不仅撕裂强度要大很多,在相同取向的情况下,其撕裂强度的降低也小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