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蜂毒肽片断及其类似物:Mel15,Mel15(8F)和Mel15(7P),这些多肽与钙调素有很强的结合力,而且链段很短,因此它们可作为钙调素可结合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的模型.本文采用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钙调素的相互作用.荧光发射光谱法结果表明,多肽Mel15在与钙调素相互作用时,肽链中的Trp基团的微环境变得更加疏水,说明Mel15中的Trp残基可能与钙调素的疏水性表面靠近.紫外差谱测试表明,只有当钙调素分子结合2个Ca~(2+)后,才可以与多肽Mel15(8F)结合.圆二色谱法研究表明,多肽与钙调素结合后多肽分子和钙调素分子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都被诱导而增加,结合力越大,则越多的残基被诱导形成α-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种光谱技术对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可形成基态复合物,引起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根据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二者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距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喜树碱主要与蛋白中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周围的局部构象.红外光谱提示喜树碱可引起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α-螺旋二级结构减少. 相似文献
3.
4.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变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变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荧光猝灭常数,并判断由于与变色酸反应而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采用Lang-muir单分子吸附模型计算了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ΔH和ΔS推断了变色酸与血清白蛋白反应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水溶液中除草醚(N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P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运用位点模型计算298 K、308 K、318 K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6.97×10~4、5.25×10~4 、4.9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8、0.92、0.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NP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19 nm;用同步荧光技术初步考察了NP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激发波长为280nm,发射波长为342nm,在pH 7.50的Tris-盐酸缓冲溶液中反应150min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效果最为明显。289K,304K和318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67×104,1.428×104,1.250×104L·mol-1。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结果表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7.
优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瑞舒伐他汀钙含量的方法,建立方法学,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在激发波长250nm,发射波长516nm的条件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瑞舒伐他汀钙片中的瑞舒伐他汀钙的含量。以荧光强度为指标,考察pH值、甲醇浓度和时间等3个因素,选定最佳条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验证。荧光强度与瑞舒伐他汀钙浓度在3.17~39.72m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F=13.96C+145.71(r=0.999 8),检出限为0.38mg·L~(-1),平均回收率为98.4%,RSD 1.05%。最佳实验条件为:pH值6.7,时间10 min,甲醇浓度为95%。对正交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瑞舒伐他汀钙含量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验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蜂毒肽及其类似物的抗菌活性、溶血活性及与磷脂膜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CD谱测定了蜂毒肽及其类似物在Tris缓冲液、含2mol/LNaCl的Tris缓冲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六氟异丙醇(HFIP)水溶液中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蜂毒肽及其类似物在Tris缓冲液中无确定的二级结构.在含2mol/LNaCl的Tris缓冲液中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大大增加,表明其形成聚集体.未发现聚集与抗菌活性或溶血活性之间有相关性.在10%HFIP溶液(模拟生物膜环境)中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大大增加,表明这些多肽具有内在形成α-螺旋结构的倾向.比较二级结构与抗菌和溶血活性发现,细菌细胞膜促进α-螺旋结构形成的环境比红血球细胞膜和HFIP水溶液强得多,而红血球细胞膜和HFIP水溶液的环境类似.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下,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简写作PTL)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反应.试验结果发现:由于非辐射能量转移引起的荧光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因与PTL相互之间的结合反应而明显降低.按Stern Volmet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对所得实际数据进行了处理,求得此结合反应的静态平衡常数(KLB)为2.592×103 mol·L-1(297 K),其结合位置距212位色氨酸1.94 nm.根据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推断PTL与BSA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Ca2+、Cu2+和Zn2+对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酸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ΔS和Gibbs自由能ΔG得出:推断无金属离子存在时,F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在Ca2+的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u2+和Zn2+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3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FA与BSA结合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发生了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1.
13.
蛋白质与酸性铬蓝K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不同酸度下, 酸性铬蓝K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情况。用光度法求出了不同条件下酸性铬蓝K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个数或结合常数, 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相互进行对照。证明酸性铬蓝K在牛血清白蛋白上有两类不同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合成了一种含二茂铁侧基的DNA荧光探针-2-(N-二茂铁酰氨丙氧基)-6-氯-9-氨基吖啶, 并对该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 NMR谱以及它和小牛胸腺DNA的作用与二茂铁侧基的吖啶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吡哌酸、氟哌酸与HSA、IgC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研究了在人体生理pH值条件下, 吡哌酸、氟哌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人体γ球蛋白(IgC)间的相互作用, 求出了吡哌酸、氟哌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置, 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从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枝叶中分到五个微量紫杉烷类二萜, 其中四个为新二萜, 分别为: 1β, 5α, 13α-trihydroxy-9α,10β-diacetate-2α-benzoatetaxa-4(20), 11-diene(1), 1β,13α-dihydroxy-9α,10β-diacetate-2α-benzoate-5α-cinnamatetaxa-4(20), 11-diene(2), 1β,5α-dihydroxy-9α,10β,13α-triacetate-2α-benzoatetaxa-4(20), 11-diene(3)和1β,2α,5α,9α,10β,13α-hexahydroxytaxa-4(20), 11-diene(4), 另外一个为已知二萜19-hydroxybaccatin III(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