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翰青 《化学教育》1981,2(2):46-46
学化学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梨子形的长颈烧瓶,化学书上叫它Kjeldahl烧瓶;普通用的大约是300毫升,微量分析用的可以小到10毫升。这是用于放进硫酸,蒸煮含氮有机化合物,从而测定其中含氮量的一种烧瓶。为什么这种烧瓶叫Kjeldahl烧瓶,这种方法称为KjeIdahl法呢?  相似文献   

2.
一种合金或金属中微量氮的精确测定装置,由蒸发烧瓶、吸收瓶、反应烧瓶、冷凝管和连续吸收杯组成。蒸发烧瓶、吸收瓶、反应烧瓶和冷凝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冷凝管下端装在连续吸收杯内;蒸发烧瓶内安装有进气阀和加热用电阻丝;吸收瓶的底部有2个进气管。微量氮的具体方法为:将试样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40%硫酸使试样溶解;将试样溶解液加入反应烧瓶中,  相似文献   

3.
在(CH_3)_3NO存在下,PPh_3取代M(CO)_5(M=Fe,Ru,Os)中CO的反应速度遵循二级速度定律,分别与[M(CO)_5]和[(CH_3)_3NO]的一次方成正比,与[PPh_3]无关。反应速度按FeRu>Os的次序约减小4倍。 1 实验方法 典型的动力学实验中,将(CH_3)_3NO的C_2H_5OH溶液和PPh_3的己烷溶液分别用注射器加到体积合适的烧瓶中,再注入Fe(CO)_5并迅速震荡烧瓶,再取出一部分反应液立即注入充N_2  相似文献   

4.
(1)将40-50毫升水中溶有7-8克苛性钠的碱溶液倒入容积下大的烧瓶内。将与启普发生器连接的导气管通入烧瓶,并通进猛烈的碳酸气以将空气排出。其后用带有橡皮管的木塞将烧瓶塞好,橡皮管和充满碳酸气的排球胆连接(图1)。频频以手用力摇动烧瓶,碳酸气即与  相似文献   

5.
合成醋酸的演示实验不但可以系统的巩固学生过去已有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有机化学和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笔者经过几次试验效果还比较良好,特将采用的方法提出来供同志们研究改进(见图)。小烧瓶2是乙炔发生器,当水从分液漏斗中慢慢滴入时和烧瓶中的电石发生反应生成乙炔。乙炔和由T形管支管通入的蒸气混和进入小烧瓶4。小  相似文献   

6.
胥光勇 《化学教育》1994,15(12):26-27
现行的中学和中师教科书里,用酒精灯加热口缘上放置了烧瓶的烧杯,作为实验装置;以观察碘变成紫色蒸气及其在烧瓶底上凝华成碘须,来阐明碘的升华性质及升华概念。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中製備氯氣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製備氯氣的方法,是在烧瓶中以二氧化錳氧化鹽酸(若用氯化钠和硫酸也是同样),这方法雖习用已久,但操作上的確仍然存着好些具體困难。例如这种氧化氯化氢的作用只有加热时才能引起,开始时自烧瓶中释出的氯氣老是跟空氣混雜在一塊兒,不容易估计已产生了多少氯氣等等。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 ,没有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实验进行演示 ,为了用事实说明 CO2 溶于水 ,有助于学生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性质的理解 ,本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 实验步骤(1 )按装置图所示 ,连接好装置 ,检验其气密性。(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烧瓶 CO2 气体。 (3)塞紧烧瓶塞 (注意 :小气球囊内不留空气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冷水 ,然后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 ,向烧瓶内注入一定量的冷水 ,待小气球刚鼓起时 ,关闭活塞 ,振荡烧瓶。    平底烧瓶 (5 0 0 m L)分液漏斗玻璃导管    乳胶薄壁小气球囊双孔橡皮塞2 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9.
将玉米芯用10%的硫酸均匀喷洒后放入烧瓶中。在烧瓶外罩一个用石棉绳缠着的破喷壶,并在瓶底放二个石棉垫,然后加热,以避免因过热而炭化,温度要保持140°—160℃。加热到80℃时,开始通入250℃以上的水蒸汽,然后将烧瓶内的气体导出冷凝,得到淡醛液。再进行蒸馏(99℃以下)使淡醛液变浓。连续蒸馏二次,即得到98%的糠醛。  相似文献   

10.
快速制氯水     
刘培栋 《化学教育》1994,15(6):34-35
氯水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常用试剂。但是抓水的实验室制法,多少年来,却一直沿用把抓气通人盛有燕馏水的敞口烧瓶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亚策 《化学教育》1985,6(1):35-35
取一园底烧瓶配以双孔胶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烧瓶里放入5克二氧化锰,并加入10毫升硫酸(1:1);向分液漏斗里注入12毫升无水乙醇(或13-14毫升95%乙醇)。  相似文献   

12.
陶为华 《化学教育》1994,15(7):33-33
现行高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滴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3.
吴健强 《化学教育》1988,9(4):36-37
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参考书介绍,制一氧化碳要取250ml烧瓶一个配双孔塞,附分液漏斗和短弯导管各一。然后用浓硫酸与甲酸加热80℃至90℃制一氧化碳。此实验规定浓硫酸用40至50ml,甲酸5至10ml。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认为:1.分液漏斗、烧瓶容器过大,盛装浓硫酸和甲酸的量过多,浪费药品较严重。2.因为烧瓶容器较大,加热反应排空气的时间不易掌握。若空气未排完收集的一氧化碳点燃易发生爆炸,若排空气的时间过长,又怕大量的一氧化碳逸出,污染空气,影响教师的身体键康。3.一般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分液漏斗没有,一氧化碳制取就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14.
硝基喹啉-N-氧化物,通常采用几步反应合成,作者在研究2,4,6-三硝基甲苯(TNT)形成的硝基苄阴离子的反应活性过程中,发现一种由TNT和α,β-不饱和醛制备硝基喹啉-N-氧化物的简便方法。下面报道3-苯基-5,7-二硝基喹啉-N-氧化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1 实验部分 1.1 合成 在25 mL平底烧瓶中,加入2.5 g TNT、1.5 g 3-苯基丙烯醛、20 mL无水甲醇。在水浴上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后,滴加0.65 g哌啶。然后继续加热至出现回流。约6 min  相似文献   

15.
在向七年级的学生介绍扩散作用时,可以用碘来代替溴。试验1:将碘晶粒置于盛有水的烧瓶中。过一些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在整个烧瓶中逐渐散开的淡黄色。此试验的缺点是:在一堂课的时间中它不能产生所需要的效果。试验2:学生从植物学这门课中知道;淀粉和碘起作用显蓝色。  相似文献   

16.
我于195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以来,已受到近二年的高等教育,学习上出现的一些困难,自然原因很多,但有些困难也是与中学学习中的缺点分不开的,下面简单谈一下化学实验方面的问题。大学化学实验第一次是领取仪器,仪器单上印着各种仪器名称,很多同学都认不得。如看见了分液漏斗和乳钵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分不清烧瓶,圆底烧瓶,蒸馏烧瓶。至于各种仪器的规格就更不知道了。第二次实验为基本操作,很少有人作出合乎要求的滴管,弯的玻璃管也粗细不均。试管拿法,加热,移液方法以及实验姿式都各式各样,还得由教师一个个地纠正。装置较复杂的实验,所用时间比实际操作的时间还长,往往由于装置技术不佳而发生漏气等现象,得不出很好的实验结果。上述的情况不只是两三个人,而是大多数同学存  相似文献   

17.
李挺和 《化学教育》1984,5(4):36-36
在化学实验中常用试管、烧瓶、蒸发皿等加热硫黄。实验后硫黄附着仪器上很难洗去。  相似文献   

18.
本报1956年1月号登载了: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所写“将氨、二氧化碳通入饱和食盐溶液以制取碳酸氢钠”的演示实验一文。文中这样写道:“……从开始加热盛浓氨水的烧瓶,到生成细粒状的碳酸氢钠沉淀全部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大约8—15分钟”而加热盛浓氨水的烧瓶,即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溶液中“大约经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育》1997,18(Z1):51-57
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下图装置中,烧瓶是干燥的,烧瓶的位置不得移动,则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A.NOB.SO2C.CH4D.NH32.实验室中保存下列化学药品的方法不妥当的是()A.将硝酸银晶体存放在无色试剂瓶中B.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带胶塞的无色细口试剂瓶中C.少量白磷保存在盛有水的广口瓶中D.甲苯保存在玻璃塞的细口试剂瓶中密闭保存3.下列仪器:①烧杯②蒸发皿③平底烧瓶④试管⑤坩埚⑥锥形瓶。其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为()…  相似文献   

20.
王涛 《化学教育》2013,34(8):67-67
1实验原理 在氨气喷泉实验[1~5]中采用紫甘蓝指示剂,随酸碱中和pH连续变化,烧瓶内溶液也依次呈现彩色变化. CH3COOH+NaOH =CH3COONa+H2O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2 实验用品 0.10 mol/L CH3COOH溶液、紫甘蓝指示剂、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1000 mL烧杯、500mL烧杯、500mL圆底烧瓶、双孔塞、10 mL注射器. 3 实验步骤及现象 (1)配制上喷溶液 热水浸泡紫甘蓝几分钟,即可得到紫甘蓝指示剂;向600mL浓度约为0.10 mol/L CH3COOH溶液中逐滴滴加紫甘蓝指示剂至溶液呈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