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复配表面活性剂,用水代替柴油作为携带介质,将超疏水的纳米聚硅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制备成水基纳米聚硅乳液.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基纳米聚硅乳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制备过程简单易行,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粒径为10 nm左右的SiO2微粒在水中分散良好,该乳液遇盐发生破乳,释放出来的纳米聚硅微粒粒径在5~10 ...  相似文献   

2.
纳米聚硅材料在油藏注水井中降压增注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硅纳米材料在油田注水井中降压增注的室内实验表明,纳米聚硅材料能够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一同时说明聚硅材料易吸附于岩石表面能改变界面性质,其强憎水特性能够驱替吸附在孔隙内表面的水膜,扩大孔径.所以纳米聚硅材料能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田增注用SiO_2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原位表面修饰法制备了低渗透油田增注用SiO2纳米微粒,用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手段对其形貌、化学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的SiO2纳米微粒在柴油、液体石蜡中有很好的亲油性,岩心驱替试验表明该材料能有效提高水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中以表面活性剂F127形成的胶束为模板制备聚吡咯纳米球,考察了温度、吡咯浓度、pH等因素对聚吡咯纳米球形貌的影响,提出F127体系中聚吡咯纳米球的形成机理。利用聚吡咯与氯金酸之间的氧化还原活性,在聚吡咯纳米球表面成功负载金纳米粒子,研究温度和吡咯浓度对聚吡咯/金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循环伏安等对其形貌、结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负载金纳米粒子的聚吡咯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拉曼增强效应,可用于分析复合材料中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此外该复合材料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可应用于修饰电极。  相似文献   

5.
金属磁性材料是一类很重要的雷达波吸收材料 ,而纳米铁磁粉是其中的姣姣者 ,具有质量轻、居里温度高、磁化强度高 (可以是铁氧体磁性材料的 2~ 3倍 ) [1,2 ] 、矫顽力大、雷达波吸收性能好和频带宽等优点[3 ] ;但由于其颗粒太细 ,暴露在空气中即被强烈氧化 ,实际应用很困难 ,对其进行包敷处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抗氧化腐蚀方法 .聚硅氮烷(PSZ)做为纳米铁磁粉包敷层有很多优点 :包敷层所要求的化学和力学性能可以通过调整氯硅烷单体的比例以及反应条件而实现[4] ;包敷层具有高致密性、高疏水性 ,从而使潮气、水和氧气很难侵入 ;包敷层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6.
硅纳米晶由于量子限域效应的作用而产生了多种不同于体硅材料的新特性,如荧光效应显著、光学带隙可调等,因而在微电子、光伏、生物医学等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分立的硅纳米晶颗粒和硅纳米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并对比了不同方法制备硅纳米晶体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硅纳米晶体在太阳电池中应用的几种方式,包括利用纯硅纳米晶薄膜制备太阳电池、硅纳米晶体与有机薄膜基质结合形成复合结构太阳电池、含有硅纳米晶颗粒的硅墨水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张晓丹  田华  贺军辉  曹阳 《化学学报》2013,71(3):433-438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保护剂, 利用贵金属阳离子(Mn+)与HF处理后的硅纳米线(SiNWs)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SiNWs表面负载了贵金属纳米粒子. 通过调控SDS/Mn+物质的量比、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等实验参数, 制备出了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均一且负载密集的AuNPs/SiNWs, PtNPs/SiNWs复合材料. 将AuNPs/SiNWs复合材料应用在亚甲基蓝的还原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 60 min内AuNPs/SiNWs可以将55%的亚甲基蓝还原, 表明AuNPs/SiNWs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这种复合材料易于从反应溶液中分离出来, 可以实现纳米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8.
周小会  颜红  肖守军 《无机化学学报》2011,27(11):2291-2297
通过简便的化学沉积法在多孔硅上制备银纳米粒薄膜用于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检测。通过Ag+与多孔硅表面的SiH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银纳米粒子沉积在多孔硅表面。红外探针分子溶解于无水乙醇中进而被均匀分散在多孔硅表面,实验结果显示:对氨基苯硫酚、对氨基苯甲酸和对氟苯硫酚3个探针分子的红外峰分别最大增强了10、85和21倍。银纳米粒的大小和形状等物理特性、探针分子是否有与银表面进行强结合的基团和芳烃结构、以及表面选律等因素影响表面增强红外的吸收效应。  相似文献   

9.
纳米聚吡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的有序聚集体为模板,在0℃-5℃引发吡咯氧化聚合(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了纳米聚吡咯(PPy).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对PPy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纳米石墨薄片/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膨胀石墨经过超声处理制备了纳米石墨薄片。以其为导电填料,对甲苯磺酸为掺杂剂,FeCl3·6H2O为氧化剂,引发吡咯单体发生原位聚合,制备出纳米石墨薄片/聚吡咯(NanoGs/PPy)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石墨薄片被聚吡咯完全包覆;并且以纳米级尺寸分散在聚吡咯基体中。热失重(TG)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导电性能较纯聚吡咯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柳常青  马亭  方孝林  梅博文 《色谱》1997,15(2):173-175
采用二硝基本甲酸一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脓缓冲体系对油田水中短链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应用间接紫外法,使脂肪酸在数分钟之内得以分离检测。研究表明,当缓冲溶液pH值为9.0、电解质浓度为5.0mmol/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5mmol/L和甲醇含量为5%时可达到最佳的分高效果。  相似文献   

12.
超亲水-超疏油油水分离膜是一种过水隔油的特殊分离膜,在处理海洋溢油污染、环境含油废水时具有保持分离膜不被油污染的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掌握近年来超亲水超疏油分离膜的发展动态,本文首先以液体静压力与毛细作用力为基础阐述亲水疏油膜的油水分离机理;然后分类概括超亲水-超疏油金属基底网膜、刺激响应油水分离膜、无基底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及各项性能的研究新进展;最后总结目前在该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赵卫民  于道永 《应用化学》2009,26(9):1050-1053
本文利用失重法研究了大蒜汁在“碳钢-盐酸”、“碳钢-油田注水”以及分别进行充CO2或H2S“碳钢-油田注水”体系中的缓蚀效果,通过扫描电镜形貌观察和电化学测试初步探讨了缓蚀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大蒜汁在酸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在80℃下的15%盐酸溶液中缓蚀效率最高可达95.4%,缓蚀率随着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大蒜汁在三种油田注水中也有一定的缓蚀作用,缓蚀效率在42%到64%之间。采用大蒜缓蚀的金属表面覆盖有一层致密的薄膜,动电位极化测试显示为吸附成膜。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共沉淀法和金属有机配合物固载法,分别制备了钴氧化物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对CO低温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如焙烧温度和时间、金的负载量、活性组分前体、沉淀剂的滴加顺序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严格控制制备条件.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3%Au/Co3O4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都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可分别于-22℃和-5℃将空气中1%的CO完全转化为CO2.:XRD和TEM测试结果显示.催化剂上的金颗粒大小在10nm范围内,载体为适度结晶的四氧化三钴.  相似文献   

15.
油田水中烷基酚的胶束电动色谱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常青  张斌  王培荣  方孝林  李红  马亭 《色谱》1999,17(3):236-239
采用硼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电动色谱对油田水中存在的烷基酚进行了分离分析。考察了影响分离的各种不同因素:缓冲液浓度、体系的pH值、胶束溶液浓度、分离电流、管住温度及有机添加剂β-环糊精等。在恒流100μA下,38min内可分离20种烷基酚。采用Cl-TBP萃淋树脂对油田水样进行了浓缩富集预处理。  相似文献   

16.
Dynamic and equilibrium interfacial tensions between crude oil fractions and aqueous solutions of various compositions and pH were measured. The basic oil components seem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s at pH 2, while the non-dissociated and dissociated acidic components governed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at the natural pH and pH 9, respectively. The ionic composition of the aqueous phase influenced the degree of dissociation of the acidic components at pH 9: Na+ ions in the aqueous phase promoted dissociation of the interfacial acidic components (compared to pure water), while Ca2+ ions resulted in complexation with the dissociated acids and most likely formation of stable interfacial films. The amount of Ca2+ determined which of these phenomena that dominated when both ions were present in sea water solutions. Generally, the interfacial tensions of the oil fractions were lower when measured against the high salinity aqueous solutions than against the corresponding low salinity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7.
柴油乳状液与微乳液的制备及节能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戴乐蓉  龙飞 《应用化学》1997,14(2):8-12
研究了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含水柴油乳状液和微乳液伯条件,测定了掺水柴油在不同燃料条件下的放热量,结果表明,在供氧充分的条件下,水的掺入对燃烧热无贡献,若在大气中燃烧,掺水柴油以喷燃方式进料,一般掺水量以10-20%(W/W)时燃烧效率较高,若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掺水量达30%,仍有较高的热效率,柴油微乳液的稳定性虽比柴油乳状液好,但只要两者的水量相同,燃烧时的放热是相同。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高氯、高钠油田回注水中痕量无机阴、阳离子和有机酸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对高钠基质中痕量阳离子的测定,选用IonPac CS12A分析柱、H2SO4溶液梯度淋洗、电导检测器检测;对高氯基质中阴离子及有机酸的测定,选用对OH-具有高选择性的高容量的IonPac AS11-HC柱、KOH梯度淋洗、电导检测器检测。在优化的梯度淋洗条件下,高氯或高钠的存在不影响痕量阴离子或阳离子的测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26~0.9990)和精密度(测定组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8.0%以下),回收率  相似文献   

19.
The critical electrical field has been used as a tool to probe water in crude emulsion stability to electrical fields in many previous studies. Give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is metric,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actor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effect of emulsion preparation variables on the critical electric fiel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emulsion preparation procedure has a strong effect on the measured critical electric field due to droplet size effect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crude oil properties on the critical electric fiel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emulsions from different oils but with the same average droplet diameter, whe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surement was dominated by crude oil visco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