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建彬 《科技潮》2005,(8):51-51
花卉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花卉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花卉能够激发人类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次的心理变化。更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同时,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不断实现自身进化。  相似文献   

2.
你相信水能知道你的感情吗?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日本人江本胜。这个人并不是科学家,甚至也没有受过多少科学教育。他大学本科在横滨市立大学学国际关系专业学习,1992年花350美元从印度一所野鸡大学"印度另类医学开放大学"买了一张另类医学博士文凭。他认为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很喜欢做水结晶的"科学实验"。起初,他只是声称好水结晶时会形成美丽的晶体,而坏水会形成丑陋的晶体。后来,他的"声称"  相似文献   

3.
4.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下,人们强调的是不同种族,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将这些差异性作为人生活的知识基础。而卡曾斯则颠覆传统教育理念,重点说明了这些差异性下掩藏的人类共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本文旨在分析卡曾斯在人类社会及人类社会公民概念基础上所倡导的的世界联邦主义思想及新的归属感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发明是为满足人类需求而使物质世界发生改变的创造性活动。古往今来,无数发明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众多发明家被遗忘,然而那些为数不多的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发明,则通过不断完善和传播,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缔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6.
企业原本需要花钱雇人去做的事,但对大众来说,即使不给钱,他们也很高兴去做,这就叫“众包”!金钱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某件事能满足人们一些心理、社会或者情感上的需求,他们也获得极大乐趣(先别和我提钱)。  相似文献   

7.
尹传红 《科技潮》2009,(11):47-47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共同体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在长期的思想探索中,人类并没有获得一种关于正义的普适定义,也许正义本身根本就不需要定义,并且在根本上任何企图用定义的形式来终结知识发展的思路都是对人类思想的损害。这里是关于正义的一组笔谈,笔谈的作者并不当然地认为自己所思考的正义是正义的惟一话语方式,而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正义的多维思考,或许这种多维化的探索方式恰恰反映了正义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内涵,但这并不是说正义就完全缺乏共通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正义依然会有一个大致相通的期待。这组笔谈是由河北经贸大学"法哲学小组"的成员完成的,他们对于学术的热爱与执著,将他们组合到了一起,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希望他们能够在法哲学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笔谈属学术探讨性质,作者所持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08,(6):86-89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科学因何有别于宗教、迷信,宗教与迷信又是如何区别?人类是否离不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吗?为什么学科学的人居然会追随邪教?所有这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不已。本刊对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了大半辈子科学史研究的王渝生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栏目主持人王渝生,科学史家,科普专家,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20世纪科普佳作奖等。  相似文献   

11.
我最喜欢的是《增强软实力,挺起硬腰杆》这篇文章。“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首先给了人类一个有思维、能思考的大脑和一个血肉之躯。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还得有一个有一定硬度起支撑作用的骨骼。只有前者,没有后者:那只是一堆无用的血肉,没有前者,只有后者:那只是一付硬梆梆的骨头架子。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服饰流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社会心理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来理解,来认识服饰流行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答案不在别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新一轮更高起点的希望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很可能会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新中国迎来60周年庆典的历史节点之际,9月8日.  相似文献   

14.
誉嘉挥 《广东科技》2011,20(19):21-25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开始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张媛辉  张勃 《科技资讯》2006,(2):110-110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各种新技术、新思维层出不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意外发现 古今中外,总是有人在说,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这种说法,大多出自某些濒临死亡的人,或脑部神经受损的人,如癫痫患者、中风者和吸毒者。对此,过去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一种幻觉,一种无稽之谈,不愿相信;或者认为是在宣扬迷信;更有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其贬斥为“主观唯心主义”或“伪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意识和本体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然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人们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和语词的意义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从语言与自然世界、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人类的情感世界3个方面讨论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语言理念主义的合理性。作为系统化的符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人类沟通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外部世界的桥梁,是联系人类符号化的思维与存在的纽带。近代西方哲学研究转向语言分析,此语言学转向仍是为了研究存在,旨在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实践创造了某些真理或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31周年和我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3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第31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今年世界环境日确定这一主题意义重大,旨在号召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污染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保护水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何秋华 《广东科技》2008,(11):47-50
前言在最近3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中,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8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三次科技革命,它们对于整个人类的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变化都无法比拟的。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竞技运动与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革命使得现代各项竞技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来进行重新诠释汽车小作业空间的安全性,从汽车小空间的心理需求及心理感受研究驾驶者的心理感受与安全。最后,提出了汽车小空间再设计的构想与安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