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五六 《经济数学》2012,29(2):87-91
建立了城镇居民非参数消费敏感度模型,该模型不需做任何形式假设,避免了线性及非线性模型的误设.采用局部线性工具变量方法对其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敏感度是时变的,和居民收入变动保持同步,支持流动性约束假说.另外高通货膨胀时的负实际利率变动比低利率、温和通胀时造成的负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冲击要大得多.因此在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突破流动性约束瓶颈的同时,高度关注通货膨胀,使得其消费水平得到真实提高.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时变参数消费敏感度模型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时变参数形式设置过于随意,内生性结构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一般性的内生性时变参数消费敏感度模型,并构建了一个对两步卡尔曼滤波过程都适用的滤波理论方法,以处理模型的内生性结构。实证分析了天津市城镇居民的长期消费,该模型有效的处理了其内生性问题,且拟合效果很好,发现其消费敏感度是时变的,且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成机理的规律性阶段.现阶段只有提高天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才能突破流动性约束的瓶颈,提高其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5年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三大因素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收入、前期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城镇居民的本期消费有着正面影响;城镇居民的前期消费影响着消费者的本期消费,城镇居民本期消费存在很强的"棘轮效应";消费对前期消费的弹性系数与消费对收入的弹性系数大小相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存在乏力的可能;利率对本期消费虽然存在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12年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G(1,1)预测模型,对其未来几年的人均生活消费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未来五年中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呈现攀升的态势,平均年增长率预计达到7.93%.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相对于消费支出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物价、利率与收入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物价、收入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弹性不同,农村消费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大,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受物价影响较大;利率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不显著,利率机制目前还不是调解中国消费需求的理想工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最大,人口对城镇居民用能具有广义的规模效应,居民用能对能源价格很敏感.此外,夏季与冬季的温差每上升一摄氏度,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会上升3%.如果一个地区有集体供暖,其城镇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会比没有集体供暖时减少19%.  相似文献   

8.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4):688-703
农村金融发展对于降低农民流动性约束,促进农村消费至关重要,而农村金融聚集又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跨期消费选择理论,在对农村金融聚集对农民消费影响机制的梳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门槛面板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基于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聚集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群体差异性。面板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且存在非对称的"门槛效应",当收入水平超过门槛值后,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民消费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分区域研究则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东部和东北地区门槛特征不显著;分位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的分位数,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村居民消费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非对称的,农村金融集聚对低消费群体和高消费群体影响更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何提高农村金融对低收入者的普惠性和对相对高收入者的易得性仍是解决农村消费乏力、缓解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莫衷一是.研究从消费品市场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将我国消费市场分别与国民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深入分析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消费品市场如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探寻可能措施.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消费总体而言排在第一位,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政府消费始终排在第二位,居次要地位;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5):799-808
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地区2000-2012年的城镇居民在外饮食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数据,在剔除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对居民在外饮食消费的差异性问题,通过模型的检验和估计确定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可支配收入及前期消费对在外饮食消费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同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针对消费习惯连续特点引导居民再次消费及适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深度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消费不足,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政府支出结构合理化,也对增大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推动经济合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分析表明,财政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民生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挤入效应;行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对城镇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平行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持久收入假设消费函数理论,运用平行数据模型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计量形式,运用平行数据的基本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动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遴选1996-2012年我国(除重庆、港、澳、台外)30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显示,运用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显著提高了估计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且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大于城镇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的其他原因,以及这些因素与消费的相关程度,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采用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等统计资料,对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文中提出用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法估算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并指出不应将居民储蓄视为消费的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调节总需求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households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Risks such as the illiquidity of assets, abrupt changes of market states, and lifetime uncertainty are considered. Taking the effects of heritage into account, investors are willing to limit their current consumption in exchange for greater wealth at their death, because they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higher expected returns of illiquid assets. Further, we model the liquidity risks in an illiquid market state by introducing frozen periods with uncertain lengths, during which investors cannot continuously rebalance their portfolio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assets. In liquid market, investors can continuously remix their investment portfolios. In addition, a Markov regime-switch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the market’s states. Jumps, classified as either moderate or severe, are jointly investigated with liquidity risks. Explicit forms of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are developed using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principle. Markov chain approximation methods are adopted to obtain the value function. Numerical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the liquidity of assets and market stat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various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平行数据模型的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居民内部因收入差距而产生的消费行为的不同,将能更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真实情况,以期能为有关部门制定符合现阶段情况的居民消费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对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估计了基于收入差距的各项消费支出的消费函数,并就估计结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编制了中国1997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投入产出表.根据该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1997-2007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最终需求结构、GDP等因素的变动,通过对比两个年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找出促进和削弱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selection problem of an agent who is liquidity constrained and has uninsurable income risk in a discrete time setting. It gives properties of optimal policies and presents numerical solutions. The paper, in particular, shows that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uninsurable income risk reduc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the risky asset substantially from the levels for the case where no market imperfections exist. This paper also shows how the agent evaluates his or her human capital and relates the evaluation to optimal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