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为多期成藏,前期成藏的原油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成藏的原油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特征的叠合,导致该区油气运移研究比较困难。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在对原油成熟度与运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莫索湾地区特点的运聚模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大量运移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严重影响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因此地层色层效应在原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较差。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和CPI两个成熟度参数明显表现出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原油运移的方向,但其原理截然不同:CPI值反映的是原油成熟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运聚原理,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值反映的是"溶解"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规律。结合油-油对比的研究,确定出该区原油混源区分布在莫5井和盆4井一带。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为多期成藏,前期成藏的原油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成藏的原油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特征的叠合,导致该区油气运移研究比较困难.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在对原油成熟度与运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莫索湾地区特点的运聚模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大量运移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严重影响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因此地层色层效应在原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较差.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和CPI两个成熟度参数明显表现出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原油运移的方向,但其原理截然不同CPI值反映的是原油成熟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运聚原理,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值反映的是"溶解"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规律.结合油-油对比的研究,确定出该区原油混源区分布在莫5井和盆4井一带.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西部地区各钻井的原油、地面油气苗、以及油砂样品进行分析化验,从其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通过原油及油砂、烃源岩在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第三系—白垩系原油更可能是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或各种裂隙向上运移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原油三环二萜烷C20、C21和C23的分布型式(上升型、山峰型、下降型和山谷型)与Pr/Ph、碳同位素、Ts/Tm、成熟度等存在良好关系。不同分布型式的原油在空间上具有上升型分布于油藏高部位,下降型分布于低部位的特点。表征三环二萜烷分布型式的C20/C23与试油获得的原油产量存在正相关,与原油密度存在负相关。综合分析得出,油气成藏顺序是上升型原油在先,下降型原油在后,山谷型原油是上升型和下降型原油混合的结果,上升型分布原油主要是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的贡献、下降型分布原油主要是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滴南地区的滴南1、滴南7、滴南8等井原油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论该区油源关系。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甾萜烷化合物及轻烃参数、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三环萜烷含量高,Ts<Tm,γ蜡烷含量低,甾烷中 C27、C28、C29呈反“L”形分布。滴南地区二叠系原油和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参数及甾萜烷特征与平地泉组烃源岩相似,具有亲缘关系。侏罗系原油具有侏罗系烃源岩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沙四型”原油;小营,乔庄,梁家楼,大芦湖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源自沙三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金家,正家庄,纯化油田的原油混源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沙三,沙四段中的油气主要来自本层系,其他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混源型原油。  相似文献   

7.
聚类分析在油源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烃源岩、原油(包括油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研究原油(包括油砂)碳同位素,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原油包括马朗凹陷的绝大部分和侏罗系的一部分,与中二叠统烃源岩有关;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部分位于马朗凹陷,与下二叠统和石炭系烃源岩有关;第三类原油主要为油砂,相关性较差,可能受到了较强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塘参1井侏罗系原油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或石炭系.  相似文献   

8.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源对比时最常用的方法,其在不同成熟阶段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多源或多期混合形成的油藏,单纯依靠其进行油源对比易造成油源误判。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地区油藏,为多期多源油气充填形成,由于过分依靠生物标志化合物,而且没有注意到不同演化阶段其含量的变化,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结果。将原油轻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联用,有效地解决了该区的油源问题,并指出该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来源的油的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即红车断阶带中北段的二叠系和石炭系储层的油属于高成熟腐泥型油,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中南段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油属于偏腐殖型成熟原油,来自乌尔禾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春光探区原油特征,首先开展了周缘凹陷烃源岩评价,确定了各层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的基础上,将春光探区原油划分为3类,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和成藏期次研究结果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Ⅰ类原油(轻质油)分布于新近系沙湾组和西部侏罗系,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烃源岩;第Ⅱ类原油(中质油)分布于古近系和沙湾组,来自于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第Ⅲ类原油(稠油)分布于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和沙湾组,侏罗系、白垩系稠油是次生油藏,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成藏,后遭受水洗破坏,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又在新近纪充注成藏。沙湾组稠油是原生油藏,其中降解部分是白垩系稠油通过断层向上运移的,未降解部分是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准噶尔盆地腹部3个凹陷和隆起区不同储层中13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应用GC-MS,GC-IRMS和GC-TC-IRMS技术先后开展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首先通过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将侏罗系原油和二叠系原油明显区分开,进一步通过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将准噶尔盆地不同储层原油划分为两种类型及它们的过渡型:以侏罗系与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代表的陆相淡水型和以石炭系与二叠系风城组为代表的咸水湖相型及两者的混合型,并对油藏在破坏和后期充注再成藏的过程中混合原油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做了讨论.原油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对不同水环境和古纬度反应敏感,其明显的分馏效应在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原油中有很好的表现,据此可以对不同时期古环境进行很好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D3)扇形断块为研究对象,以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从精细油藏描述的角度,对沉积微相砂体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得到了不同沉积期各相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并建立了本区的沉积模式,定量讨论了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为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分为4种亚相,9种微相.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心滩、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呈扇形展布,且各时期形态具一定的继承性.纵向上正韵律层序剩余油富集于中、上部,反韵律层序剩余油分布差异小;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条大断层附近以及大型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白于山地区长4+5储集岩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和胶结物溶蚀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物性具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度在0.35%~16.22%之间,平均为11.40%,渗透率在(0.004~182.000)×10-3μm2之间,平均为1.260×10-3μm2.长4+5储集岩分为4类,大部分属于Ⅱ,Ⅲ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