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NSYS在管道漏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介绍,得到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在管道漏磁检测中应用的具体事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一系列管道缺陷的漏磁信号曲线,为实现管道缺陷的智能诊断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钢板局部磁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大面积钢板漏磁检测的局部磁化,分析了钢板宽度变化对磁化效果的影响,论证了局部磁化的可行性.研究了励磁装置中永磁体磁厚度、磁极面积以及磁化间隙等变化对局部磁化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永磁体极面积是影响磁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当钢板内局部被磁化饱和时,永磁体厚度和磁化间隙的影响不显著.根据有限元优化结果设计的大面积钢板漏磁检测的励磁装置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铸铁件的漏磁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检测轿车变速箱端盖的表面裂纹缺陷 ,提高轿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讨论了采用漏磁检测方法检测轿车变速箱端盖表面缺陷的基本原则 ,采用有限元计算和磁路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解决了铸铁件检测中较难解决的磁化问题。针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噪声和检测信号的处理问题 ,提出了针对轿车变速箱端盖漏磁检测信号特征的程序滤波方法 ,实验证明所采用的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变速箱端盖表面缺陷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4.
漏磁检测的交直流磁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漏磁检测交流磁化的磁化电流频率选择问题 ,采用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了影响漏磁检测信号大小的因素 ,并从漏磁场的检测理论上分析了磁化频率的选取原则 ,即 :载波频率应远大于调制波频率。对宽 0 .2 mm、深0 .2 m m的人工矩形槽缺陷的检测结果验证了对缺陷漏磁场所作的理论分析 ,得出了在常规的漏磁检测条件下磁化频率应大于 1k Hz,并指出漏磁检测不能采用频率为 5 0 Hz交流电磁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速漏磁检测中速度效应的基本原理,研究了高速下漏磁信号的变化规律及对不同缺陷长度与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计算船用起重机吊臂的刚度和强度,在分析其结构原理与典型工况的基础上,采用ANSYS软件在典型工况下对较危险的二节臂进行应力与应变分析。仿真表明:危险截面发生在基本臂与二节臂的连接处,在工况一下的应力、应变最大,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最大应变也在许可范围内。该方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为优化吊臂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朝华  邓瑞 《甘肃科技》2007,23(2):109-110
在磁性无损检测中,磁化是实现检测的先决条件,它决定着被测对象能否产生出可被测量和可被分辨的磁场信号,同时也影响着检测信号的性能特性和检测装置的结构特性。因此,针对被测构件结构特点和测量目的,选择磁化方式和磁化强度是磁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主缆作为桥梁的重要承力构件,长期服役后会出现内部钢丝断裂等问题,需要进行定期检测。为了解决桥梁主缆直径大、主缆钢丝与缠丝正交布置引起的漏磁检测难题,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主缆漏磁检测的可行性,并基于仿真结果,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研制出桥梁主缆断丝漏磁检测系统,包括驱动、传感、信号处理、WIFI通信等模块。最后开展主缆检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检测出主缆试件表层钢丝中的3根与5根断丝缺陷,与仿真结果相符;爬行稳定且信号平稳。本研究工作将为桥梁缆索检测提供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利用漏磁原理对管道进行无损检测.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通常使用漏磁检测器采集的管道漏磁数据,绘制出漏磁信号曲线,然后根据曲线的变化特性对管道上的缺陷和组件进行人工判别,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基于人工智能的漏磁检测方法被提出,可实现更加高效和更加准确的智能检测.本文对管道漏磁检测的智能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了漏磁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漏磁检测器的组成结构,随后重点阐述了管道漏磁检测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含基于分类的方法、基于目标检测的方法和多分量方法)、基于知识的智能专家系统和多传感器融合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当前智能方法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利用经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内填板高厚比对滞回耗能、单位体积墙板耗能、能量耗散系数和墙板中心点平面外最大位移的影响,并给出了板平面外的位移滞回曲线.通过骨架曲线进一步分析了高厚比对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和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薄墙板的耗能效率越来越高于厚墙板;薄墙板的抗侧刚度和水平极限承载力小于厚墙板,但延性高于厚墙板.建议剪力墙板的高厚比取为300.  相似文献   

12.
以三维连续体介质力学和虚位移原理为基础,推导了增量更新拉格朗日(UL)列式,此列式中保留了大位移增量刚度矩阵项,并对此刚度矩阵进行修正使其成为对称矩阵.根据增量UL列式,推导出小应变、大位移、大转动三维纤维梁刚度矩阵.该梁单元的刚度矩阵考虑了复合材料非线性、大位移、大转动高度几何非线性.该单元采用平截面假定,忽略剪切变形的影响,以轴线节点的位移表示截面上任意一点位移.根据以上理论编制了分析程序,通过对几个算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的精确性、通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预制组合板和钢梁连接节点的承载和变形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和钢梁整体预制的法兰板-螺栓连接节点.使用ABAQUS分别建立了现浇、预制节点模型,对比了两者在同等条件下的受力性能,并分析了栓钉数、组合板的厚度和长度、螺栓数和法兰板厚度对预制节点模型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制节点的受力性能与现浇节点相似,设计预制节点时应采用96个栓钉、8个螺栓,以及200mm厚、5.1~6.6m长的组合板及10mm厚的法兰板.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FORM三维多晶体材料微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软件AutoRVE,实现三维多晶体材料微结构的几何建模,网格划分,并将生成的Input的文件通过脚本语言Python的编译,实现在DEFORM中建立三维多晶体微结构的具体材料模型,并进行挤压过程热力耦合仿真分析,演示出了三维多晶体材料微结构的温度场及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手臂三维热传递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Pennes方程和W-J方程,建立了基于解剖学的人体手臂三维热传递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三维稳态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组织的血液灌注率、代谢产热、环境温度和空气对流换热系数等因素对生物组织热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液灌注率对保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分析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征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 ,对软弱地基上路堤加筋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 .计算中采用DP模型模拟土体的材料非线性 ,采用面—面接触单元考虑筋土界面的状态非线性 ,并采用薄膜单元来模拟土工格栅 .通过对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证明了土工格栅模量对加筋效果有显著影响 ,并且加筋位置靠近路堤底部时更能发挥加筋性能 ;证明了在土体发生显著侧向变形时土工格栅能够发挥抗拉效果 ,从而限制土体侧向变形和路堤外侧土体的隆起 ,达到减小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效果 .研究成果对软弱地基路堤加筋处理和新老路基结合部处理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粘钢实现一典型汽车库人防口部封堵的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采用八节点六面体单元离散顶板、底板、封堵板、粘接钢板、H型钢、混凝土顶板、底板及封堵板与钢板之间拟设置接触面单元模拟粘胶的性态,得到H型钢与钢板、H型钢与混凝土、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并和粘接胶强度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在对汽车库人防口部封堵设计中,采用粘钢技术可以满足人防口部的封堵设计要求,由此论证了这类技术用于平战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钢管塔十字节点板强度理论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适用于大型钢管塔的十字插板连接形式,阐述了其节点板的受力特点,对十字节点板的破坏模式及计算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考察节点板的受力性能、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以榕江大跨越塔工程为背景,进行了2个大尺寸缩尺模型的静力试验.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有限元非线性数值分析,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性很好,两方面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该十字节点板构造合理、安全可靠,可用于实际工程.结合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十字节点板的破坏模式,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理论和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空间三维二力杆系节点数N的特点,利用MATLAB来构造三维桁架的单元刚度矩阵,再构造节点3N×3N的单元刚度矩阵,然后对所有单元的刚度矩阵求和,获得空间桁架全部节点的3N×3N刚度矩阵,根据边界条件和加载情况求逆矩阵,从而根据静力学理论求得载荷端节点的空间桁架的三坐标位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