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次利用渐进因子分析法对SiO2/Si样品俄歇深度剖析过程进行研究,发现SiO2/Si界面处有SiOx成分存在,x值在10~15之间,厚度约为30nm,含量接近50%。Ar+离子束的轰击使得SiO2薄膜内分解产生亚稳态SiO2,含量在17%左右。研究结果表明,渐进因子分析法非常适合于俄歇深度剖析的化学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俄歇能谱仪对比研究了添加0.2%Y对高硅不锈钢在93%H2SO4介质中所形成的钝化膜中各元素浓度分布的影响,添加0.2%Y增大了SiO2在不锈钢钝化膜中的比例,从而使合金中Si可充分形成富SiO2的钝化膜。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的方法,研究Sr(NO3)2(x1)、KH2PO4(x2)和Na2B4O7·10H2O(x3)叶面喷施对秦油2号油菜的产量效应,获得回归方程:y=247.485+7.0048x1+2.29244x2—9.82646x3—0.2535x1x2—13.8524x1x3:—3.37475x2x3+27.0575X21—16.3036x22—8.7678x23结果表明St(NO3)2。有明显的增产作用.x1x3的交互作用(效应)最大.通过计算机模拟.其最佳因子组合为Sr(NO3),0.1%、KH2PO40.3%和硼砂0.01%,预计产量可达296.46kg/667m2.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俄歇参数法用于SiO2/Si界面层硅过渡态的研究。使用一种新的AlKα-AgLα混合X射线激发源,获得了界面层上Si2P,SiKLL谱峰。给出了从表面到界面硅的化学状态变化与俄歇参数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方法,研究了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醛催化剂MoO3/SiO2及添加金属氧化物的MoO3·MxOy/SiO2(M=V、Fe、Ni、Cr、Cu)催化剂上,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散及MoO3与MxOy的相互作用.发现钼含量的提高不利于MoO3在SiO2上的分散,催化剂表面晶相MoO3随钼含量的提高而增多.SiO2上担载的活性组分有一个最佳值,对应于最佳催化活性.MoO3·MxOy/SiO2催化剂中MoO3与MxOy发生了不同的相互作用,影响催化剂表面的活性氧物种,导致它们对甲烷氧化活性和甲醛选择性的不同.MoO3·V2O5/SiO2是比较好的催化剂,且V2O5添加量有最佳值,对应甲烷氧化制甲醛也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用0.5 ̄1.0mol/L H2SO4溶液处理ZrO2含量为3% ̄50%(摩尔分数)的锆硅复合氧化物,制得SO4^2-/ZrO2-SrO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乙酸/丁醇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及其制备条件(如:Zr/Si比、沉淀剂、预焙烧温度、焙烧温度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反应,使用ZrO2含量约为10%的SO4^2-SiO2催化剂时,乙酸的转化率高于98%;而在相同条件下使  相似文献   

7.
CrOx/SiO2催化剂上丙烷在CO2气氛中脱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D、UV-vis  DRS、ESR和微分吸附量热等技术,考察了铬担载量分别为2.5、5和 10wt%的 CrOx/SiO2催化剂的结构、表面性质和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上存在多种Cr的氧化态和聚集形式。随着Cr担载量从2.5wt%到10wt%的逐渐增大,催化剂表面占主导地位的Cr物种由CrO3单体转为多聚CrO3和Cr2O3晶相。在 CO2气氛中催化剂对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的大小顺序为 2. 5wt% CrOx/SiO2 >5wt% CrOx/SiO2>10wt% CrOx/SiO2,反应过程中的原位 ESR和 UV-visDRS测定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活性中心为Cr5+, Cr5+可由催化剂预处理过程中 Cr3+的氧化及丙烷反应过程中 CrO3单体的还原产生,在反应中 CO2可使Cr3+重新氧化为Cr5+。  相似文献   

8.
抑制动力学分析法测定痕量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荣桓  姜华 《分析化学》1997,25(5):616-616
1引言研究了铈(Ⅲ)阻抑H2O2氧化水杨基荧光酮(SAF)褪色的反应。反应对铈(Ⅲ)为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8.75kJ/mol。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铈的动力学分析法。测定条件为:SAF:4.0x10-5mol/L,H2O2:0.010%,NaOH:2.0x10-2mol/L,50℃。线性范围0.04~0.44mg/L,检测限为0.02mg/L。当溶液中的铈含量为0.16mg/L时,3~8倍量的轻稀土,5~11倍量的重稀土及同倍量铀和钍不干扰测定。2实验部分2.1试剂和仪器铈(Ⅲ)标准溶液:20…  相似文献   

9.
以二氧化硅担载铁氧化物(1wt% Fe/SiO2)为探针,结合XRD、XANES以及EXAFS分析结果首次从表面配位几何的观点讨论了钠助剂对Fe/SiO2催化剂结构及其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所产生的影响。XRD分析表明,Fe/SiO2经800℃焙烧后仍保持无定形特征,添加钠助剂并经800℃焙烧后,N2Fe/SiO2已转化为α-方石英结构。Fe/SiO2的EXAFS拟合结果显示,铁中心被5个近邻氧环绕,平均Fe-O键长为0.194nm。与Fe/SiO2相比,Na-Fe/SiO2的径向结构函数谱中最强峰的相对强度提高了1/4,表明形成了一个更加密集的Fe-O壳层。拟合结果表明围绕中心铁原子0.189nm处平均有4.1个氧近邻。Fe-K边XANES谱表明钠的参与使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由配位不饱和的八面体位逐渐向四配位四面体位迁移。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结果显示,添加钠助剂后甲烷转化率有所下降,但是C2烃的选择性提高了近42个百分点,COx的选择性则明显下降。说明钠的引入使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多数四面体/少数八面体混合结构有效地抑制了甲烷的深度氧化,乙烯乙烷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硅橡胶热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恒温热失重方法,研究了甲基硅橡胶(Si—O—1),用氢氧化钾催化聚合的甲基硅橡胶(Si—O—2),主链含环二硅氮烷的硅氮橡胶(Si—N—1)以及它与Si—O—1的共混物Si—O—3和与Si—O—2的共混物Si—O—4的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Si—N—1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在氮气下,其降解反应活化能为344kJ/mol.并且发现它分别与Si—O—1和Si—O—2的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Si—O—3在氮气下的降解活化能由未加入Si—N—1前的152kJ/mol提高到230kJ/mol;Si─O─4则由未混入Si─N─1前的61kJ/mol提高到144kJ/mol.我们认为这种作用机理是由于硅氮橡胶除去了微量吸附水和硅羟基并导致催化剂的离子对难于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Co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用于合成重质烃Ru助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青  钟炳  王琴 《催化学报》1997,18(6):473-477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气凝胶超细粉体及ZrO2SiO2超细复合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Co/ZrO2SiO2超细粒子催化剂并用干混法制备了CoRu/ZrO2SiO2催化剂.考察了Ru的添加对Co/ZrO2SiO2催化剂的织构、结构、还原、氢脱附及其FT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u的添加使Co2+更难还原,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CH4选择性降低,C5+选择性及收率升高;Co1%Ru/ZrO2SiO2催化剂上的烃类产物不遵从SchulzFlory分布,在C9和C15有两个最高峰.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量吸附量热技术研究了室温H2,CO,O2和C2H4在m(Pd)/m(SiO2)=2%,m(Pd,Cu)/m(SiO2)「n(Pd)/n(Cu)=1/1」=2%,m(Pd,Cu)/m(SiO2)「n(Pd)/n(Cu=1/4」=2%和m(Cu)/m(SiO2)=8%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并考察了O2对C2H4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Cu/SiO2具有与Pd/SiO2数量相近的表面Pd原子,加入Cu可使Pd对H2和CO的强吸附位数目相对减少,弱吸附位数目相对增加Pd增加了H2在Cu/SiO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加速了O2在Cu表面的吸附速率,Pd原子和Cu原子在Pd-Cu/SiO2混合均匀且分散良好,乙烯在Pd/SiO2表面吸附有乙川,di-σ和π吸附态。Cu的加入可抑制乙类在Pd表面吸附氧发生氧化反  相似文献   

13.
用原位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技术考察了甲醇在Rh-Mo/SiO入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还原性能.红外结果表明,甲醇在SiO2上主要以分子形式吸附.Rh/SiO2和Rh-Mo/SiO2在室温下对甲醇分解就有活性,分解生成的CO以线式和桥式吸附态存在.在573K下用甲醇处理后,Rh/SiO2上CO线式和桥式谱带分别位于2050和1907cm-1,而Rh-Mo(1:1)/SiO2上线式CO位于2036cm-1,桥式CO强度很弱.Mo的添加有可能覆盖部分Rh金属表面的吸附中心,从而降低CO吸附谱带的强度,同时使桥式CO的形成变得困难.随Mo助剂量的增加,Rh的还原温度升高,而Mo的还原温度降低.由此推断,Rh~Mo/SiO2催化剂上的Rh可能有三种存在形式:氯化物、低温还原氧化物和高温还原氧化物.  相似文献   

14.
用气相流动吸附法(grafting)制备复合载体,用浸渍法(impregnation)制备MoO3/(TiO2-SiO2)催化剂.应用LRS和TPR技术研究MoO3在复合载体TiO2-SiO2表面的分散状态,发现TiO2在SiO2表面的分散可增强MoO3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MoO3在载体表面的分散阈值.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在固定床中压反应装置中进行,以69%(wt)环己烷、20%(wt)的环己烯、10%(wt)的苯、1%(wt)的噻吩混合液为反应液,以噻吩、环己烯和苯的转化率作为催化剂的HDS、HYD、BHD活性指标.结果表明,经TiO2调变后,其HDS、HYD、BHD活性都较原来高,对于不同MoO3含量的MoO3/(TiO2-SiO2),HDS、HYD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当MoO3含量低于分散阈值时,其HDS、HYD活性随MoO3含量线性上升,但在高于分散阈值后,几乎保持不变.该催化剂对苯几乎没有加氢活性,显示出很高的环己烯加氢选择性.通过分散阈值与其HDS、HYD活性的关系可知,分散阈值可作为优化加氢精制催化剂配比的一个重要参数,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具有CeO2隔离层的Si基片上获得了较高质量的YBa2Cu3O7-x(YBCO)高温超导薄膜。在零磁场下,77K时其临界电流密度达到1×106A/cm2。研究发现,YBCO的(001)面平行于Si基片的(100)面,而CeO2过渡层由许多约40nm×100nm的细小CeO2晶粒组成,其取向呈散乱分布。尽管CeO2和Si之间的晶格错配很小(约0.4%),CeO2却不能在Si上外延生长,而YBCO却能在取向凌乱的CeO2上形成[001]择优取向。CeO2和Si的界面处有一层极薄的过度层。YBCO和CeO2界面存在Y2BaCuO5(211相)。在YBCO薄膜中观察到有与123相混生的248相。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三氟甲基磺酸三甲基硅酯/三氯化锑((CH3)3SiOSO2CF3/SbCl3)复合引发体系对1,3 戊二烯的聚合行为.在(CH3)3SiOSO2CF3引发剂中加入SbCl3后,使聚合反应速率提高了24倍,产率从(CH3)3SiOSO2CF3引发的55%提高到80%以上,分子量提高17倍.在聚合体系中加入酮类后,产率和分子量相对于(CH3)3SiOSO2CF3/SbCl3配比为02:1时引发所得聚合物均呈下降趋势;但对不同的酮来说,随着酮的位阻的增大,聚合物的产率和分子量均增大.聚合物的1H NMR图和红外谱图数据均证明该聚合反应是通过(CH3)3SiOSO2CF3与体系中残存的水水解所形成的质子酸HOSO2CF3与SbCl3反应所形成的复合体系引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李光进  徐奕德 《催化学报》1996,17(2):101-105
用原位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技术考察了甲醇在Rh-Mo/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还原性能。红外结果表明,甲醇在SiO2上的主要以分子形式吸附,Rh/SiO2和Rh-Mo/SiO2在室温下甲醇分解就有活性,分解生成的CO以线式和桥式吸附态存在,在573K下用甲醇处理后,Rh/SiO2上CO线式和桥式谱带分别位于2050和1907cm^-1,而Rh-Mo(1:1)/SiO2上线式CO位于2036c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微孔结构均匀的“SiO2/陶瓷”膜和“Mo-Co-O/SiO2/陶瓷”催化功能膜,并用XRD、SEM和孔径测定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在常压,500~700℃的条件下,在催化膜反应器(CMR)中考察了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反应。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转化率为1.0%),用CMR(甲醇选择性1?.2%)可获得较固定床反应器(甲醇选择性4.5%)高得多的甲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毛传斌  周廉 《化学通报》1997,(2):51-53,57
超低碳含量超细Bi系超导体原始粉末的制备毛传斌*周廉杜泽华(东北大学材料学工程系沈阳110006)(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超导材料研究所宝鸡721014)1引言粉末套管法制备的银包套(Bi,Pb)2Sr2Ca2Cu3Ox(2223)超导带材(Ag/Bi(...  相似文献   

20.
Syntheses,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Some NewCompositionPerovskiteCompounds:Sr_(0.6)Bi_(0.4)FeO_(2.7),Sr_(1-x)Bi_xFeO_(3-y) and 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