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27年,北伐军过浙江之后.当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实行大学院制,把杭州的高等院校合并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次年改称浙江大学似下简称浙大),除了已有的工、农两院外,要增设文理学院.1928年,任邵裴子先生为文理学院院长;当年就开设物理门(次年改为物理系),聘张绍忠先生为系主任.张先生邀正在厦门大学物理系工作的朱福  任助教,金学煊为技术工人.就这样,一位教授、一位助教、一位技工,三个人撑起了物理系的牌子.第一年招了三名学生,王谟显和盛耕雨就是这一年入学的.第二年招生十一名,但毕业者仅六人.是年,王守竟教授来到浙大,不过只呆了两…  相似文献   

2.
 胡仁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31年7月生于浙江江山.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物理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6年至1958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58年回国后,被聘为二机部221厂实验部三室副主任、实验部副主任,二机部九院二所研究员、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代院长、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科学数理学部委员.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和核爆炸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战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沈克琦(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100871)(5)赵忠尧(1902-)浙江诸暨人。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1925)。1925-1927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27年留美,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  相似文献   

4.
1983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对物理系的历届毕业生在企业部门工作的情况作了调查,着重调查了1966年和1967年两届毕业生的情况. 这两届毕业生总数将近400人,其中有100多人是在江苏省内,集中在六、七个省辖市的中、小工厂里.有少数人是在市级机关内搞科技管理工作. 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能否量才使用.工科毕业生和理科毕业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工科的长处往往是理科的短处,工科的短处往往是理科的长处.一个工厂的领导人,如能既看到各类人的长处,又看到各类人的短处,使各类人都能…  相似文献   

5.
<正> 数字与事实这个光学精密仪器制造和高技术的工业联合企业是由25个厂和3个研究中心以及一个外贸公司组成的。70000名职工,其中17500名高等和中等学校毕业生,他们在高效率地工作着。它的产品有30大类,约800种主要仪器产品,目  相似文献   

6.
吴有训教授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训教授字正之,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97年4月2日吴有训教授诞生于江西省高安县黄沙岗公社石溪村.1977年11月30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吴有训教授毕业于南昌二中,同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其后曾在南昌二中、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21年末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并随康普顿(A.H.Compton,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后筹办江西大学.1927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系主任.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王承书教授,湖北人,1912年出生,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助教,并获“斐托斐”金钥匙奖.1938年到湖南湘雅医学院,任讲师.1941年获巴尔  相似文献   

8.
讣告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河洲同志,因病于2011年11月6日14时51分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汪河洲,男,1946年7月出生,广东省揭西人。197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至1991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讲师。  相似文献   

9.
 余瑞璜,1906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学位,1935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物理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X光晶体结构创始人布拉格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37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系进行科学研究.1939年,他携妻室儿女回国,先后在昆明清华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9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9月2日是黄昆先生(图1)百年诞辰。黄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4年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4年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吴大猷),1948年在英国布列斯托尔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导师莫特),之后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ICI博士后研究员,并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工艺处.到厂后先在热处理分厂生产实习十个月,回到实验室后,在硼钢组工作半年.1969年末,我在金属物理组,从事无损检测.1981年,调去搞扫描电子显微镜应用分析工作.下面谈谈在自己工作中发挥物理学作用的体会. 一、树立为生产服务的观点 物理系学生在校学习时,尽管有一定时间的实习课及毕业训练,但主要还是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分配到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工作比较适应,但若被分配到生产技术部门,不少人就感到前程渺茫,学了一大堆物理,到工厂能干啥呢!我就是带着这种观…  相似文献   

12.
论物理系和物理学在高校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北京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90年代历史,可看到办大学重学术还是重工程技术,至关重点,清华大学物理系在三,四十年代不仅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而且促成整个大学跃为世界一流大学,1952年撤销物理系以后的几十年里,毕业生水平大大下降,从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领域的主要功臣几乎大都是叶企孙创建的物理系的毕业生这一事实,可看出物理系和物理学对整个中国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吴有训(1897~1977)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日生于江西省高安县.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A.H.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  相似文献   

14.
《物理实验》2003,23(3):3-4
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核科技教育主要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物理实验》杂志主编、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虞福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于 2 0 0 3年 2月 1 2日下午 1时在北京逝世 ,享年 90岁 .虞福春先生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 91 4年 1 2月生于上海市 .1 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随后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任练习助理研究员 . 1 939年 9月至 1 946年 4月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工作 ,先后任助教、讲师 . 1 946年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于 1 949年 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到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  相似文献   

15.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16.
2018年是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是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成立的20周年,也是清华学堂物理班成立的10周年。在周年纪念会上,作者代表清华大学物理系对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和清华学堂物理班的由来、特色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做了介绍。基础科学班是在复兴清华物理系,培养一流科学技术人才的愿景下于1998年成立的,除国内顶尖的教师授课之外,其主要特色是同时强化数学物理基础,开设科研训练专题课程,学生在主修学科上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本科教育,促进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2009年清华学堂物理班正式成立。在继承基础科学班育人特色的基础上,学堂物理班更加注重一流物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的营造,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自主性的培育,通过进一步落实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交流,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等举措,重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经统计,目前获得斯隆奖的清华物理系毕业生共15人,其中有5位毕业于基础科学班。除学术研究领域,基础科研班毕业生在高新技术等众多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学堂物理班的毕业生们全部攻读研究生,早期的毕业生们大多已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从事博士后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20年基础科研班和清华学堂班的人才培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清华物理系将继续肩负为中国培养杰出人才的使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人们没有忘记在台湾省的物理学工作者,更没有忘记他们对中华民族物理学事业发展的贡献.本文特此介绍其中之一戴运轨教授. 戴运轨,字伸甫,1897年11月27日生于浙江省秦化县大桥镇.1917年毕业于宁波四中,同年考取浙江官费生,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又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旋即回国.历任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27-1928),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1932),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1946).抗战时期,随金陵大学迁往成都,兼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940-1946),成都华西坝空军参谋学校物理学…  相似文献   

18.
 吴有训(1891-1977),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1921年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进行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后有人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被誉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上的第一位名垂史册的中国人”。回国后,他先后任中央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27)、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28-1937)和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1937-1945)及中央大学校长(1945-1948)等职。解放后任中科院副院长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19.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原子能事业”,这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青年学生的梦想。1962年我高中毕业,得知工程物理系就是搞原子能的,在报考大学的前三个志愿就填写了北京、上海和西安三所大学的工程物理系。  相似文献   

20.
《物理》2011,(7):487
上海大学是由原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4所院校于1994年5月合并而成的上海市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学校之一.上海大学物理系前身为原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58年.学科现有教职工110名,其中教授2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为79%.现拥有无线电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211"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等.现根据工作需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