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晶体熔化实验的一种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冰做晶体熔化实验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2.
接触熔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回顾接触熔化的研究发展历史,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内容,方法,状况和进展作一述评,并简要介绍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内容包括封闭空间的接触熔化,围绕热源的接触熔化,以及其它形式的接触熔化,最后指出今后接触熔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4.
何安民  秦承森  邵建立  王裴 《物理学报》2009,58(4):2667-2674
采用嵌入原子势,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金属Al不同低指数晶面的表面熔化现象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熔化过程中样品结构组态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自由表面,表面熔化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行为.Al(110)面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之下发生预熔化;(111)与(001)面都出现过热现象.与(111)面不同,(001)面发生过热现象时表面原子层为类液层,而(111)面仍然保持很好的晶格结构,即预熔化的Al(001)面在高于熔点的温度下,仍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亚稳态.由模拟得到Al的热力学熔点为950 K左右,与实验值基本符合.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表面熔化 过热  相似文献   

5.
针对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的难点及不足,采用间歇式加热的方法来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基本上揭示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铁高压熔化线的测量——熔化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的高压熔化线是高压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存在一个公认的问题:静高压实验测得的熔化温度系统地低于来自动态加载实验的熔化数据——在核-幔边界压力下(330 GPa),动压数据比静压数据高了近一倍(3 000 K)。从熔化相变的物理理论出发,对目前铁高压熔化线实验研究中的实验手段进行评述,并应用有关熔化相变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重要而未澄清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目前铁高压熔化线的实验研究中,计及预熔化和冲击过热在静压和动压实验中对铁熔化温度的影响,可以得到相对自洽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表明,地球核-幔边界压力下铁的熔化温度为3 850 K,外推可以得到铁在内核-外核边界压力下的熔化温度为6 000 K,核心压力下的熔化温度为6 300 K。这一结果还表明,地球液态外核的温度在3 500~5 100 K之间,与Anderson(1998)等推荐的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7.
应变效应对金属Cu表面熔化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龙  王秀喜  梁海弋 《物理学报》2005,54(10):4836-4841
采用Mishin镶嵌原子势,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金属Cu 的(110)表面在不同应变下的熔 化行为,分析了表面熔化过程中系统结构组态和能量的变化以及固液界面迁移情况.金属Cu 的(110)表面在低于热力学熔点的温度下发生预熔化,准液体层的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 温度高于热力学熔点时,固液界面的移动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外推得到热力学熔点为1380K ,与实验结果1358K吻合良好.应变效应(包括拉伸和压缩)导致热力学熔点降低,并促进表 面预熔化进程.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准液体层的厚度随应变绝对值的增加而增大.应变效应导 致的固相自由能增加是金属Cu(110)表面热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且表面应力和应变方向 的异同也会影响表面预熔化的进程. 关键词: 表面预熔化 热力学熔点 表面应力 分子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陈晓艳 《物理通报》2015,34(11):83-84
本文采用D I S数字化信息系统对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进行了研究. 在按照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安 排, 用海波水浴加热法测量晶体的熔化曲线的基础上, 本文做了两个改进, 一是选择用水替代海波, 先让水凝固成 冰, 然后再利用空气浴法让冰在空气中自然熔化, 从而测量冰的凝固与熔化过程温度 时间曲线( 即凝固曲线和熔 化曲线) , 全程观察冰的凝固与熔化过程其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二是采用D I S温度传感器来替代液体温度计人工测 量温度, 实时记录了冰的凝固曲线和熔化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 采取上述改进后, 既提高了该实验的准确性、 可靠性 和直观性, 也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学生亲自观察体验晶体在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中虽然吸热或放热但并不升温或降温这一事实很有意义.然而,这个实验不易成功,主要原因是萘受热不均匀.因此,常采用搅拌或加入热的良导体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改进之后,实验虽有所改善但还是不甚理想.下面介绍一个制作容易,操作简单,实验可靠的改进实验.  相似文献   

10.
11.
简单介绍了文章作者在半导体硅重构表面及其相变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近期si(111)(7×7)-(1×1)相变的实验研究发现,将温度升高到相变温度以上时,7×7岛面积以恒定的衰减速率随时间减小至零,且初始面积越大的岛这个衰减速率就越大.文章作者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由此提出了一个双速相场模型来解释这个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现象.模型重点是:在相变过程中,7×7关键结构变化较快,随后的层错消解过程要慢得多.这个模型完美地解释了相关实验现象,说明该模型抓住了关键物理要素,这种相场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半导体表面相变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徐野川  刘邦贵 《物理》2008,37(09):628-630
简单介绍了文章作者在半导体硅重构表面及其相变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近期Si(111) (7×7)-(1×1)相变的实验研究发现,将温度升高到相变温度以上时,7×7岛面积以恒定的衰减速率随时间减小至零,且初始面积越大的岛这个衰减速率就越大.文章作者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由此提出了一个双速相场模型来解释这个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现象.模型重点是:在相变过程中,7×7关键结构变化较快,随后的层错消解过程要慢得多.这个模型完美地解释了相关实验现象,说明该模型抓住了关键物理要素,这种相场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半导体表面相变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戴闻 《物理》2003,32(6):363-363
水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质 ,然而它又具有一系列违反常规的物理性质 .对于一般物质 ,固态的密度总是高于液态 .对于水 ,常压下的晶态冰 (普通冰 )其密度仅仅是液态水的约90 % .按照热力学温标 ,水的三相点 (t =0 .0 1℃ ,p =6 0 0Pa)被定义为 2 73 16K ,于是 1大气压下水的冰点 (t=0℃ ,p =0 1MPa)便是 2 73.15K .在进行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转换时 ,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弄懂上述规律 ,往往在考试时丢分 .水冰的性质甚至更加复杂 ,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3种不同形态的冰 .普通冰具有六方对称晶态结构 ,此外还有立方冰 ,铁电冰以…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向碰撞实验技术,结合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全光纤激光干涉测速技术,对镁铝合金开展了极端动态压缩条件下的动力学行为实验研究,获得了镁铝合金在30~73 GPa压力范围内的Hugoniot和声速实验数据。深入的数据分析表明,所获得的Hugoniot数据与早期的Hugoniot数据一致,但是纵波声速却呈现出明显的向体波声速转变的趋势,对应冲击加载下镁铝合金的固-液熔化相变,相变压力区间为40~57 GPa。  相似文献   

15.
张之麒 《物理实验》2002,22(5):34-34
对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加热方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控制实验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节中安排了探究活动———"探究冰、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可是"冰熔化"实验并不容易成功.首先在于实验的背景,按照教学进度,此节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固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的传统做法,结合现代测量技术对其进行了改进,对晶体海波和非晶体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进行了全程监控,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并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谭叶  俞宇颖  戴诚达*  于继东  王青松  谭华 《物理学报》2013,62(3):36401-036401
在火炮上利用金属铋(Bi)直接撞击单晶LiF窗口, 开展了金属Bi反向碰撞的冲击加载-卸载实验研究, 实验采用激光位移干涉测试系统, 获得了金属Bi在11—16 GPa压力范围内完整的卸载粒子速度剖面. 实验结果结合特征线方法计算表明, 金属Bi经冲击加载进入体心立方相, 并在11—16 GPa冲击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卸载熔化, 界面粒子速度剖面的卸载拐点, 对应着金属Bi经冲击加载后发生的卸载熔化, 而这一结论同Cox的理论计算及一维流体力学程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本文报道的金属Bi卸载波剖面解读技术, 对于认识冲击加载下其他相似材料相变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爆炸焊界面附近熔化层厚度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爆炸焊接界面附近温升是由爆炸绝热压缩和畸形变形能沉积两者造成的。通过计算绝热压缩温升和畸形变形能沉积产生的温升,给出熔化判据,估计出了爆炸焊接界面熔化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