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Eu(Ⅲ)作荧光探针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吡哌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一种以Eu(Ⅲ)作为荧光探针,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吡哌酸的新方法。吡哌酸和Eu(Ⅲ)配合后在受到紫外光激发时发生分子内能量转移,配合物发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以荧光强度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pH 8.2的缓冲溶液中,加入适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体系荧光强度大大增强。方法的检出限(3σ)为2×10-8mol/L,测定精度RSD为0.62%(2×10-6mol/L,n=11)。吡哌酸溶液在5×10-8~5×10-6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可用于吡哌酸片剂及尿液中痕量吡哌酸的测定,药片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铝对荧光试剂诺氟沙星有强的荧光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铝的荧光分析方法。选择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278 nm和441 nm,在pH 4.10的HAc-NaAc介质中,诺氟沙星的荧光强度变化与Al(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7.00×10-6~1.00×10-3mol/L,检出限为2.00×10-8mol/L,常见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本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中Al(Ⅲ)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洛美沙星的铕离子荧光探针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以铕离子为荧光探针,依据Eu3+-La3+-LMX-SDS稀土共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洛美沙星(LMX)含量的新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分析了配合物的发光机理,考察了溶液pH值、缓冲溶液种类及反应试剂加入量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配合物荧光强度和洛美沙星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0,线性范围为5.0×10-7~1.0×10-5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6.8×10-8mol/L,对5.0×10-6mol/L的洛美沙星溶液测定11次,RSD为0.6%。将该方法用于尿液中洛美沙星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4%~104%。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一种pH荧光分子探针2,5-双(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并对其光谱性能进行了研究.pH滴定实验表明:探针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对溶液的pH值有很强的依赖性.当体系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时,探针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红移,并伴有溶液颜色的显著变化.荧光光谱强度在酸性条件下随pH的变化不大,而在碱性条件下荧光强度则...  相似文献   

5.
以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Skraup-Doebner-Von Miller,Knoevenagel等反应合成了2-(4-羟基苯乙烯基)-8-(1H-苯并咪唑-2-基)喹啉(探针L),通过~1HNM R,~(13)CNM R,ESI-M 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探针L在pH 1.0~9.0范围内对H~+有响应,pKa为6.15;且在pH 4.5~6.0范围内其荧光强度比(I_(475nm)/I_(565nm))与pH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7。探针L对H~+响应不受其他阳离子的干扰且具有可逆性。上述结果表明2-(4-羟基苯乙烯基)-8-(1H-苯并咪唑)喹啉有望成为新型比率型pH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6.
以1,4-二羟基蒽醌为荧光团,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新型氟离子探针分子1,4-二-(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 蒽醌(AQTB1),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表征。采用FL和UV-Vis详细研究了响应时间、溶液pH值、干扰离子、氟离子浓度对探针AQTB1检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探针AQTB1在pH=3~12的缓冲溶液中,实现了对氟离子的高效检测,并不受干扰离子影响。通过FL, IR和MS(ESI)对探针AQTB1检测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氟离子后,探针分子中的Si-O键断裂,荧光较弱的AQTB1转化为荧光较强的1,4-二羟基蒽醌,实现氟离子的精确定量。实际样品分析实验中,3种不同水样中氟离子的加标回收率为88.0%~109.5%,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8.5%。  相似文献   

7.
以罗丹明6G和水合肼为原料,先制备罗丹明6G酰肼,接着在乙醇中滴加少量冰醋酸做催化剂后与2,5-二甲氧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pH荧光分子探针(RGSBD),进行了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原本在氢离子浓度较低,即体系pH较高时(pH≥4.0),探针RGSBD内酰胺螺环闭环导致不显示荧光并且无色,然而在氢离子浓度较大即体系pH较低时(pH<4.0)时,其内酰胺螺环闭环产生了明显的颜色变化,发出强烈的荧光。pH 1.9时,探针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最大荧光峰发生显著的红移。进一步研究表明,探针RGSBD的荧光峰强度差值与pH在1.9~3.2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探针RGSBD识别H^+的选择性高,稳定性与可逆性强,可发展用作生物体内pH荧光传感材料。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呋喃甲醛缩对硝基苯胺(FFNA)荧光试剂,在pH 9.06的四硼酸钠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汞离子以1∶1的物质的量比形成络合物,使得FFNA的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测定汞离子的荧光光谱法。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35,330nm时,体系的荧光强度改变(ΔI_F)与汞离子的浓度在4.0×10~(-8)~1.1×10~(-7) mol·L~(-1)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2.24×10~(-8) mol·L~(-1)。该方法用于化妆品中微量汞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9.0%~99.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3.1%~3.5%之间。  相似文献   

9.
脂质体不但可以作为药物传输体系, 而且还作为一种模拟生物膜的简单模型. 近期报道竹红菌素的荧光性质决定于其分子内质子转移, 而分子内质子转移环境敏感特性决定其分子的环境敏感荧光性质. 文中以脂质体为模拟生物膜研究竹红菌乙素(HB)在膜上微环境敏感的荧光性质, 包括生理范围pH值变动(6.0~8.0)、胆固醇浓度和离子强度的变化对竹红菌素荧光的影响. 发现HB的荧光强度对微环境敏感且可被调控. 保持磷酸缓冲液(PBS)中胆固醇和离子强度的浓度不变, 发现脂质体中HB的荧光强度在pH7.4时有一极大值而在缓冲溶液中pH7.0时HB的荧光强度有一极小值. 保持pH值7.2不变, HB脂质体的荧光强度分别在离子强度为0.12 mol/kg和胆固醇浓度为6 × 10-4mol/L达到峰值. 对于HB的PBS溶液来说, 它的荧光强度与离子强度成反比. 这种环境敏感的荧光特性可能用于探测生物组织或生物大分子微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罗丹明类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ESI)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能进行检测,包括:荧光滴定、荧光时间响应、离子干扰、pH响应等。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专一性的识别锡离子,而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响应时间为5 min,线性检测范围为0~30μmol/L,检测限为1μmol/L。表明该探针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1.
在pH 7.4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SA)可使邻氟苯基荧光酮(o-FPF)荧光猝灭,β-环糊精的加入可使荧光猝灭强度(ΔF)增强,据此建立了一种基于o-FPF为荧光探针测定BSA的荧光光谱法。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BSA浓度在6.0×10~(-9)~4.0×10~(-7)mol·L~(-1)范围内与ΔF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s/k)为7.1×10~(-10)mol·L~(-1)。该方法用于测定牛奶、牛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结果相吻合,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4%。通过测定荧光寿命、探讨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以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确定BSA与o-FPF之间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2.
合成含蒽硫杂杯[4]芳烃荧光探针A,通过~1H NMR和~(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探针的光谱性能及其对常见离子的选择性识别,并进行了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检测。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Tris-HCl缓冲溶液(4:1,V:V,pH 7.0)中,该探针可选择性识别Fe~(3+),且受常见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干扰较小; Fe~(3+)的浓度在0.05~0.50 mmol/L范围内,荧光探针A的荧光强度与Fe~(3+)的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696,检出限(LOD)为0.75μmol/L;荧光探针A的荧光强度受pH的影响很小,在较宽的pH范围内,仍可有效地检测Fe~(3+)。该荧光探针A用于实际样品中Fe~(3+)检测,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达到要求,有望用于水环境和生命体系中Fe~(3+)的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13.
自行设计合成并表征了4-二甲胺基-4′-二甲胺基二苯乙烯(DPV)。当pH从7.06减小到5.30时,DPV(1.0μmol/L)的V(水)∶V(乙醇)=1∶1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强度增强;当pH从5.30减小到3.55时,吸收强度减弱。当该溶液的pH从7.06减小到5.30时,荧光强度减弱,且pKa=5.09±0.10;当pH从5.30减小到4.17时,荧光强度增强,且pKa=4.93±0.24;当pH从4.17减小到3.31时,荧光强度减弱,且pKa=3.61±0.02。该化合物显示了“关-开-关”荧光发射性能,可应用于荧光分子开关;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pH探针,检测pH范围为7.06~3.31,最高灵敏度为ΔpH=0.04。DPV在水中的饱和浓度(25℃)为0.2μmol/L,可用于生物测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光致诱导电子转移(PET)类探针的设计策略,合成了一种以吡喃腈类衍生物为母体、哌嗪为探测基团的新型pH荧光探针DCM-PA。结果表明:DCM-PA的最大吸收波长(λ_(abs))和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_(em))分别为421nm和590nm,斯托克斯位移近170nm。在pH=2~12范围内,DCM-PA的荧光强度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2时的荧光强度是pH=12时荧光强度的12倍;DCM=PA的pKa值为7.2,在pH=6~9范围,荧光强度与pH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比试验证实DCM-PA实现了pH检测的机理:酸性条件下,哌嗪基团与质子结合削弱了其供电子能力,使DCM-PA荧光增强;碱性条件下,哌嗪通过PET作用使探针荧光猝灭。抗干扰试验表明,DCM-PA在中性酸碱度下对多种阴、阳离子均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2,6-吡啶二甲酸、乙二胺、对羟基苯甲醛等为原料,经缩合反应,还原反应,设计合成了双Schiff碱仲胺配体荧光探针(L),并通过IR、UV、~1H NMR、M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荧光光谱特性、与数种常见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荧光探针(L)对金属Mn~(2+)离子的响应最好,荧光强度增强最多。探针L的荧光强度与Mn~(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 )=0.998 26,检出限为1.262 0×10~(-6) mol·L~(-1),通过络合比实验表明荧光探针L与Mn~(2+)离子的最佳络合比1∶1,络合常数为3.243 6×10~7(mol·L~(-1))~(-1),以期应用于微量Mn~(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含氮丰富的水溶性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为碳源,经水热法一步合成水溶性好、pH稳定性好、耐高离子强度的氮掺杂碳点(N-CDs)。以N-CDs为荧光探针,于B-R缓冲溶液(pH=12)中,与2,4,6-三硝基甲苯(TNT)形成Meisenheimer络合物产生荧光猝灭,TNT浓度在2.6×10~(-6)~8.0×10~(-4) 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0),检出限为5.1×10~(-6) mol/L。  相似文献   

17.
试验合成了一种荧光试剂对-氨-苯基卟啉(TAPP),该试剂与钴(Ⅱ)离子和镍(Ⅱ)离子反应发生荧光淬灭,据此试验了以其为探针测定痕量钴(Ⅱ)和镍(Ⅱ)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pH7.2的Tris-盐酸缓冲介质中,在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通过测定样品溶液和空白溶液在激发波长392 nm和发射波长516 nm处的发射荧光强度F_s及F_0,计算得反应液荧光强度减弱程度△F,其结果表明:△F与钴(Ⅱ)和镍(Ⅱ)的浓度均在2.0×10~(-7)~1.0×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分别为2.0×10~(-8)mol·L~(-1)和4.0×10~(-8)mol·L~(-1)。此方法用于自然水体和污水中钴(Ⅱ)和镍(Ⅱ)的测定,回收率分别在97.0%~108.5%和97.0%~106.5%之间。  相似文献   

18.
以4-溴-1,8-萘甲酸酐、水合肼、4-(2-氨乙基)吗啉和水杨醛作为原料,合成了一种1,8-萘二酰胺的新型荧光探针(L),并通过~1H NMR,~(13)C NMR,FT-IR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研究发现L对Cu~(2+)具有荧光识别作用且受其它离子干扰小的优势。探针L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2.0~9.0μmol/L)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7 nmol/L。将其对河水样品和药品进行Cu~(2+)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均大于92.0%,RSD小于2.0%,探针L能够应用于这些样品中微量Cu~(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以白糖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发光碳量子点(CQDs)。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荧光寿命。研究了盐酸多西环素与该碳量子点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在pH 7.96的BR缓冲介质中,盐酸多西环素对CQDs荧光强度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提出了基于CQDs为探针测定盐酸多西环素的新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2.0×10~(-7)~3.0×10~(-5)mol/L,相关系数r=0.9992,检出限为1.94×10~(-7)mol/L。该方法用于样品中盐酸多西环素的测定,回收率为97.2%~99.5%。通过测定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以及吸收光谱的变化确定了二者的猝灭类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铽—间苯二甲酸—TOPO—Triton X—100体系的荧光特性,在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283nm)和最大发射波长(545nm)下,分别确定了间苯二甲酸、TOPO、Triton X—100的最佳浓度和体系的最佳pH。协同配体TOPO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引入,使体系的荧光强度较铽—间苯二甲酸二元体系提高约210倍。在最佳条件下,铽离子浓度在1.0×10~(-8)~6.0×10~(-7)ml·L~(-1)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9)ml·L~(-1),此体系用于测定混合稀土样品中痕量铽,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