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磁共振定量法测定利培酮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法和氟核磁共振定量法测定利培酮含量。氢核磁共振定量法以利培酮δ7.29~7.35处质子峰为定量峰,马来酸δ6.02处为内标峰,在恒温300 K,采样时间4.0 s,弛豫延迟时间15 s,扫描次数为32次条件下采集氢谱。氟核磁共振定量法以4-溴-2-氟-乙酰苯胺为内标,在恒温300 K,谱宽12 500.0 Hz,中心频率-43 662.7 Hz下采集氟谱。测试结果显示,利培酮氢核磁共振定量法和氟核磁共振定量法的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与质量平衡法的结果一致。因此,核磁共振法可用于利培酮绝对含量的测定,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核磁共振(NMR)波谱,尤其是核磁共振二维谱(2D NMR)在最近几年内的进展。内容包括怎样用NMR测定高聚物的序列分布、共聚物结构、聚合物的混溶性、聚合物液晶的取向度、分子量、短链度和长链支化度、凝聚态高聚物的多相结构等。 相似文献
4.
乙烯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序列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NMR谱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苯乙烯(St)-PMI共聚物的序列结构.结果表明,MMA-PMI共聚物单元属无规序列分布,St-PMI共聚物单元属交替序列分布.由1HNMR结果可得MMA-PMI共聚物空间立构部分信息,由13CNMR三单元组实验结果算得的序列长度与末端基理论计算结果一致,且MMA-PMI共聚物链属一级Markov链.由St-PMI共聚物序列长度与末端基理论计算结果的偏差提出更为合理的增长基元反应. 相似文献
5.
6.
乙烯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组成分布测定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聚物分子量往往根据溶液性质来测定 ,而组成变化对高分子溶液的性质有影响 .如果共聚物组成不随分子量而变化 ,则认为组成分布均匀 .用化学或光谱方法得到的共聚物组成只是一个平均值 ,不能完全表征组成分布情况 .根据溶液性质差异进行分级 ,需选择合适的溶剂 沉淀剂体系 ,且操作时间长 .采用薄层色谱法所需时间亦长 ,且由于存在扩散效应而掩盖真实的共聚物组成分布 .自从凝胶渗透色谱 (GPC)出现后 ,将紫外吸收光谱 (UV)或红外吸收光谱仪与示差折光仪 (DR)串联 ,一个对组成敏感 ,一个对浓度 (共聚物总量 )敏感 ,将组成变化和分子量… 相似文献
7.
8.
合成了12个OPV分子导线(分成乙酰巯基与氨基端基两个系列),采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裂分结的方法对该类分子导线的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分析单分子电阻与分子长度、温度以及电场的依赖关系,发现OPV分子导线的电子传输机理在临界长度为2.0 nm处发生了由隧穿传导向跳跃传导的转变.通过对比分子末端分别为巯基和氨基的单分子电导值,考察了不同的连接基团对OPV分子导线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发现末端基团只影响分子的接触电阻,但不改变分子导线本身的电子传输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对OPV分子导线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与金电极的相对位置决定了OPV分子导线的电子传输机理.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填加SiO_2增强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混炼压片。通过~(60)Co-γ射线引发辐射硫化,利用共辐照方法,将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到该硅橡胶上,制备了高纯度医用水凝胶。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接枝单体浓度、辐照剂量率、剂量、温度和接枝试片厚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接枝速率与单体浓度、剂量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式:R_g=k[M]~(4/5)D~(1/2)。讨论了反应机制和接枝区域。 相似文献
11.
12.
建立以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片剂中西咪替丁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DD2-5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以氘代甲醇为溶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内标,测试温度25℃,弛豫时间为20 s,脉冲角为45°,采集时间为2 s,扫描次数为16次,采集核磁共振氢谱。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 mg/mL,相关系数r=0.999 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11%(n=6),平均加标回收率在100.03%~100.58%之间。用该方法测定不同厂家片剂中西咪替丁的含量,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相吻合。该方法简单快速、样品用量少,适用于西咪替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CH2=CHMgBr(1)与Ph3CCl(2)的反应,反应产物为Ph3CH3(3)(81%),CH≡CH(4)(74%),三苯甲基过氧化物(6)(4%),微量的三苯基丙烯(7)和对二苯甲基-四苯甲烷(8),结果表明1具有还原性,检测反应混合物得到三苯甲基自由基的ESR谱和1-二苯甲叉-4-三苯甲基-2,5-环己二烯(9)4-位氢增强吸收的CIDNP效应,用苯乙烯进行捕获实验只减少3的量而对4无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对1的还原性进行了讨论,提出1向2发生单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Ph3C.和.MgBr之间发生S-T0混合,极化的Ph3C.与另一Ph3C.的偶联造成9的极化,由2和Ph2CHCl(10)的接受电子的强弱讨论了1与2及1与10的反应所表现的不同行为。根据Kaptein的符号规则解释了9和四苯乙烷(11)的CIDNP效应。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3种分子主链由1,4二苯乙烯基苯(DSB,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PPV三单元的低聚物)与不同长度的离子传导型隔离链段低聚乙二醇(OEO,或聚氧乙烯)组成的交替型蓝色发光共聚物DSB二缩三乙二醇(TEO)、DSB五缩六乙二醇(SEO)和DSBPEG1500.研究了3种聚合物在其氯仿溶液中的电荷传输机理.通过多种手段考察了不同长度的OEO链段对聚合物的结晶能力、相结构以及其对锂盐溶解能力的影响,并讨论了此类材料的合理结构设计原则.以DSBTEO为发光层材料,装配了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15.
16.
以小角激光前向散射和背散射法研究了左旋18-甲基炔诺酮-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缓释体系的光散射时效行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过程,讨论药物释放过程中高分子链段运动和聚合物结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选择性一维全相关谱(1D-TOCSY)及定量核磁共振法(qNMR)对液态乳中的1,2-丙二醇进行了快速筛查及含量测定,并与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1H NMR法以液态乳基质中1,2-丙二醇的甲基质子信号特征为初步定性标准,选择性一维全相关谱法以1,2-丙二醇的亚甲基和次甲基质子信号特征为精确定性标准。在定性检测基础上,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法以1,2-丙二醇δ 1.15处的质子峰为定量峰,3-(三甲基硅基)氘代丙酸钠(TMSP)δ 0.00处的峰为内标峰,测定了液体乳中1,2-丙二醇的绝对含量。方法的检出限为0.002 mg/mL,定量下限为0.006 mg/mL。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显示,NMR法与气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一致,且NMR法前处理简单,操作方便,专属性高,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能够避免假阳性结果出现,非常适合实际检测中液体乳中1,2-丙二醇的批量、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顺磁物质会引起溶液中质子谱线的位移,位移与磁矩间的关系为μ=aT△νC,其中a为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K),c为溶液中顺磁物质的浓度,△ν为顺磁物质引起溶液中质子共振线的频率差。采用同轴毛细管的样品管用核磁共振测定顺磁物质的磁矩,并得到一些顺磁物质的磁矩。其测定值与文献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测定茚地普隆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测定无对照品的新型非苯二氮唑类镇静催眠药茚地普隆含量的快速、专属、简单的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用Varian Mercury Plus400MHz核磁共振谱仪,在25℃、以氘代氯仿为溶剂、3,4-二硝基甲苯为内标、观察频率400.121MHz、谱宽6410Hz、90°脉冲宽度6.45μs、采集时间4s和延迟时间15s的条件下采集试样的氢谱。以化学位移分别在δ8.72和δ8.72处的茚地普隆和3,4-二硝基甲苯的单峰作为定量峰,其峰面积比(As/Ar,y)与其质量比(ms/mr,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6.1458x 0.0055,相关系数为r=0.99996,含量测定重复性实验的RSD为0.29%(n=6)。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可用于茚地普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