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侯编钟的粉状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文物的“癌症”,多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于粉状锈的控制和根治始终未能取得明显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用XRD,SEM,TEM以及XRFA等方法分析一块被粉状锈严重腐蚀的蔡侯编钟残片的结果,指出粉状锈的主要成分是氯铜矿(Cu_2(OH)_3C1)、赤铜矿(Cu_2O)以及结晶状况甚差的锡石(SnO_2)。而编钟基体内存在的和粉状锈成分相同的腐蚀沟漕,则表明粉状锈腐蚀是一种晶间腐蚀过程。显然,这一发现对粉状锈的形成机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数被发掘的古代青铜文物表面都附着有某些钢锈,其中以粉状锈(Cu_2(OH)_3Cl)对铜器的腐蚀最为严重.迄今已有一些文献介绍粉状锈的生成机理,但对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导。作为青铜合金中含量最丰的元素铜,被氧化腐蚀是分步进行的.本工作主要用X-光衍射及分光光度法对一价铜锈CuCl在潮湿环境中进行氧化反应的速度常数及表观活化能进行测定核算;对反应的中间产物及伴随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红外反射及红外—光声光谱法对青铜生锈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Cu-Sn-Pb合金表面上进行盐酸腐蚀,用红外反射及红外-光声光谱方法监测粉状锈(Cu_2(OH)_3Cl)的生长过程。结果发现,在酸性环境中Cu_2(OH)_3Cl生长迅速;二价铜锈的生成需通过一价铜锈(CuCl)这一中间产物;粉状锈有传染性,可通过空气由锈蚀样品传至无锈样品,锈体颗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强,结合热力学计算对青铜生锈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粉状锈生长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u-Sn-Pb合金表面用盐酸腐蚀加工,并采用红外反射光谱(IR-REF)、红外光声光谱(IR-PAS)、X射线衍射(XRD)及分光光度(SPM)等分析方法研究粉状锈(Cu_2(OH)_3Cl)的生长过程和发展速度。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锈体生长迅速;二价铜锈的生成需通过一价铜锈(CuCl)这一中间产物;粉状锈有传染性;CuCl在水中继续氧化生成Cu_2(OH)_3Cl的同时,有Cu~(2+)离子伴随产生。本文计算了锈体生长的反应级数、速度常数及表现活化能,对反应机理及伴随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及X光荧光光谱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一块被粉状锈(主要成分为Cu2(OH)3Cl)严重腐蚀的东汉青铜镜残片进行元素和结构的分区分析。剖面分析表明,青铜合金在浇铸过程中的偏析作用是造成其电化学腐蚀的内在因素;铜锈的生成是分步进行的;氯元素对合金的侵蚀由表面直至基体深部;生锈过程中铜元素从合金内部向表面外扩散。运用相平衡理论、电化学腐蚀原理及化学热力学对青铜器  相似文献   

6.
锈层下碳钢和耐候钢的微区和宏观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 辅以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 并结合SEM和XRD研究了耐候钢和碳钢在干湿交替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包括微区阳极溶解过程和阴极还原行为、 宏观腐蚀过程和微观结构及组成等. SECM测试结果表明, 锈层下碳钢和耐候钢的腐蚀过程都受阳极控制, 锈层的存在促进氧的还原. 宏观和微区电化学测试结果均表明, 在实验周期内, 初期形成的锈层降低了Fe阳极溶解速率, 从而提高碳钢和耐候钢的耐蚀性能, 后期形成的锈层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变化, 2种钢的腐蚀速率增加; 同时耐候钢的腐蚀速率较碳钢大, 且氧还原也较碳钢强, 有利于锈层的形成, 从而有利于长期的防护, 但是耐候钢的锈层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好的保护性. 锈层不够致密, 呈疏松多孔状, 其组成主要有晶态的γ-FeOOH, Fe3O4和γ-Fe2O3等, 相同的干湿循环条件制备的耐候钢锈层较碳钢厚.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粉状褐煤萃取新工艺,对云南寻甸褐煤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考察了萃取条件对蜡收率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归纳出萃取速度的经验方程,为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锈层对海水淡化一级反渗透产水中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碳钢在海水及海水淡化一级反渗透(RO)产水中锈层形态及其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碳钢在两种水体中形成的锈层在结构、成分及功能上具有显著差异,导致其腐蚀情况截然不同.海水淡化一级RO产水中,腐蚀产物γ-FeOOH的还原电位高于碳钢自腐蚀电位,易被还原成Fe3O4,使锈层形成Fe3O4内层及γ-FeOOH外层的双层结构.外锈层很薄,无阻碍氧扩散作用,且因γ-FeOOH的还原加快了腐蚀反应.Fe3O4内层具有良好导电性及Fe2+传递性,使氧还原反应从金属表面转移至内锈层表面进行;同时因其大阴极作用,显著促进了氧还原过程.由于锈层的上述作用,碳钢在一级RO产水中的腐蚀得到了极大加速,其腐蚀速率最终由溶液至内锈层之间的氧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防腐方法应能抑制腐蚀产物γ-FeOOH的还原.  相似文献   

9.
粉状白钨酸在含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能够形成十聚钨酸,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顺磁共振、pH滴定及五价钨的测定对十聚钨酸的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聚钨酸的还原程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在较高的pH条件下形成单电子还原物种,而在较低的pH条件下则主要形成双电子还原物种.  相似文献   

10.
稀土提高碳钢耐蚀性的行为研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室干湿周浸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稀土对碳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含稀土钢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添加能大幅度提高碳钢的耐蚀性,在加速腐蚀试验条件下,在含稀土钢的锈层中发现了稀土元素的存在,稀土元素不均匀分布于内锈层中,在锈层中稀土元素部分以稀土化合物颗粒形式存在,并且还有少量的稀土化合物颗粒含有Si和Al等合金元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媒体对婴幼儿爽身粉中含有禁用物质石棉的报道和我国目前尚无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的现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含滑石粉的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进行了论证,并于日前印发了《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暂定),要求各省(区、市)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局)参照执行。粉状化妆品及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发布@高  相似文献   

12.
锈层下碳钢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妍  王佳  郑莹莹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9):2361-2368
采用极化曲线、线性极化电阻(LPR)和电化学阻抗(EIS)研究了海水中带锈碳钢的电化学行为,结果发现:长期浸泡的内锈层对电极过程有较大影响;短期浸泡,LPR和EIS测定的极化电阻(Rp)逐渐增大;而长期浸泡,Rp却逐渐减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Rp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将锈层逐层剥离后研究了碳钢的电化学行为,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横截面结构分析表明,这主要是因为长期浸泡后,内锈层中出现了具有较高电化学活性的β-FeOOH,并且其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当进行电化学测试时,在对体系进行一定程度极化的过程中,β-FeOOH参与了阴极还原反应,使电极过程不再是简单的阳极金属溶解和阴极氧还原,加快了阴极反应速度,从而导致Rp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绿锈与As(V)可共存于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等缺氧环境,但As(V)如何影响绿锈转化过程和机制了解甚少.本工作通过溶液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系统研究了As(V)浓度、pH、温度和空气流速对硫酸盐绿锈(GR)转化的影响.GR转化过程中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对As(V)有极强的去除能力,同时As(V)增强了GR的稳定性,显著影响转化产物的结晶度、矿物类型和生成机制.随As(V)浓度增加,GR氧化转化由溶解-氧化-沉淀机制向固态氧化机制过渡,产物由针铁矿和纤铁矿混合相向纯纤铁矿向纤铁矿、水铁矿和高铁绿锈混合相转变;高As(V)浓度时形成无定形FeAsO4表面沉淀.Fe/As=24时,pH 6.5~9、温度(5~45℃)和空气流速(0~0.05 m3/h)条件下纤铁矿均为主要产物,随pH和空气流速增加或温度减小纤铁矿结晶度逐渐减弱;高pH或高空气流速或低温有利于高铁绿锈和水铁矿形成,高温有利于针铁矿形成.上述结果对深入理解环境中各种铁氧化物的形成转化机制和As(V)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粉状白钨酸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钨酸的颜色有黄有白,并有粉状与胶状的区别。其中黄色胶状物是黄色粉状与白色胶状的混合物。一般制得的白色粉状钨酸,又或多或少地杂有胶状物,不易定其组成。所以长时期来,只把黄色粉状钨酸作为钨酸的代表,并作为制备金属钨及其他钨化合物的基本原料。黄色粉状钨酸和白色钨酸的生成机理不同,但二者在生成时每易交织在一起。黄色粉状钨酸是均相沉淀的产物,即是含钨络阴离子的分解产物。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半电池腐蚀电位(Ecorr)和宏观电池腐蚀电流密度(Icorr)测量技术,在饱和NaCl溶液浸泡的硬化混凝土试块中,研究了4种醇胺基阻锈剂对钢筋电极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和长期阻锈性能.在浸泡初始的100d内,与空白样相比,添加阻锈剂后钢筋电极腐蚀电位升高,阻抗膜值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值降低,表明电极表面处于钝态,阻锈剂表现出良好的阻锈性能.随浸泡时间延长,电极腐蚀电位和阻抗膜值下降,腐蚀电流密度增大.浸泡后期,除添加醇胺基CI-4样外,电极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与空白样相比无明显差别,表明电极由钝态转变为活性腐蚀状态.但添加CI-4样品,钢筋电极始终保持在钝化状态,阻锈性能最好.基于阻锈剂与Cl-间的竞争吸附,分析探讨了可能的阻锈机理.  相似文献   

16.
罗俊雄  饶正  陈桂清 《电化学》2003,9(3):259-264
为了解海生物对钢板管椿腐蚀之影响 ,将SS4 1金属试片浸渍于高雄港 #1 4码头水深 3m处及实验室人造海水中 .试验期间 ,以DC直流动电位极化曲线扫描与AC交流电阻抗分析现场量测各试片的瞬间腐蚀速率 .结果发现 :宏观地看 ,海生物在金属 (或锈层 )表面的附著可以减缓金属腐蚀 ,但从微观 (micro)的观点推论 ,海生物在金属表面的附著亦可以造成氧差或浓度差异电池 ,促成局部腐蚀 .此外 ,等效电路的模拟 ,有助于了解海生物附著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即随浸渍时间的延长 ,金属表面因锈层增厚且趋于致密 ,以致锈层电阻增加 ;又因海生物种类不同 ,含水量不同 ,海生物电阻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粉状白钨酸在含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能够形成十聚钨酸,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顺磁共振、pH滴定及五价钨的测定对十聚钨酸的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聚钨酸的还原程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在较高的pH条件下形成单电子还原物种,而在较低的pH条件下则主要形成双电子还原物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抗病性组份的田间实测值,组装了小麦条锈病慢锈性模拟模型——SRESM1。经初步检验认为:模拟出的流行趋势同实际情况大体相符;模型在生物学和逻辑上是合理的;各抗性组份中,侵染机率、产孢量和病斑扩展速度在慢锈流行中起主要作用,潜育期的作用其次,传染期的作用最小。通过变换初始菌量和气象条件,有助于分析慢锈品种的抗性潜力,估计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盐湖地区暴露25个月的碳钢表面锈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S)和电化学测试技术分析了碳钢在盐湖大气环境下暴露25个月后上下表面的锈层特征. 结果表明, 碳钢上下表面腐蚀量相似, 锈层中均富有Cl、Mg和Si等外来元素. 两个表面的腐蚀产物都主要由β-FeOOH、Fe8(O,OH)16Cl1.3和少量的γ-FeOOH组成, 最外部分的锈层中还检测到Fe3O4和δ-FeOOH.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锈层对基体腐蚀具有抑制作用, 锈层保护性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化学技术,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 研究D-葡萄糖酸钠、钼酸钠和硫脲三组分复合缓蚀剂对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钢筋腐蚀行为的影响及其阻锈作用. 结果表明: 在含3.5% (w) NaCl的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 复合缓蚀剂具有协同效应, 对钢筋有良好的阻锈作用. 当D-葡萄糖酸钠、钼酸钠和硫脲浓度分别为750、250和500 mg·L-1时, 对钢筋的缓蚀效率可达到94.5%. 应用软硬酸碱(HSAB)理论分析缓蚀机理, 可认为三组分复合缓蚀剂在钢筋表面共同形成保护膜而阻止钢筋的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