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阻聚剂.气相色谱采用HP-INNOWAX色谱柱分离样品中杂质,液相色谱采用XDB-C18柱同时配置XDB-C18保护柱,直接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相色语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均具有线性关系好、回收率高等优点,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53%...  相似文献   

2.
采用苯乙烯(St)悬浮聚合过程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乳液聚合组分,悬浮乳液复合聚合(SECP)方法,制备大粒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 PMMA)复合粒子.采用FTIR、1H- NMR、13C- NMR分析方法,研究SECP各个时期复合粒子中MMA- St链节摩尔比,发现悬浮粒子中MMA St链节摩尔比逐渐增大,而PMMA乳胶粒子中逐渐减少,表明悬浮相和乳液相间存在物质传递过程.悬浮粒子中MMA链节质量与MMA总投料质量比主要由乳胶粒子生成速率和乳胶粒子向悬浮粒子凝聚速率决定.最终得到的复合粒子除含PS和PMMA均聚物外,还含少量MMA-St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二乙烯苯(DVB)三元共聚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体系中MMA和DVB浓度对聚苯乙烯型树脂交联的影响。结果表明:MMA加速St和DVB的聚合速率,其中对St的加速作用又明显大于对DVB的。随MMA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型树脂交联不均匀的情况得以明显改善,而增加体系中DVB的含量,DVB与St、MMA反应速率的差异变大,树脂交联不均匀的情况变严重。  相似文献   

4.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由亲水性丙烯酸酯(HMA)作原材料制成的人工晶状体(IOL)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的残留量。采用索氏提取法分离MMA,选用异丙醇作为PMMA制成的IOL样品的提取溶剂,而选用乙腈作为HMA制成的IOL样品的提取溶剂。萃取液采用旋转蒸发仪浓缩,浓缩液经Waters C18色谱柱分离,用乙腈-水(30+70)溶液洗脱,在波长220nm处进行紫外检测。MMA的质量浓度在0.33~42.08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02mg.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0.72%和0.92%,回收率在98.5%~106.2%之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在苯乙烯 (St)悬浮聚合过程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乳液聚合组分的悬浮 乳液复合聚合方法 ,制备大粒径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S PMMA)复合粒子 .研究聚合物粒径分布和颗粒形态的变化发现 ,在St悬浮反应中期滴加MMA乳液聚合组分后 ,聚合体系逐渐由悬浮粒子与乳胶粒子并存向形成单峰分布复合粒子转变 ,最终形成核 壳结构完整的大粒径PS PMMA复合粒子 ;在St悬浮反应初期滴加MMA乳液聚合组分 ,St与MMA一起分散成更小液滴 ,反应后期凝并成非核 壳结构复合粒子 ;在St悬浮反应后期滴加MMA乳液聚合组分 ,PMMA乳胶粒子与PS悬浮粒子基本独立存在 .根据以上结果 ,提出了St MMA悬浮 乳液复合聚合的成粒机理 .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水相为分散相、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环己烷混合物为连续相的新型乳液聚合制备PMMA树脂 .发现 ,在未加乳化剂和加入少量Tween2 0乳化剂时 ,均可制备由初级粒子凝聚而成、无明显皮膜结构的疏松PMMA粒子 ,初级粒子粒径小于环己烷存在下MMA悬浮聚合得到的PMMA粒子的初级粒子 .根据聚合体系相构成、PMMA在MMA 环己烷混合液的溶解性及PMMA粒子粒径分布和形态的演变 ,提出了在分散水滴内乳液聚合形成初级粒子 生长 凝聚的新型乳液聚合成粒机理  相似文献   

7.
戚栋明  袁艳  张睿  徐杰  杨雷 《高分子学报》2011,(11):1258-1265
以硅烷偶联剂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改性SiO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分散液为原料,通过原位本体聚合制得一系列具有不同SiO2含量和PMMA接枝率的高分散性SiO2/PMMA复合材料,索氏抽提分析复合材料的接枝和交联情况.发现抽提后体系中主要存在3部分物质:抽提液中含游离SiO2的PMMA溶液...  相似文献   

8.
超声辐照引发MMA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超声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微乳液聚合.辐照40min时单体转化率高达90%.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MMA微乳液平均粒径为36.5nm,粒径分布窄,表明超声波引发是制备PMMA微乳液的有效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微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的形成和大小进行了间接表征,研究了超声功率输出、乳化剂、助乳化剂、单体和引发剂对MMA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L-蛋氨酸和L-组氨酸为原料,与水杨醛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两个氨基酸水杨醛希夫碱铜(Ⅱ)配合物(1a和1b).以1为催化剂,2-溴异丁酸乙酯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立构规整度由13C NMR测定.实验结果表明,PMMA数均分子量随MMA转化率线性...  相似文献   

10.
首先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然后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研究PMMA中由歧化终止生成的末端双键与苯乙烯(St)的共聚合反应行为。采用体积排除色谱(SEC)、核磁共振波谱(NMR)对聚合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与单体MMA相似,PMMA在化学位移δ=6.20和5.47处有对应于聚合物末端双键氢的NMR信号。远程异核和近程异核相关NMR,13C-NMR和DEPT-135 NMR分析和自由基共聚合实验确证:MMA自由基聚合的双基歧化终止为单一的链自由基末端β位甲基氢自由基转移机理,生成1,1-二取代甲基丙烯酸酯型双键。除双基歧化终止反应外,体系还明显地存在苯甲酰初级自由基和苯初级自由基与链自由基间的初级终止反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氧化态过渡金属卤化物络合物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氧化聚合.首先在叔胺类聚合物存在条件下以CuBr2/2,2′-联吡啶(bPy)络合物催化MMA在不同溶剂中的氧化聚合,结果在环己酮中得到PMMA均聚物,CuBr2/bPy同叔胺的氧化还原引发可以忽略.随后在环己酮中分别以不同络合物催化MMA的氧化聚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彭军芝 《广州化学》2001,26(3):26-30
采用一种单体I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共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进行内增塑以改善PMMA的柔韧性 ,并与外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脂 (DBP)作比较 ,考察其对PMMA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IA能改善PMMA的柔韧性 ,但效果不及DBP好 ,但是IA在耐挥发性方面却比DBP优越 ,对PMMA其他方面性能的影响则与DBP相似  相似文献   

13.
在氮气保护下, 将一定比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注入装有三异丙氧基铒的密闭容器中, 混匀后, 迅速形成淡红色凝胶体, 此凝胶体原位聚合后即制得三异丙氧基铒掺杂的PMMA固体试样(Er/PMMA), 研究三异丙氧基铒掺杂对PMMA性能的影响. EMTA、 TG表明, Er/PMMA的玻璃化温度比纯PMMA低, 但耐热性能与贮能模量均比PMMA的高; FS、 IR 表明, Er/PMMA 中的Er(Ⅲ)离子与羧基存在着配位作用, 使Er/PMMA的荧光强度明显提高; 同时Er/PMMA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明性和光选择吸收性的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4.
CHMI/MMA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从头算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CHMI和MMA单体进行几何全优化,在优化构型下,用STO-3G基组对CHMI/MMA共聚物和PMMA分子链的结构单元作单点计算,从内旋转热垒,键能,电子云布居的自由体积的角度定量分析了CHMI/MMA共聚物的结构特点,结构表明,CHMI/MMA共矣物的参数值无比PMMA更高,从理论上确认了该共聚物具有优异性能的根本原因,得到实验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兵  胡春圃 《化学学报》2001,59(1):119-123
在较低的温度(60℃)和较低的AIBN/CuCl~2/配位剂摩尔比(1:2:4)条件下,用乙腈为溶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联二吡啶(bpy)为配位剂时,所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分子量分布可低至1.08。用1,10-菲咯啉(phen)代替bpy,MMA的聚合反应速率加快,但其分子量分布稍宽(1.40左右),并进一步研究了bpy和phen作为混合配位剂时对MMA反向ATRP聚合的影响。用RATRP反应所得的带有卤素端基的PMMA作为苯乙烯ATRP的大分子引发剂,成功地合成了具有预期结构的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大分子引发剂的引发效率接近于1,说明在RATRP过程中由自由基引发剂引发MMA进行一般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可能性甚微。  相似文献   

16.
水热法合成了介孔分子筛SBA-15,分别用硅烷偶联剂KH-151,KH-560和KH-570对SBA-15进行了改性,将不同类型的改性介孔分子筛(M-SBA-15)作为"微反应器",把含MMA的甲苯溶液载入到"微反应器"中,通过溶液聚合法使得MMA在孔道内部形成聚合物.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GPC,1H-NMR,TG和DSC测试手段对M-SBA-15和PMMA/M-SBA-15复合材料以及孔道内PMMA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表明,改性介孔分子筛仍保留了有序介孔材料的基本特性,M-SBA-15和相应的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以及孔容降低,表明PMMA载入到介孔分子筛的孔道中.与传统的溶液聚合所得的PMMA相比,介孔孔道内所得的PMMA的分子链的间规立构度有所提高,其分子量约为传统溶液聚合的十几倍,初始热稳定性明显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9~11℃.此外,KH-151改性SBA-15载入最多的PMMA,所得的PMMA的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叔丁醇钾(t-BuOK)和苯酚钾(POK)为副反应抑制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的阴离子聚合。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 H-NMR)等研究了产物的数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MWD)和分子结构。结果表明:t-BuOK与n-BuLi之间发生反离子交换反应使活性中心的反离子Li~+被K~+替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MMA聚合过程中的副反应,当n(t-BuOK)/n(n-BuLi)≥10时,可在0℃下实现MMA的可控阴离子聚合;PMMA分子量分布较窄(1.22),且数均分子量与设计值十分接近,MMA聚合的副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进一步添加的POK能与活性中心的K~+配合,促进对MMA聚合副反应的抑制,使MMA的可控阴离子聚合能在较高温度(40℃)下得以实现,所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数均分子量分布窄(1.24)且数均分子量符合设计值。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苯乙烯(St)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醇为溶剂,CuCl2/PMDETA(N,N,N’,N″,N″-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为催化体系,MMA或St经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合成了聚合物PMMA或PSt。研究结果表明:PMMA和PSt的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3),聚合反应速率对单体呈一级动力学特征,数均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关系。反应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油相,反相胶束微乳液作为模板,制备了纳米氯化银(AgCl)粒子,再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纳米氯化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gCl/PMMA)复合材料.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纳米AgCl的尺寸为20~80 nm.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纳米AgCl粒子均匀地存在于PMMA基材中.红外分析证明,胶束中水和表面活性剂AOT的羰基在MMA聚合后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纳米粒子同聚合物之间有吸附行为.动态力学(DMTA)分析复合材料,发现纳米AgCl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形成了中间相层(interphase layer),改变了聚合物的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本体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改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简称PMMA)耐热性能的方法,有采用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简称MMA)与多官能团的单体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酯、甲基丙烯酸酐等共聚制得具有部分交联的共聚物;也有采用MMA与带有极性基团的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酰胺(简称MAD)等共聚制得线型共聚物,以及其他方法。我们实验室曾报道了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