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BCR顺序提取法浸提堆体中各种形态重金属,研究底泥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底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Cu、Zn总量的浓度普遍升高,表现为明显的"相对浓缩效应",Cu、Zn、Cd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有效态逐渐降低;Zn含量与DOC相关性相对较小,Cu和Cd含量与DOC的相关关系显著性在P0.05和P0.01范围;生物可利用性指标BF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DOC含量的影响;种子发芽指数与DOC、重金属含量以及BF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测定土壤中重金属Pb、Cd、Cu、Zn、Ni前处理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u、Zn、Ni,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Pb、Cd。结果显示, 消化方法、消化蒸干与不蒸干对测定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其中王水+HClO4 消化法体系温度对Pb的回收率影响极大; HNO3 +HClO4 +HF常压消化法和HNO3 +HClO4 +HF密闭容器压力消化法均需用聚四氟乙烯烧杯,由于不透明,不易观测消化过程,很容易出现蒸干现象,影响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镀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铝板作为极板的电絮凝设备处理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rn+、Cu2+、Zn2+,研究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电絮凝过程中,初始pH值在4-8之间时,金属离子的去除率最好,但当初始pH值超过8时,铬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并且随着电流密...  相似文献   

4.
Co、Ni、Cu、Zn离子对蓝藻藻胆体光谱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方法研究了Co(Ⅱ)、Ni(Ⅱ)、Cu(Ⅱ)和Zn(Ⅱ)4种重金属离子对螺旋藻及其藻胆体—类囊体膜的作用.4种金属离子可降低藻胆体在624nm的特征光吸收峰,并使藻胆体—类囊体膜的发射荧光峰下降、蓝移,使Fp/Fc(藻胆与叶绿素荧光比值)升高.这些结果表明,藻胆体是重金属离子作用的重要位点这一.在四种重金属中,Cu(Ⅱ)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AES)法 ,对安徽省合肥东部水库水中的 A l Cu Cr Fe Mn Ni Cd Zn八种金属元素含量同时进行痕量分析 ,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此法与其它化学检测法相比 ,具有简单、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一种一次溶样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化探样中Ag、Cu、Pb、Zn、Ni的方法,合格率达90%以上,成本仅为原来的1/3。  相似文献   

7.
就杭州市和睦湿地农田土壤不同蔬菜中Cu、Zn、Ph、Cd、Cr和Ni污染状况及富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检6种蔬菜的茎叶和根系中平均含Cu量、含zn量以及含Cd量均未超标,而Pb含量远远超过了限量标准.从单项污染指数看,各蔬菜(雪菜、芥菜、大白菜、小白菜、蚕豆、萝卜茎叶中Cu、Zn、Cd、Cr、Ni均达清洁水平.但是,6种蔬菜的茎叶及根系中Pb污染均达重度污染程度.从综合污染指数看,6种蔬菜茎叶及根系重金属污染程度均属于重度污染,且各蔬菜茎叶的综合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蚕豆〉萝卜〉芥菜〉小白菜〉大白菜〉雪菜.不同蔬菜茎叶及根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均为Pb、Zn、Cu、Ni、Cr、Cd,各蔬菜茎叶对重金属Cu、Zn、Ni、Cr、Cd多为轻度富集,而对Pb则多为中度富集和高度富集,且不同蔬菜茎叶Pb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蚕豆〉萝卜〉芥菜〉小白菜〉大白菜〉雪菜,故和睦湿地农田土壤及蔬菜中的Pb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根据热力学平衡理论及实验观测结果,探讨了铜电积过程中砷的电化学行为.得知:在采用不溶性阳极电积脱铜脱砷传统工艺流程中,砷酸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形成亚砷酸,亚砷酸又与阳极产生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砷酸.在铜含量较低时阴极析出大量氢气,阳极析出氧气,极大地浪费了电能;在析出氢气的同时逸出砷化氢,砷酸、亚砷酸在阴极直接发生还原反应也产生砷化氢气体,从而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电积法生产复合粉末的一种新方法,着重研究了制造镍包铜复合粉末的工艺条件。试制了镍包铜、铜包石墨、镍包石墨、锌包铜、镉包铜等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磺化棉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水样中金属离子Cd、Zn、Co、Ni、Bi、Cu的方法,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富集条件[1]。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晶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阐述Zn—MnO_2碱性电池中r—MnO_2放电反应的机理,并说明在研制LR20 Zn—MnO_2碱性电池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简称ICP-AES法)测定了血清样品中的微量元素Cu、Zn、Mn,利用改进单纯形优化法确定了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考察了酸度的影响以及基体的干扰.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5~8.2%,回收率在85~107%.  相似文献   

13.
从结构上分析了同时掺杂Co、Zn的作用机理,并改变Zn的加入方式,制备并检测了Ni(OH)2的部分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掺杂Co、Zn,因Ni2+、Co2+、Zn2+的氢氧化物能形成固溶体,使电极缺陷浓度增加,导电性提高,Zn为定价元素,充放电时能稳定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对抑制过充时形成γ-NiOOH有利;Zn以ZnO2-2的方式引入反应器,与以Zn2+引入反应器相比,所得氢氧化镍的BET比表面、d001、FWHM001和FWHM101值明显增大,晶粒减小,活性物质利用率提高,为制备高活性球形氢氧化镍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图3,表1,参11.  相似文献   

14.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Zn、Cr、Ni的浸出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飞灰中Zn、Cr、N i的浸出率与pH值的关系,并利用M INTEQA2模型对它们的浸出率及主要存在形态随pH值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H<7.5时,Zn的浸出率高达70%~80%,pH值在8~12之间,Zn的浸出率接近0,pH值>12时,Zn的浸出能力随pH值的增加逐渐增强;Cr在pH<4时浸出率较大,最大浸出率为43%,pH在4~12之间Cr的浸出率接近于零,pH>12时Cr的浸出率再次增加;N i在pH<2时浸出率较大,pH值在2~13之间时浸出率接近零。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飞灰中Zn、Pb、Cu的浸出毒性及浸出率与pH值的关系,并利用MINTEQA2模型对它们的浸出率以及不同pH值下的主要存在形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b、Cu、Zn的模拟浸出值与实测浸出值基本相符,模拟浸出值可反映实际浸出情况;pH值在8~12之间时Zn、Cu、Pb的浸出率接近0;pH&lt;7.5时,Zn的浸出率高达70%~80%,pH值&gt;12时,随着pH值的增加,Pb与Zn的浸出能力逐渐增强;pH&lt;2时,Zn、Cu、Pb的浸出率较大,表明三种重金属在强酸条件下容易浸出。了解重金属在不同pH值下的浸出情况可以帮助预测各种环境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性,并可通过改变环境pH值控制重金属的浸出。  相似文献   

16.
以垃圾焚烧的一次飞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洗,酸洗以及水洗结合酸洗工艺对飞灰中重金属元素Cu,Zn和Pb的洗脱率的影响,并应用XRD,SEM/EDS等研究了飞灰在水洗和酸洗过程中颗粒形态和矿物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水洗和单独酸洗均不能实现Cu,Zn和Pb的分离;酸洗结合水洗时,Cu和Zn洗脱率均较单独水洗和单独酸洗大幅提高,Pb基本沉淀在酸洗后的残渣中。经水洗后酸洗阶段的酸灰比是影响金属洗脱效果的主要因素。分离Cu和Zn和Pb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洗(水灰比为3∶1) 10%H2SO4酸洗(酸灰比为6∶1)。XRD结果表明,水洗过程易溶于水的物质其峰形基本消失;酸洗过程中,生成了含Pb的矿物质和Zn的结晶化合物。SEM/EDS分析结果表征了飞灰在水洗、酸洗过程中主要晶相的生成以及主要元素Ca,Si,O和Al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垃圾焚烧的一次飞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洗,酸洗以及水洗结合酸洗工艺对飞灰中重金属元素Cu,Zn和Pb的洗脱率的影响,并应用XRD,SEM/EDS等研究了飞灰在水洗和酸洗过程中颗粒形态和矿物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单独水洗和单独酸洗均不能实现Cu,Zn和Pb的分离;酸洗结合水洗时,Cu和Zn洗脱率均较单独水洗和单独酸洗大幅提高,Pb基本沉淀在酸洗后的残渣中.经水洗后酸洗阶段的酸灰比是影响金属洗脱效果的主要因素.分离Cu和Zn和Pb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水洗(水灰比为3∶1)+10% H2SO4酸洗(酸灰比为6∶1).XRD结果表明,水洗过程易溶于水的物质其峰形基本消失;酸洗过程中,生成了含Pb的矿物质和Zn的结晶化合物.SEM/EDS分析结果表征了飞灰在水洗、酸洗过程中主要晶相的生成以及主要元素Ca,Si,O和Al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简称 FAAS 法),直接测定脑脊液(CSF)中 Cu、Zn 含量,以 NH_4Cl 溶液作为基体改进剂,消除了基体干扰,明显提高了测定 Cu 的灵敏度,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造纸污泥焚烧中Zn/Cu/Ni/Mn的热力学平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分析方法,应用造纸污泥实测数据预测了其焚烧中重金属(Ni、Mn、Zn和Cu)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矿物质存且在低温条件下,造纸污泥焚烧中重金属Ni和Zn易与Fe2O3结合形成稳定的固体化合物,从而抑制了Ni和Zn的挥发性,而对Mn和Cu没有影响.焚烧温度为400—1800K范围内有矿物质存在条件下,Mn未出现其气体产物,而其他三种金属在高温条件下则以其气态单质或气态氧化物挥发进入大气环境.焚烧过程中只有小部分气态CuCl生成,未见其它气态金属氯化物;在焚烧温度为400—1800K条件下未发现金属硫化物或者硫酸盐生成,表明在有矿物质存在条件下S对金属的挥发性影响很小.在未考虑矿物质存在条件下,S在低温条件下易与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硫酸盐固体从而拟制了金属的挥发;随着温度的升高,Cl和重金属易形成金属氯化物气体,促进了金属的挥发特性,并且Cl对Cu的挥发影响较大,其次为Zn和Mn,影响较小的金属是Ni.从而根据污泥在不同焚烧温度下不同的产物形态进行重金属的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由于黄铜水平连铸覆盖物渣组成相的特殊性,使其在常温常压下通过使用硫酸作为溶剂浸出困难,浸出率低,而在溶剂中适量加入硝酸可使黄铜水平连铸覆盖物渣中Cu的浸出更完全.因此,常温常压下使用硝酸和硫酸作为混合溶剂进行浸出,铜、锌浸出率得到显著提高,且工艺简便,适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