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苯丙氨酸衍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分子印迹技术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手性色谱柱的固定相来拆分苯丙氨酸衍生物的对映异构体。采用了新型的交联剂及光引发剂。模板分子和可聚合的功能单体形成配合物是分子印迹聚合物必不可少的条件。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比例为1:4时,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分离因子α为1.69。光聚合方式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比热聚合方式合成的拆分能力要高。且聚合的温度越低,聚合物分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合成苯丙氨酸衍生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色谱固定相,对其对映异构体进行手性拆分;流动相中加入乙酸增加极性,分离效果较好,但乙酸含量太高,分离因子会降低,甚至会破坏柱材料,进样样品浓度越低,分离效果越好,色谱柱温度升高,分离因子α会增大,温度为65℃时α为1.82;观察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3.
对L-苯丙氨酸(L-Phe)为模板分子、分别以氯化1-羧甲基-3-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VIM]Cl)、甲基丙烯酸(MAA)和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的分子印迹组装体系进行分子模拟分析、荧光光谱分析,预测较优功能单体,辅助设计了L-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L-MIPs);其次,通过实验系统研究了功能单体种类对L-MIPs的吸附性能和印迹因子的影响,并比较了分别以[VIM]Cl、MAA和4-VP为功能单体制备的L-苯丙氨酸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运用多种表征方法对L-MIPs形貌、表面元素组成、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VIM]Cl为最优功能单体,且制备的聚合物在300 °C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浓度为1.0 mg.mL-1,饱和吸附量可达33 mg.g-1,印迹因子可达3.86。相对于结构类似物D-Phe、L-His或L-Trp,识别因子β分别达到1.24,1.41和1.30。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于分子印迹体系的中功能单体的筛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俊  孙向英  刘斌 《应用化学》2006,23(12):1336-0
以壳聚糖(CTS)为功能基体,以L-脯氨酸(L-Pro)为模板分子,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L-脯氨酸匹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L-Pro-M IPs)。利用红外、扫描电镜和热失重分析,对相关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机理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pH值、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的调节,获得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制备壳聚糖-L-脯氨酸复合物的pH=10.7,干复合物1.0 g,交联剂8 mL,室温下反应18 h。结果表明,在水相中,L-Pro-M IPs对L-Pro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和高效分离特性,分离因子为4.67。  相似文献   

5.
丁照云  李春阳  宋启军 《分析化学》2013,(10):1543-1548
在三联吡啶钌固相电极上,采用溶胶-凝胶法电沉积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得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对L-苯丙氨酸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定L-苯丙氨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11~1.0×10#8mol/L,检出限为3.1×10#12mol/L。此传感器可应用于尿样中L-苯丙氨酸的测定,回收率为94.8%~110.6%。  相似文献   

6.
原位聚合那格列奈分子印迹手性固定相的分子识别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尹俊发  杨更亮  张轶华  刘海燕  陈义 《化学学报》2004,62(19):1922-1926
以手性药物那格列奈为模板分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特定识别性能和手性拆分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实现了那格列奈与其对映体的手性拆分.通过静态结合方法考察了该聚合物的选择结合能力,并讨论了手性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原位聚合法制备的棒状聚合物固定相对模板分子及其对映体有很好的手性拆分性能.  相似文献   

7.
用于分子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相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着重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作为一种分离介质在手性化合物拆分方面的应用,系统总结了分子印迹的原理和MIP的4种合成方法,初步探讨了MIP的分子识别机理,并阐述了它的应用以及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8.
以L-色氨酸为印迹分子,选取富含羟基和氨基的多功能团聚合物壳聚糖(CS)为基本成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结合碱液处理与硫酸交联两种后处理方式制备了L-色氨酸分子印迹CS膜(MIM),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膜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渗透实验考察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对L-色氨酸的分子识别性能,考察了碱液处理与硫酸交联两种后处理方式对膜的溶胀性以及MIM内物质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氨基酸衍生物手性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从识别机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用于氨基酸衍生物手性分离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李振群  贾丽 《色谱》2020,38(9):1046-1056
手性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手性匹配与分子识别来发挥药理作用。两个对映体与体内手性环境相互作用的不同导致每个对映体表现出不同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代谢速率及毒性等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发展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对于手性药物的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以目标分子作为模板而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对目标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基于该特点,MIPs非常适合于手性药物的拆分和纯化。毛细管电色谱(CEC)可同时基于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对目标物进行分离,因此具有高分离效率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将MIPs材料作为CEC的固定相,可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结合,从而实现对手性药物的高效拆分。MIPs材料在1994年首次应用于CEC手性拆分,此后该研究领域开始获得关注和发展。MIPs材料主要通过4种模式在CEC中实现手性拆分,分别是作为开管柱、填充柱和整体柱的固定相以及分离介质中的准固定相。该综述以这4种模式作为分类基准,根据MIPs制备所需的材料和分离对象对其在CEC手性拆分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揭示了MIPs在CEC手性...  相似文献   

11.
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和柚皮苷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为膜材料,以柚皮苷为模板分子,通过硫酸交联在水相中制备了水相识别柚皮苷分子印迹壳聚糖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FT-IR)初步研究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体系产生了新的氢键。  相似文献   

12.
李萍  李濬喆  林保平  戎非  袁春伟 《化学学报》2003,61(11):1885-1889
以混旋邻氯扁桃酸为模板分子和合成的(S)-(1-萘乙基)-丙烯酰胺为手性功能 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色谱固定相,对混旋邻氯扁桃酸有较好的拆分能力, 分离因子α达到1.36。但对模板分子的类似物混旋扁桃酸和对氯扁桃酸没有拆分能 力。用Hyperchem软件模拟了(S)-邻氯扁桃酸与(S)-(1-萘乙基)-丙烯酰胺形成的复 合物的结构模型,其在聚合物母体中留下的具有立体构型和作用力双重识别的S-S 型空穴,对(S)-邻氯扁桃酸有较强的保留作用,从而达到对混旋物拆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阿魏酸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法制备阿魏酸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将其用于阿魏酸的分离提取.使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印迹复合膜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拉伸测试等技术研究了印迹复合膜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采用静态吸附法和平板超滤膜分离器考察了印迹复合膜的结合性能与渗透选择性能.结果表明:印迹复合膜对阿魏酸的结合容量高于对结构类似的肉桂酸,当吸附浓度为0.1 mmol/L时结合选择因子达到1.9.在渗透40 min时,印迹复合膜对阿魏酸渗透量为5.16 μmol/cm2,与肉桂酸相比,渗透选择性因子为1.74,渗透性能优于非印迹复合膜.  相似文献   

14.
以聚酰胺酸(PAA)溶液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酰胺酸纳米纤维膜(PAAM),热处理脱水后获得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PIM)。采用PIM表面预涂覆聚甲基丙烯酸(PMAA),以茶碱(THO)为模板分子、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氯仿为溶剂,在PIM表面进行了热交联反应,制备了THO分子印迹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复合膜(PIMIM)。讨论了纺膜条件,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分别表征了PIMIM的结构和形态,比较了THO的洗脱方式。结果表明:较佳的纺膜条件为纺丝电压15.0kV、接收距离12.0cm和纺丝液流量0.5mL/h。以PIM为支撑体,获得了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间有分子印迹层的PIMIM。PIMIM对THO的静态吸附结合容量达144μmol/g,对THO与可可碱(TB)的选择性分离因子达1.96。对PIMIM循环再生,索氏提取法优于超声洗脱法。  相似文献   

15.
张茂升  黄佳蓉  唐丽萍 《化学学报》2009,67(24):2840-2844
以0.45 μm混合纤维素酯膜为支载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法制备得到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膜。实验对制备分子印迹膜所用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用量进行探讨,并对目标分子识别渗透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较非印迹膜而言,该分子印迹膜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6.
HAGINAKA Jun  SANBE Haruyo 《色谱》2004,22(4):306-308
Molecular recogn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Since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s can afford complementary binding sites for a target molecule,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for the target molecule has been used for its specific recognition as chromatographic media, solid-phase ex-  相似文献   

17.
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渗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霞  李文友  何锡文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5,63(18):1681-1685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带支撑膜的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用扫描电镜测定了膜的表面形貌. 通过膜渗透实验表明, 在一定浓度钴离子存在下,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 分别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印迹膜渗透模板分子的影响. 本工作有助于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技术和连续分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向霞  何锡文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6,64(23):2369-2374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并据此选择了聚合反应时合适的溶剂.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时所用溶剂对渗透结果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渗透溶剂可提高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透过选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度法测定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结合常数和化学计量比(n=2).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膜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物存在时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选择透过性能. 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透过的机理、并为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领域增加了理论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4-乙烯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可用于检测奥卡西平(OXC)的磁性分子印迹 电化学传感器(MNPs-MIP/MCPE)。首先,依据密度泛函数理论(DFT/B3LYP/6-31 + G)计算,实验成功地 筛选和构建出 OXC与功能单体的最佳组合及比例。随后,基于沉淀聚合法合成了能够识别 OXC的磁性分子 印迹膜(MNPs-MIP),将MNPs-MIP覆于碳糊电极(MCPE)表面制成MNPs-MIP/MCPE。采用差分脉冲伏安 法(DPV)将 MNPs-MIP/MCPE 传感器用于不同浓度 OXC 的测定。结果显示,传感器的峰电流信号随 OXC 浓 度的增大而增大,且OXC分别在5 × 10-8 ~3 × 10-6 mol/L和3 × 10-6 ~1. 5 × 10-4 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峰电流 信号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分别为:Ip (μA)= 1. 755 + 1. 097c(μmol/L),相关系数(r)= 0. 999 7 和 Ip (μA)= 0. 131 + 5. 177c(μmol/L),r = 0. 999 6。OXC的检出限(LOD = 3S/m)为2. 06 × 10-8 mol/L。该传感器成 功用于实际样品中OXC含量的检测,其回收率为99. 4%~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5%~2.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