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合成碳基镍残渣中高含量Cu、Co、Ni、Fe,系统地试验了测定条件和H_2SO_4浓度、Si含量对测定的影响,以及Cu、Co、Ni、Fe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研究了合适的溶样方法,选择理想了的分析谱线等,有效地消除了共存元素的干扰,实现了在同一溶液中测定合成基镍残渣中的高含量多元素,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
王淑英  潘利华 《分析化学》1993,21(12):1452-1454
本文研究了ICP-AES测定Mg-Nd合金样品中10种元素的分析方法。选择了同时测定合金中La、Ce、Pr、Sm、Fe、Al、Mo、Ni、Cu和高含量Nd(20%)的条件。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在对Cd、Co、Cu、Fe、Mn、Ni、Se、Zn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螯合物HPLC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o、Cu、Mn、Ni的反相HPLC法,并用于中经中这些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NH4)n[LaSb9W21O86M3]·xH2O(M=Mn,Co,Ni,Cu,Zn,Cr,Fe),通过元素分析、183WNMR核磁共振谱、可见光谱、电化学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茜素S作萃取剂,研究了Fe,Co,Ni,Cu,Zn,Cd,Al在聚乙二醇-硫酸铵-茜素S体系中的非有机溶剂萃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pH5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Fe,Al与茜素S的络合物可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Cu,Ni部分被萃取,而Co,Zn,Cd则不被萃取,从而实现了Fe与Co,Zn,Cd及Al与Co,Zn,Cd混合离子间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NH4)n[LaSb9W21O86M3]·xH2O(M=Mn,Co,Ni,Cu,Zn,Cr,Fe),通过元素分析、^183W NMR核磁共振谱、可见光谱、电化学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广州和化州两地区半边旗的25种元素,在检出的20种元素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Fe、Zn、Cu、Mn、Co、Mo、Ni、Cr、V,以Zn、Mn、Fe、Cu等元素含量较高,这为研究微量元素对半边旗的生长和抗癌作用的影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应用INDO/S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簇合物离子Mo3S和Mo3S4Mn+(M=Fe、Ni,n=4;M=Cu,n=5)分别进行分子轨道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簇离子中的原子表观电荷和成键指标,说明Fe、Ni、Cu+与Mo3S成键作用的相对强度依次是Fe-Mo>Ni-Mo>Cu+-Mo。比较了用含组态作用的INDO/S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跃迁能与实验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值,并讨论了吸收峰归属情况。对于M为Fe、Ni的簇离子Mo3S4M4+,最低能量的电子跃迁吸收峰起源于异金属间电荷转移跃迁(MM’CT);而Mo3S4Cu(5+)簇离子观察到的吸收峰主要是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由Cu+离子到Mo3S的电荷转移跃迁谱线,大约在46000cm-1以上才能观察到吸收峰。从Mo3S4Fe4+次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500cm-1与Mo3S的最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900cm-1比较,表明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上都能证实簇离子Mo3S4Fe4+在能量为16600cm-1处的吸收峰是起因于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9.
马晓国  游卫强 《分析化学》1998,26(9):1097-1100
提出了以La(OH)3为共沉淀剂,对高纯氧化钨中的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经共沉淀预分离富集后进行ICP-AES测定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杂质元素回收率和钨残留量的若干因素,确定了合适的分离富集条件,合成试样和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Bi,Ca,Cd,Co,Cu,Fe,Mg,Mn,Ni,Pb,Sb,Sn,Ti等元素能被定量分离回收,回收率和精密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邓凡政  石影 《分析化学》1995,23(7):832-834
本研究了聚乙二醇(PEG)-(NH4)2SO4-铬黑T(EBT)体系对Fe(Ⅲ)、Co(Ⅱ)、Ni(Ⅱ)、Cu(Ⅱ)、Cd(Ⅱ)的非有机溶剂萃取行为。结果表明,在pH7 ̄11的NH3·HNHCl缓冲溶液中,Fe(Ⅲ)、Co(Ⅱ)、Ni(Ⅱ)、Cu(Ⅱ)可被聚乙二醇(PEG)相萃取,而Cd(Ⅱ)基本上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Cd(Ⅱ)与Fe(Ⅲ)、Co(Ⅱ)、Ni(Ⅱ)、Cu(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以La(OH)3为共沉淀剂,对高纯氧化钨中的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经共沉淀预分离富集后进行ICP-AES测定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杂质元素回收率和钨残留量的若干因素,确定了合适的分离富集条件。合成试样和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 Bi、Ca、Cd、Co、Cu、Fe、Mg、Mn、Ni、Pb、Sb、Sn、Ti等元素能被定量分离回收,回收率和精密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KH2PO4的载体,In和Pd作内标,采用平头石墨电极,交流电弧光源和溶液干楂法,建立了一个发射光谱法在几十毫克大气飘尘样品中同时测定Be、V、Cr、Ni、Fe、Cu、Sn、Ti、Pb、Mn、Cd、Zn和Co等13个元素。  相似文献   

13.
直接测定钨产品中部分杂质元素的FA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氨水-EDTA二铵盐作为钨产品的溶剂和干扰抑制剂,以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连续测定钨产品中Cd、Co、Cu、Fe、Mg、Mn、Ni元素。经三氧化钨标准样的验证,测定值与推荐值相符。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4.4~106%,RSD在1.18%~5.18%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采用JY-70合并型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104名健康足月新生儿头发中14种微量元素和2种常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新生儿发生中Fe,Co,Ni,Mn,Cr,Mo,Sr,V,Ca和Mg等元素的含量水平较高;新生儿发Fe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发Mg则女性高于男性,发Sr女性高于男性,其它各元素性别间无差异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菊花微量及宏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ICP-AES法测定了药用野菊花和抗白菊及6种人工栽培菊花中As,B、Ba、Ca、Cd、Co、Cu、Fe、Mg、Mn、Mo、Ni、Pb、Se、Si、V、Zn、P、S、K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菊花中Ca、Mg、P、S、K含量很高,B、Fe、Mn、Zn也有较高的含量;(2)野菊花中B、Ca、Fe、Mg含量较其他品种高、,抗白菊中Mn、Se、S含量高地其他品种;(3)代栽培的菊花K、P含量高于  相似文献   

16.
用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仙人掌果汁色素及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仙人掌果汁色素含量达2.1% ̄3.3%,成熟果的果汁色素含量比预成熟果大。在27种被测定的元素中,除As、Be、Cd、Co、Mo、Pb,Sb,Tl等未被检出外,其余Ag,Al,B,Ba,Ca,Cr,Cu,Fe,Mg,Mn,Na,Ni,Se,V,Zn,K,P,S等均有准确测定值。成熟果与预成熟果的果汁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大量Co,Cu,Ga,Ni,Zn存在下,简便快速测定Ge的分析方法,经过蒸馏,将Ge与大量的Co,Cu,Ga,Ni,Zn分离,然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Ge含量,此分析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放射性核素^68Ge的生产流程研究中,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高良姜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三个不同产地高良姜的元素含量,在27种被测元素中,除As、Be、Cr、Mo、Pb、Sb、Tl7种元素未被检出外,三个产地的高良姜均含有Ag、Al、B、Ba、Ca、Cd、Co、Cu、Fe、Mg、Mn、Na、Ni、Se、Si、V、Zn、K、P、S20种元素,湛江产的高良姜大多数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两地。Zn和Mn两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邓凡政  石影  张宝娟  王莉莉 《分析化学》1998,26(9):1115-1117
在 pH 4.0~6.0的 HAc-NaAc缓冲溶液中,Co(Ⅱ)、Fe(Ⅲ)、Ni(Ⅱ)、Cu(Ⅱ)等金属离子与亚硝基R盐可形成稳定络合物。加入HCI适当提高溶液酸度(HCI浓度在0.3~0.6mol/L),用聚乙二醇2000(PEG)-硫酸铵-亚硝基R盐体系萃取,Co(Ⅱ)可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而Fe(Ⅲ)、Ni(Ⅱ)、Cu(Ⅱ)基本上不被萃取。实现了Co(Ⅱ)、Fe(Ⅲ)、Ni(Ⅱ)、Cu(Ⅱ)混合离子合成样品和硅酸盐岩矿实际样品中Co(Ⅱ)的分离与测定。同时吸收光谱、摩尔比、连续浓度变换、加入表面活性剂等实验表明,在萃取相Co(Ⅱ)与亚硝基R盐是1:3络阴离子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沉淀分离ICP—AES测定铅锭中Te,Cr,Co,Ni杂质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沉淀分离基本元素铅后,ICP-AES直接测定铅锭中Te、Cr、Co、Ni杂质元素。试验证明在本文提供的条件下Se会以PbSeO3的形式与PhSO4共沉淀,而Te、Cr、Co、Ni等待测元素则保留在溶液中。待测元素加标回收率在86.4% ̄108.4%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