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铅中毒细胞遗传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确诊为铅吸收和铅中毒的铅冶炼59名,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A),姐妹单体互换(SCE),微核(MN)等细胞遗传学指标检测观察,并与血铅、尿铅、ZPP、FEP及尿δ-ALA等生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铅毒作用能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及微核率提高,提示铅能引起DNA损伤,但无明显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证明鸡胚细胞经鸭瘟病毒感染12,24,36,40和60小时,均可观察到细胞的核仁结构。应用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和Bernhard染色方法,不仅从成份与功能上说明了核仁的存在,而且进一步证明在病毒DNA大量复制,核壳体大量装配与病毒成熟的细胞中,~3H尿嘧啶核苷向核仁内掺入的速率仍很快。在鸭瘟病毒感染24小时的细胞中,单位面积核仁上标记的银粒数仍相当于正常细胞的82.7%。证明在鸭瘟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核仁的结构不仅存在,而且持续地保持着转录RNA的功能。这与前人在其它疱疹病毒实验的有关报道完全不同,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G分带和Giemsa-11分化染色相结合的染色技术,以及18条染色体上标记酶的测定方法,对六个中国仓鼠与人的淋巴细胞所形成的杂种细胞(14-7-1,14-3-3,10-20 16-33,16-16和E4E)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部分的杂种细胞克隆分布板。由此,可对人的4,5,8,11,12,20以及2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其中4,5,8和12号染色体都具有不同的缺失部分,因此又可以对这些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精细的区域定位。  相似文献   

4.
人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例男性直肠腺癌患者手术后,取得原发癌肿组织,经离体培养建成细胞系,定名为HR-8348。对本系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分析结果是:细胞在对数增殖期的倍增时间为36.05h,细胞分裂指数在第三天达高峰,为44.5‰。细胞形态以多边形上皮样细胞为主,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及核仁呈恶性细胞特征,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中核蛋白体较丰富,可见分泌颗粒,在少数细胞可找见张力原纤维柬以及细胞间的桥粒结构。AB染色反应阳性,细胞在半固体琼脂中集落形成率为12.9%。细胞在1μg/ml的PHA中即有凝集反应。细胞的染色体众数范围为69—75,有长的亚近端着丝点标记染色体。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证实该细胞具有分泌CEA的能力。小鼠皮下移植形成恶性肿瘤结节,其组织结构与该病例的临床直肠癌标本相似,该细胞系经多次检查未发现支原体污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蚕豆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在常规染色样品中发现,染色体内存在着一些低电子密度区域,该区域中有一种内在结构。Bernhard染色结果表明,这种内在结构是由直径15至20 nm的RNP颗粒和纤维组成的。这种RNP结构有的分布在染色体横切面的近中央区,有的分布在近边缘区。根据上述观察结果,本文讨论了这种RNP结构在染色体中的分布特点和有关染色体骨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LaCl_3诱导MDCC-MSB1细胞凋亡中细胞中的作用.肿瘤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3 mmol·L~(-1)的LaCl_3,继续培养12,24,36,48 h后,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以FITC-(C_3TA_2)_3 PNA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端粒长度.以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LaCl_3浓度为3 mmol·L~(-1),作用0~48 h,细胞的琼脂精凝胶电泳和AO/EB双荧光染色法均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细胞内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活性下降,并呈时间-效应关系.LaCl_3可通过抑制MDCC-MSB1细胞端粒酶活性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限制酶HaeⅢ,HinfⅠ和PstⅠ进行人体染色体显带,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aeⅢ使人体中期染色体显示C及G带带型;HinfⅠ产生负C带,但3,4号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区选择性保留深染,在用HinfⅠ显带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4号染色体C带区异态性;PstⅠ导致G样带型。酶作用时间、反应液中甘油含量、片龄及烤片对限制酶显带效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钙结节(Vonkossa)染色的方法对诱导21 d的淫羊霍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淫羊霍苷的形貌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0、5、10、15、21 d后的细胞形貌。结果表明,经成骨诱导分化21 d后,ALP染色呈强阳性,Von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AFM分析表明,淫羊霍苷在盖玻片上呈分散状分布,在细胞表面上聚集并呈微米域分布。实验发现,由于吸附在细胞表面时,被细胞膜分子包裹,更有利于在细胞表面的吸附,进入细胞内部,细胞表面的淫羊霍苷颗粒较在盖玻片上时增大,由淫羊霍苷颗粒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表面留下一些小孔,可知其通过进入细胞内部诱导成骨分化。分化后,细胞表面有小突触,是由成骨分化后细胞内形成钙结节造成。  相似文献   

9.
柠檬酸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稀土化合物柠檬酸镧在1×10-3~5 mmol·L-1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肝癌细胞株HepG2和宫颈癌细胞株HeL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镧对各种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存在浓度依赖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低浓度无明显作用特征,高浓度抑制癌细胞生长;不同肿瘤细胞对稀土的响应不同,HeLa细胞相对敏感,其IC50值为(0.16±0.08)mmol·L-1,而MCF-7细胞为(0.18±0.02)mmol·L-1,PC-3细胞为(1.55±0.45)mmol·L-1,HepG2细胞为(2.71±0.11)mmol·L-1.进一步以0.15 mmol·L-1的柠檬酸镧作用于HeLa细胞,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观察镧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柠檬酸镧作用24 h后,HeLB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表明sub-G1期细胞硅著增加,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为(61.65±4.60)%(P<0.05).上述结果表明柠檬酸镧能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以HeLa细胞最灵敏而对HepG2并不敏感,其次序为HeLa>McF-7>Pc-3>HepG2.  相似文献   

10.
花粉分化的和脱分化的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小麦花粉正常分化过程的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活体连续观察,及与离体培养条件下,脱分化的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找到了这两次分裂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的位置,细胞质的位置,纺锤体的轴向及新细胞壁的形状与位置上。作者认为:(1)差异从细胞分裂的一开始就存在,因此致使细胞脱分化的关键时刻不在细胞周期的分裂期而在间期,从而不同意纺锤轴轴向的改变是脱分化启动原因的说法,(2)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脱分化时丧失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抗微管蛋白抗体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到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微管分布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有明显差别。原代培养的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胞质内有间期的纤细的微管结构(CMTC)和分裂期的纺锤体微管。食管癌ECa109细胞在间期的胞质内缺乏微管,但分裂期的纺锤体微管与正常细胞相同。本文对癌细胞间期胞质缺乏微管的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可能涉及微管组装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连接蛋白基因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间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探针斜缝杂交,Cx43和肌专一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和罗氏黄荧光传输法观察到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系)的分化异常,细胞通讯缺陷,Cx43表达下降。单细胞克隆亚系RDL6增殖活跃,分化差,细胞通讯缺陷,Cx43表达很低;另一亚系RDL3增殖慢,有明显肌分化,通讯功能强,Cx43及其mRNA的表达近似正常成肌细胞。Cx43 cDNA+neo基因转染RDL6得到Cx43稳定表达的克隆RDL6/C-4,其通讯功能恢复,增殖抑制,成肌性分化增强。本结果证明RD细胞分化阻断与Cx43降表达有关。Cx43的功能性表达不仅抑制瘤细胞增殖,而且与瘤细胞向正常分化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对羟基苯甲酸(p—HB)为模板分子,以4-乙烯吡啶(4-Vpy)、丙烯酰胺(AM)或二者等摩尔比的混合物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相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考察了MIP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柱固定相时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的保留行为,同时也考察了在乙腈流动相中添加剂乙酸或水对色谱保留的影响.三种MIPs的保留大小顺序为:当功能单体为4-Vpy时,MIP对模板及其类似物的保留最强;当以4-Vpy和AM作为混合单体时,保留次之;而功能单体为AM时,保留最差.以H2O作为添加剂时MIP的识别效果要优于以CH3CO2H为添加剂的情况.使用半经验量化法之一,PM3方法,借助Gaussian94软件对以p—HB与相应的功能单体体系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聚合前单体与模板复合物结合能量的大小与实验所得的容量因子间具有正相关性.即结合能越高,容量因子k′值越大.  相似文献   

14.
科技部专家组不久前宣布,黑龙江大学郭德栋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已成功地从野生甜菜中分离出带有无融合基因的单个染色体。这一成果表明,我国植物克隆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无融合生殖也叫植物克隆,是指植物在不需雄雌细胞结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体无性繁殖。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转基因计划专项课题。郭德栋教授在对野生甜菜进行的杂交实验中,成功分离出无融合生殖甜菜单体染色体,并从这个染色体中发现了无融合克隆基因,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无融合基因确定在一个染色体上。这一成果是由以中科院院士范云六教授为组长的科技部专家小组进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蛋白质组表达研究。从体外培养的MSCs提取细胞蛋白,经二维电泳分离后用银染方法可检出蛋白点约1600个,选取48个蛋白点进行胶内酶解及质谱分析,经数据库检索成功鉴定了37个蛋白,并对蛋白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本实验数据为进一步分析MSCs增殖、分化或凋亡的分子机理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麂属(Muntiacus)动物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12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赤麂、贡山麂、黑麂、小麂以及毛冠鹿和林麝的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tDNA RFLP),在13只动物中共检测到170个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通过对这些片段的比较分析,计算出各个物种间的遗传距离,构建麂属动物的种级分子聚类图,并给出分歧时间。结果表明,在现生麂类中,黑麂和贡山麂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P=0.0126,两者在大约距今0.6Ma前开始分化;赤麂、黑麂和小麂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复杂。毛冠鹿与麂属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P=0.0684),林麝与它们的关系则较远(P=0.119)。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离体培养的胡萝卜细胞在脱分化状态下进行的劈裂式无丝分裂,进行了全过程的活体连续观察。观察的细胞取自根的愈伤组织。它们首先在微室中培养成活,进行不断地细胞分裂,然后通过相差显微镜进行活体细胞分裂全过程的观察。观察表明:按细胞学特点,整个分裂过程可以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在整个过程中未见到染色体和纺锤体。每个时期所需要的时间已进行了统计。对这种无丝分裂的细胞学特点,以及它在加速细胞分裂过程上的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向吲哚环“N”位上引入一个含聚乙二醇(PEG)醚链的非离子亲水基团,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不对称五甲川吲哚菁染料。 用核磁(1H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染料的结构,测试了染料的光谱性能,标记牛血清白蛋白(BSA),并对固定细胞和活细胞分别染色。 结果表明,该染料在水中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648和668 nm,斯托克斯(stokes)位移为20 nm,荧光量子产率(Ф)为0.13,以碘钨灯为光源光照8 h后,染料光降解率为5.8%。 用染料的NHS活性酯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标示率(D/P)为1.16。 对固定细胞染色发现,染料可对细胞整体着色,对细胞核染色最明显,能清晰看到核仁。 对活细胞染色发现,有少量染料跨膜进入细胞内部,对细胞质和细胞核有微弱染色,但在活细胞膜上聚集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固化法制备了基于丙烯酸酯类水凝胶的聚合物涂层(PC),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水接触角(WC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PC进行了化学组成和表面性能的表征.在PC表面进行了人类脂肪干细胞(h ASC)的体外长期培养扩增,得到的第3代细胞的生物学表征结果表明,干细胞在PC表面能正常黏附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干细胞对特征标记物CD49d,CD73,CD105的阳性显性比例较高,对HLA-DR和CD31几乎不显性,说明扩增的干细胞具有h ASC特征.对PC上扩增的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用油红O、茜素红和阿利新蓝分别进行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该干细胞保留了h ASC的多能特性:能分化为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含有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和甲基丙烯酸-2-(二乙氨基)乙酯(DEAEMA)的PC2(质量比为3∶1∶2)在用于h ASC体外长期培养时,比其它PC和TCP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纯化细胞,保持其多能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的分析表明PC2上得到的细胞更容易向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DNA从金鱼及具有平衡器特征的蝾螈中提取出来,分别注射到受精的金鱼卵里,注射过蝾螈DNA的一部分金鱼卵发育产生了平衡器,而注射金鱼DNA的卵中偶而长出一种非平衡器的突起物。这个结果证明蝾螈DNA能把蝾螈的品种特征传给金鱼。注射到卵内的H~3-cDNA的分布用放射自显影方法来测定。发现秋水仙素诱导的中期染色体上带有银颗粒,这说明外源DNA插进了染色体,为基因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