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偶氮苯衍生物自组装膜特征电化学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偶氮苯衍生物自组装膜的电极反应速率常数对其表面覆盖度的依赖关系的机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编写计算程序对这种电化学行为做了模拟讨论。  相似文献   

2.
The formation kinetics of th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 of an azobenzenealkanethiol, denoted as AzoC2SH on surface was studi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and the monolayers prepared at different assembly times and concentr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 two-step adsorption kinetics has been confirmed: the fast ad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following long-term reorganization.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K)for the adsorp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actor between adsorbate-adsorbate molecules (δ)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Frumkin isotherm and determined to be (3. 17±0. 13)× 106 mol•L(-1) and -0.34±0.04, respectively. The Gibbs free energy (G)of SAM was determined to be -(37. 07±0. 13)kJ•mol(-1).  相似文献   

3.
运用铜催化的叠氮-炔基Husigen-Click环加成反应,首先设计合成了具有环糊精与三联吡啶基团的化合物A,使其同时具有了主客体识别位点和金属—离子配位位点,接着合成了具有烷基链的偶氮苯衍生物B,通过自组装,化合物A与B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在A与B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其在H2O与四氢呋喃(THF)混合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囊泡,并观察了囊泡在室温下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调节紫外/可见光照控制该囊泡体系的结构,通过加入Fe2+使囊泡解组装.此外,我们通过Job's曲线证明A与B进行了1∶1包合,通过紫外滴定法表明加入Fe2+后的体系中,A与Fe2+离子的配位比为2∶1.  相似文献   

4.
偶氮苯衍生物自组装膜的表征及组装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导了4-正辛基-4′-(3-巯基丙氧基)偶氮苯(简称C8AzoC3)自组装膜(Self-AssembledMonolnyersSAMs)的表征及其自组装成膜动力学,接触角滴定、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电化学的实验结果表明,C8AzoC3分子在金表面自组装形成致密有序的流水性单分子膜,并且在电极上没有明显的电化学响应.通过控制组装时间,考察了偶氮苯自组装形成单分子膜的动力学过程,从接触角和电化学数据得到组装过程的速率常数kad为(1.2±0.2)×103mol-1·dm3·s-1;依据不同组装时间形成的自组装膜的特征循环伏安行为,提出了C8AzoC3分子在金表面自组装过程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β-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如水溶性和光稳定性等,分别制备了β-胡萝卜素与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磺丁基醚-β-环糊精的固体包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转换光谱和核磁技术对β-胡萝卜素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物进行研究。通过对包合物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通过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后的β-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包括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均有显著提高;经2-羟丙基-β-环糊精和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后,β-胡萝卜素分别增溶12倍和18倍。  相似文献   

6.
新型偶氮苯硫醇衍生物自组装膜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近年来引起广泛注意的一种稳定的、二维有序的、致密的有机超薄膜体系,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在润滑、吸附、防腐、电化学及微电子等领域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4].自组装单分子膜是使用含有各种活性官能团(如-COOH,-SH,-S-S-,-OH,-CN等)的分子,以化学键的形式与相应的基底(如Au,Ag,Cu,Pt,Si,Mica等)相互作用从而自发地形成自组装膜.根据不同的研究或应用目的合理设计组装分子的结构及基底表面,从而得到具有所需功能的自组装单分子膜是近年来界面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金表面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光电化学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表面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光电化学响应王永强,王健,于化忠,蔡生民,刘忠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智能材料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关键词偶氮苯,自组装膜,光致异构化,电化学偶氮苯基团特征的光致异构化及电化学响应在分子开关器件和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  相似文献   

8.
新型偶氮苯硫醇衍生物自组装膜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SAMs) of a series of mercapto contained azobenzene derivatives with the structure of CnH2n+1AzoO(CH 2)mSH (where n =4,6,8,10,12; with m =3,5 respectively)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Wettability measurement of water on the SAMs demonstrates that molecular packing density in the monolayers increases while the alkyl chain in the molecules is lengthened. Both the n and m values have similar contribution to the wetting property of SAMs. The RA IR spectra reveal that the alkyl chains in the SAMs tilt away dramatically from the surface normal direc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ir length. However, the orientation of azobenzene moiety is found to be influenced slightly by the alkyl chain length, which is due to the tenderness of the molecule.  相似文献   

9.
以β-环糊精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制得6-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酯(1); 1分别与牛磺酸和L-天冬氨酸反应合成了两个阴离子型β-环糊精衍生物单-6-牛磺酸-β-环糊精(2)和单-6-L-天冬氨酸-β-环糊精(3),总收率分别为56.1%和48.7%,其中化合物2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表征。并对后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谱(1H NM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了两个大环主体分子β-环糊精(β-CD)和18-冠-6 (18C6), 结果显示, 二者通过简单地混合形成了计量比为1:1的超分子包合物18C6-β-CD. 基于二维核磁共振谱(ROESY)的分析, 提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可能位点: 18C6更倾向于驻留在β-CD的小口端. 用热重分析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比较了包合作用前后热降解过程包括降解度和降解产物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 18C6的存在促使β-CD提前分解, 同时,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二者分解产物中大碎片的相对含量大幅减小. 这些结果显示, 一个柔性大环分子18C6和一个刚性大环分子β-CD之间通过分子组装可以形成超分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组装技术在金电极表面构造了具有不同前端健长度偶氮苯功能化的单分子膜体系:Au/S(CH2)nNHCO-N=N-OCH2CH3(n=2,3,4,6).研究结果表明,仍氮苯到金电极的表现电子转移速率随它们之间的距离长度的增加而呈指数性的下降趋势.基于Marcus电子隧穿理论,得到了此自组装膜体系的长程电子隧穿系数ρ=(1.35±0.2)/CH2在和可逆电活性分子自组装膜体系及理论计算相比较的基础上,从偶氮苯分子自组装膜结构与电子转移过程的关系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光学活性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蛋白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紫外光作用下, 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偶氮苯自组装膜上光控可逆的吸附行为. 首先合成羧基偶氮苯衍生物, 并在金膜表面制备偶氮苯自组装膜,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UV)、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偶氮苯衍生物的光学顺反异构现象以及偶氮苯自组装膜表面形貌的变化. 同时利用等离子体表面谐振仪(SPR)考察偶氮苯光学异构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在自组装膜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BSA在偶氮苯自组装膜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来自于BSA分子与自组装膜之间的静电作用及亲疏水作用. 在紫外光作用下, 偶氮苯自组装膜可以实现光控可逆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β 环糊精 (β Cyclodextrin ,β CD)是由 7个葡萄糖残基以α 1 ,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具有疏水的空腔和亲水的外表面。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可以作为宿主 (主体 )而依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力或氢键包合多种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1~ 3] ,并可增强客体分子对光、热、氧化等的稳定性[4,5] 。有机物质与 β CD形成包合物后通常会发生光谱等特征的变化 ,因此可用光谱等方法研究包合物的稳定常数[4] ,并进而获得水溶液中包合体系的热力学参数[6 ]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研究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 CD包合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自组装膜结构与电化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导了组装时间对4-乙氧基-4'-N(2″-巯基-乙基)羧基酰胺-偶氮苯(C2AzoC2)自组装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接触角与界面电容的数据表明,组装时间的增长使自组装膜表面覆盖度增加。从循环伏安图中可以观察到氧化峰与还原峰之间的距离增大,同时计算得到的表观电极反应速率常数显著减小。基于偶氮苯基团的自身结构及其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经历的构型改变,认为有序体系中组装结构的致密性阻碍偶氮苯基团的构型变化  相似文献   

17.
徐鹏  宋乐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2):2214-2220
采用双外推法确定了丁香油-β-环糊精(CD)包合物中残存态β-CD最可能的热分解机制. 基于Flynn-Wall-Ozawa方法对残存态β-CD热分解反应过程的计算结果发现, 活化能(Ea)变化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三阶段的曲线轮廓近似平行, 并且都被推定为按照Avrami-Erofe’ev A1.5模型发生热分解反应. 但是在曲线的第二阶段, 出现了一个Ea值近似相等的平台. 为此, 采用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考察了该阶段的热分解过程. 研究表明, 反应级数随着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的降低, 表明在这个阶段残存态β-CD分解反应的复杂性. 最后, 比较了游离态β-CD和残存态β-CD在分解过程中红外光谱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 它们在1000 cm-1以下的谱图轮廓存在明显差异, 这与计算给出的二者具有不同Ea值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姜武辉  金美花  王国杰  江雷 《化学学报》2009,67(13):1417-1420
通过化学吸附自组装的方法, 将小分子量的偶氮苯分子自组装到平滑硅基底表面, 其表面接触角为83.7°. 微结构化硅基底表面的偶氮苯单层膜上表现出超疏水的特性, 接触角达到了151.9°. 经过紫外光照射后, 该表面的接触角没有发生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偶氮苯基两亲性聚合物结合了偶氮苯基团的光响应、酶响应、主客体识别特性和两亲性聚合物的自组装特性,能够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聚合物可控自组装行为,这使得其在药物控释、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结构类型和合成方法出发,综述了新型偶氮苯基两亲性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通过β-环糊精修饰聚乙烯亚胺(HPEI-CDs)与偶氮苯修饰聚乙二醇(Azo-PEG)的主客体作用,制备了HPEI-CDs/Azo-PEG/DNA自组装体,并对其生理盐溶液稳定性、粒径形貌及光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HPEI-CDs/DNA自组装体,PEG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其生理盐稳定性,借助PEG壳层的电荷屏蔽和CD氢键的协同作用,自组装体表面电位仅为+3mV,粒径分布均匀,呈现球形结构。在365nm波长光照下,HPEI-CDs/Azo-PEG/DNA的表面电位迅速增加,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其ζ电位最终增大到与HPEI-CDs/DNA相近水平,这表明偶氮苯(Azo)空间结构发生转变,PEG层成功从组装体脱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