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领头阶和αs 修正阶,用QCD因子化方法,并对它的软胶子效应用光锥QCD求和规则分析D+→K0K+衰变过程,我们分析发现朴素因子化方法的结果远离实验结果,QCD因子化方法结果靠近实验结果,但是,在QCD因子化方法中,若考虑软胶子效应,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另外,计算发现,软胶子效应在该衰变道中有相当大的贡献,因此不能被忽略  相似文献   

2.
李琳  吴向尧  黄涛 《中国物理 C》2003,27(8):678-682
应用光维QCD求和规则研究了B→KK衰变的软胶子交换修正,虽然QCD因子化方法已经计算了领头阶的因子化和硬胶子交换的αs阶辐射修正部分,然而系统地估算所有树图和企鹅图的非因子化软胶子贡献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结果表明在B→KK衰变中软胶子效应总是使分支比值减小,约为几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计算 B0 → K0 π0 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 ,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 ,αs 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 .其中软胶子交换部分 ,无论在量子色动力学 (QCD)因子化方法中 ,还是在微扰QCD中都不能进行计算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了这部分贡献 ,并发现在该衰变道中软胶子交换部分与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s 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有相同的数量级 ,因此不能忽略 .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报》2004,53(4):1015-1019
系统地计算B-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α.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其中软胶子交换部分,无论在量子色动力学(QCD)因子化方法中,还是在微扰QCD中都不能进行计算.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了这部分贡献,并发现在该衰变道中软胶子交换部分与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有相同的数量级,因此不能忽略.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计算B^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其中软胶子交换部分,无论在量子色动力学(QCD)因子化方法中,还是在微扰QCD中都不能进行计算.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了这部分贡献.并发现在该衰变道中软胶子交换部分与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有相同的数量级,因此不能忽略.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吕才典 《中国物理 C》2002,26(Z1):20-24
在因子化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应用了微扰QCD的方法来计算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 通过应用Sudakov形状因子的压低效应和介子的光锥波函数,可以计算B介子衰变的因子化图的贡献以及非因子化和湮没图的贡献. 许多衰变道的分支比与实验非常符合. 作者也作出了它们的CP破坏大小的预言,有待于实验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在QCD因子化框架下,对可能的辐射湮灭衰变B0s,d→J/ψ γ进行研究.在标准模型中,相对于简单因子化下领头阶的分支比,as阶非因子化辐射修正对分支比有显著的量级上的改变,这些衰变可用来检验因子化方法.在理论上,B介子稀有辐射衰变对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特别敏感.作为一个例子,我们考虑右手带电流对标准模型中左手流可能的混合效应,这个混合对衰变分支比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QCD因子化框架下 ,对可能的辐射湮灭衰变 B0s ,d→J/ψγ进行研究 .在标准模型中 ,相对于简单因子化下领头阶的分支比 ,αs 阶非因子化辐射修正对分支比有显著的量级上的改变 ,这些衰变可用来检验因子化方法 .在理论上 ,B介子稀有辐射衰变对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特别敏感 .作为一个例子 ,我们考虑右手带电流对标准模型中左手流可能的混合效应 ,这个混合对衰变分支比有显著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
在重夸克极限下,用QCD因子化方法分析Ds→φπ的衰变. 讨论了硬旁观者散射等非因子化贡献,并给出了数值结果,理论预言的分支比与实验相符. 最后,结合D0→K*π的测量值,采用纯惟象的方法估计Ds→φπ的分支比.  相似文献   

10.
用微扰QCD对B(s) →Фρ 衰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因子化和非因子化图的贡献,得出了B(s) →Фρ 衰变的分支比以及纵向极化衰变、横向极化衰变之比,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在的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1.
在重夸克极限下,用QCD因子化方法分析Ds→φπ的衰变.讨论了硬旁观者散射等非因子化贡献,并给出了数值结果,理论预言的分支比与实验相符.最后,结合D0→Kπ的测量值,采用纯惟象的方法估计Ds→φπ的分支比.  相似文献   

12.
双胶子聚合机制可能解释B→Kη′反常大的分支比.然而由于我们对η′犂犂有效顶点知之甚少,微扰QCD的理论计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尝试了几种不同的η′犂犂形状因子,并将数值结果和实验相比较.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η′犂犂形状因子了解得很少,但是如果B→Kη′衰变中双胶子聚合机制确实很重要的话,B→K*η′的分支比将为10-5量级,这可以被将来的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13.
用微扰QCD对B(s)→Φρ衰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因子化和非因子化图的贡献,得出了B(s)→Φρ衰变的分支比以及纵向极化衰变、横向极化衰变之比,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在的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4.
在模型Ⅲ下,仅考虑来自于中性规范玻色子H0,H0和A0产生的树图阶味改变中性流的贡献,并利用QCD因子化方法,对B0d→φK(≠)0衰变过程的极化反常和Bd→φKs衰变过程的CP不对称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发现,在147<|λbsλss|<165的参数范围内,这两个过程中存在的反常现象能够同时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5.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v~l衰变过程,首先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关键词: QCD光锥求和规则 D介子半轻衰变 分支比 形状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K介子的性质,通过基矢光前量子化(BLFQ)方法获得K介子的光前波函数(LFWF)。使用的光前哈密顿量中包含了动能项、横向与纵向禁闭势以及夸克-胶子相互作用,其中横向禁闭势借鉴了光前全息量子色动力学(LFHQCD)模型的禁闭势。基矢空间包括领头阶与次领头阶的Fock空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只引入了奇异夸克的质量作为唯一额外参数,使K>介子的质量与实验值相匹配。基于K介子领头阶Fock空间的LFWF,计算了K介子的部分子分布振幅(PDA),其结果与量子色动力学(QCD)微扰论在零夸克质量近似下计算的结果相近。本工作得到的K介子的电磁形状因子(FF)与欧洲核子中心(CERN)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 (SPS)以及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的实验结果一致。从领头阶Fock空间的LFWF计算出的电磁半径与粒子物理数据表(PDG)的实验值相近。计算出的K介子部分子分布函数(PDF),QCD演化后,在实验能标下的K介子和$ \pi $介子中价夸克u的PDF之比与CERN-NA-003的实验数据在整体趋势上大体相符。此外,在计算出的K介子PDF中,价夸克携带的纵向动量之比,$ \langle x_{uv}\rangle/\langle x_{sv}\rangle $,约为$ 2/3 $,这个数值与Bethe-Salpeter equation(BSE)模型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学格点QCD(MSULat)模型的计算结果相近。还计算了K介子的结构函数,发现与BLFQ考虑有效 Nambu–Jona-Lasinio相互作用(BLFQ-NJL)模型的结果有显著差别。K介子的结构函数有望在将来的电子离子对撞机(EIC)实验中得到观测与检验。  相似文献   

17.
在标准模型中 ,稀有衰变道B+ →D+s K 0 只有通过纯湮没图才可以发生 .这样这个衰变道的分支比很小 .利用基于kT 因子化的微扰方法给出分支比的预测 ,发现它在 10 -8的量级上 .这个衰变道估计在将来的LHC上得到测量 ,对检验标准模型以及探寻新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8.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vl衰变过程,首先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利用QCD因子化方法 ,在标准模型下对Bs 介子衰变到两个轻矢量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i)在该方法下 ,非因子化修正对不同的螺旋度振幅的贡献是不同的 ,有效系数ahi 是与末态矢量介子的螺旋度h相关的 ;(ii) Bs→VV过程中的某些衰变道的分支比是很大的 ,甚至达到了10 - 5的量级 ,在未来的B物理实验上是完全有可能测量到的 ;(iii)对大多数衰变道来讲 ,横向衰变宽度与总宽度的比值ΓT/Γ是非常小的 .这意味着在两体非轻 Bs→VV衰变中 ,末态两个轻矢量介子都趋向于具有零螺旋度 .  相似文献   

20.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_l衰变过程,首先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_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