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感可见光的引发体系-曙红双(二苯基碘鎓盐)(Eo(IPh_2)_2).在基态,这种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在激发态时能发生离子对内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导致其发生漂白和碘鎓盐的分解反应,产生具有引发作用的自由基.该体系适用于一般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其中时丙烯酸酯类单体效果最好.在以甲基丙烯酯甲酯(MMA)为单体时,聚合反应速度满足动力学方程:R_p=l[Eo(IPh_2)_2]~(0.38)[MMA],并求得聚合反应的活化能E_c=7.00kcal/mol.氧在Eo(IPh_2)_2光敏引发聚合中,既起自由基聚合阻聚剂的作用,又起引发剂三重态猝灭剂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迅速发展的新材料中,许多品种是与激光技术和光化学反应密切相关的。而目前使用最多的光源为氩离子激光,He-Ne激光和半导体激光,因此开发可见光和近红外区有灵敏响应的光敏体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染料品种多,易得到,具有广泛的可选择性,因而染料光敏化反应体系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光敏引发系统只对紫外光敏感.近年来,随着Ar+(488nm)、YAG(532nm)以及HeNe(633nm)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的长波长光敏引发体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之一的方法是使引发剂直接感可见光,然而取得的结果并不显著.所以染料敏化又一次成为焦点.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使光敏引发系统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长,并且具有高的灵敏度.大部分的光敏引发系统是由二个或三个组分组成,长波长的光引发聚合是通过以下两种不同过程得到实现[1]:(1)光敏系统直接吸收光并激发,(2)光引发系…  相似文献   

4.
新型感可见光的染料鎓盐光引发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感可见光的引发体系-曙红双(二苯基碘鎓盐)(Eo(IPh2)2).在基态,这种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在激发态时能发生离子对内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导致其发生漂白和碘鎓盐的分解反应,产生具有引发作用的自由基.该体系适用于一般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其中时丙烯酸酯类单体效果最好.在以甲基丙烯酯甲酯(MMA)为单体时,聚合反应速度满足动力学方程:Rp=l[Eo(IPh2)2]0.38[MMA],并求得聚合反应的活化能Ec=7.00kcal/mol.氧在Eo(IPh2)2光敏引发聚合中,既起自由基聚合阻聚剂的作用,又起引发剂三重态猝灭剂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型感可见光的光引发体系乙基曙红碘Weng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并研究了新型感可见光的光引发体系乙基曙红碘Weng盐,结果表明,该引发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敏引发效率受其结构,介质性质和浓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由乙基曙红阴离子向二苯基碘Weng阳离子的电子转移反应,产且具有引发活性的苯自由基和非活性的乙基曙红自由基。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研究了新型感可见光的光引发体系乙基曙红碘盐。结果表明,该引发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敏引发效率受其结构、介质性质和浓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由乙基曙红阴离子向二苯基碘阳离子的电子转移反应,产生具有引发活性的苯自由基和非活性的乙基曙红自由基。测定了光聚合的动力学方程以及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比较了曙红单碘盐和双碘盐的各种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7.
8.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光敏引发系统只对紫外光敏感.近年来,随着Ar+(488nm)、YAG(532nm)以及He-Ne(633nm)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的长波长光敏引发体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之一的方法是使引发剂直接感可见光,然而取得的结果并不显著.所以染料敏化又一次成为焦点.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使光敏引发系统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长,并且具有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凡太  戴松元 《化学进展》2006,18(11):1409-1424
本文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的结构和基本原理,综述了DSC各项关键技术的实验和产业化研究最新成果。对DSC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米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材料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回顾了DSC从实验室小电池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化研究的发展,对该领域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AgBr晶体和菁染料为对象,对AgBr晶体的光电流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AgBr晶体经其本征吸收波长的光辐照后,可产生新的诱导吸收带。用诱导吸收带波长范围内的光辐照AgBr晶体,在非本征吸收区可测量到自敏化光电流。若染料吸附在AgBr晶体片上,则其敏化光电流将叠加在自敏化光电流上。增感染料对AgBr晶体的阳极和阴极光电导均有不同程度的敏化作用。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染料增(减)感性能的判据SD,比现有的一些判据更具有综合性。利用SD—λ曲线可以较直观地对染料的增(减)感性能做出预测。本文利用SD判据对一些实用增感染料及其组合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3种碘鎓盐对3种香豆素荧光的猝灭,发现猝灭曲线符合Stern-Volmer方程,并且猝灭过程受扩散控制.研究证实了猝灭的机理是由于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通过香豆素衍生物-碘鎓盐体系能在光照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聚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理.尽管香豆素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倾向,但由于碘鎓盐阳离子很强的拉电子能力,它们间还是能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5-位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和吲哚碳菁染料对其在立方型颗粒和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吸附能力的影响,并采用ACFEM(Analytical Color Fluore scence Electron Microscopy)研究了上述结构染料对其吸附在溴化银微晶所形成的J-聚集体尺寸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吲哚碳菁染料来说,立方体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较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但对噻碳菁染料来说则相反,它们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较立方体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强。另外,对5-位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而言,无论是在立方型颗粒或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的吸附能力来说,含取代基(无论4-取代基是吸电子型还是推电子型)的噻碳菁染料较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强;而5-位取代基是吸电子型的噻碳菁染料更有利于其吸附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证明了溴化银微晶表面上染料J-聚集体的生长过程是符合奥斯瓦尔特成熟过程的。吲哚碳菁染料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形成的J-聚集体的平均尺寸明显大于在立方体溴化银微晶上形成的J-聚集体的平均尺寸。吸附在立方体溴化银微晶上的5-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对其形成J-聚集体尺寸分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含取代基(-CH3,-Ph,-Cl)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的尺寸分布几乎相同,但与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的尺寸分布明显不同;5-位含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平均尺寸大于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的。  相似文献   

13.
卤化银乳剂经晶体生长、水洗、化学增感以后,还必须进行光谱增感,即加入感绿和感红的染料,以扩大卤化银乳剂微晶体对绿光和红光的光谱响应范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碘鎓盐与胺在基态和激发态的相互作用,观察到它们形成以鎓盐为电子受体和胺为电子给体的基态和激发态电荷转移络合物。测定了二苯基碘鎓盐和三乙胺形成的络合物组成为1:1分子比,其缔合常数和克分子吸收系数分别为2.2×10mol-1和2.8×103mol-1·1·cm-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胺的给电性增加,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吸收波长红移,胺的空间体积增大,由于空间障碍,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克分子吸收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荧烷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染料,广泛地应用于热敏和压敏记录材料.通常采用在酸作用下,使荧烷染料发生显色反应,由内酯环结构的无色体生成开环结构的有色体.并且通过吨环上不同取代基得到各种色调.荧烷染料有色体不稳定,在一般有机介质中容易发生褪色反应,使得荧烷染料作为记录介质普遍存在着色稳定性差、保存期短的缺点.为了改善有色体的稳定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3],但均未取得重要进展.考虑到荧烷染料母核上带有烷胺基取代基,具有电子给体特性,有可能通过电子转移反应的途径进行显色反应.实现这种电子转移显色过程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电子受体.为此采用盐类化合物如碘盐和硫盐作为电了受体,因为它们容易和不同电子给体组成电子转移光敏反应体系[4-6].因此,本文研究了以荧烷染料为电子给体和碘盐为电子受体的光致电子转移显色反应,并提出了显色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光技术和光化学也随之大量应用到先进材料中,为适应这种发展需要,开发感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光敏反应体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1,2].方酸类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染料,广泛地应用于静电复印、太阳能电池和光记录材料[3]...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利用微波吸收薄膜介电谱测量技术,测量了菁染料光谱增感后的AgBr晶体乳剂在脉冲激光曝光后产生的光电子衰减时间特性,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染料及其增感条件对材料光电子时间特性的影响关系.通过比较增感后的T 颗粒乳剂和立方体乳剂的光电子衰减特性,实验验证了吸附在T 颗粒(111)晶面上的染料比吸附在立方体(100)晶面上的染料更有效、更有助于形成潜影的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