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实验制备了高氯卤化银立方体系列乳剂和高氯卤化银(100)晶面T颗粒乳剂,对高氯卤化银立方体乳剂进行了不同种类掺杂剂的掺杂试验.通过测定以上各乳剂在常规曝光和高照度曝光下的照相性能,表明了在高氯卤化银乳剂中掺杂碘化物、掺杂铱络合物和掺杂浅电子陷阱掺杂剂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乳剂的高照度性能,几种改进措施的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有两个基本事件:一是接受光能,二是光化学反应本身.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一种,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成组成它的各因素,即为光分解反应.卤化银颗粒经曝光形成潜影银的过程,就是卤化银光致分解产生银原子簇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步摄影正片(明胶介质)的银颗粒,对影响银颗粒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卤化银负片乳剂中的碘含量,明显地影响卤化银颗粒大小和转印后银颗粒的大小,随着卤化银乳剂中的碘含量减少,卤化银颗粒和银质点簇(即银颗粒)变大,组成银质点簇的银质点数目增多,正象色调由棕向黑转移。不同物理显影核亦显著影响正片银颗粒大小与其色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超细颗粒照相乳剂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全息术和微电子制版材料的广泛应用,需要高解像率和高感光度的照相材料.但是,在颗粒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颗粒尺寸小于0.05μm的胶态卤化银乳剂难以用化学增感的方法实现感光度的提高[1]。硫氰酸钾在常规照相乳剂中是卤化银的溶剂.而在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中,如果控制pAg在6.1~6.8范围内,使用硫氰酸钾,能提高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的感光度,而颗粒尺寸不变,这一效果对全息术有重要现实意义。硫氰酸钾在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中的作用,迄今为止,在文献上还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彩色卤化银成像体系中显影剂氧化产物(QDI)在介质层中扩散-反应的过程,设计了一个描述彩色染料影像最小基元-染料云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模拟了内含分散性成色剂油珠的介质层中,曝光的卤化银颗粒在彩色显影时,其表面上生成的QDI在向颗粒周围作球型扩散的同时,一方面其本身要进行脱氨或磺化反应,另一方面又要与成色剂油珠发生界面偶合反应生成染料,并在颗粒周围形成染料云。此模型不仅可提供彩色卤化银体系中染料云形成细微过程的描述,而且还可提供介质层中染料的径向分布、QDI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还原的银量和染料产率等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本工作中,设计了几种照相层中卤化银颗粒有序排列的图案,并采用计算机模拟测量颗粒度的方法分析了颗粒按各种图案排列的照相层在曝光和显影之后的影象层的颗粒度随密度的变化,从而确定较佳的颗粒排列的图案。在对颗粒有序排列的照相层进行颗粒度模拟测量的时候发现:与颗粒随机排列照相层的颗粒度测量不同,方形采样孔尺寸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颗粒度测量值颇大的波动。可以预料,方形采样孔在试样上的取向对测量结果也会有影响。因此,圆形采样孔可能比较适合于用来测量有序卤化银照相层的颗粒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受阻显影技术和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显影剂量对显影液中银成核速度和核分散度的影响。随着显影液中显影剂量的减小,卤化银颗粒上银的成核速度明显减慢,单个颗粒上显影中心的数目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表明显影液中银的成核过程和曝光后的潜影形成过程在机理上是有差别的。文章讨论了显影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显性、临界尺寸和显影选择性等等。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显影促进剂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卤化银感光材料曝光区域影像显影速率,从而提高照相速度和影像质量的照相有机物。  相似文献   

9.
近十五年来,卤化银感光乳剂的制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卤化银微晶,例如扁平T-颗粒、双层结构颗粒、外延复合晶体、多层结构颗粒、糙面颗粒等等.这些新型微晶乳剂的出现使“微粒高感”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新一代彩色和黑白感光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表明卤化银乳剂制备技术的更新对感光材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际上发展了一系列严格控制卤化银微晶结构和排列的新方法,如薄片颗粒(亦称T颗粒,用于Kodak VR-1000)、双层结构颗粒(DSG,用于富士HR-1600),有序颗粒(参见本刊1985,No.1,12)等,使卤化银感光材料的性能获得了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接收足够的曝光量后可形成潜影,经过显影便成为可见影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第一级放大。它的放大因子为10~9。但是影像的密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量和银影像的遮盖本领。如果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颗粒太少,影像就不能被眼睛或仪器(如密度计)检测出来。单位面积上银颗粒太少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或是因为曝光量太低以致具有可显潜影的颗粒太少;或是因为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本来就太少。  相似文献   

12.
微粒高感是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发展方向。一般说来卤化银颗粒越小,其感光度越低,为了制备微粒高感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在保证微粒的前提下,寻找一些有效的增感剂能达到微粒高感的目的.冠醚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增感剂。近年来,冠醚化合物增感卤化银乳剂已有过一些报道[1,2]。作者[3,4]对硫杂冠醚化合物增感澳化银乳剂做过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碘在卤化银微晶中的含量和分布对感光度的影响引起乳剂配方设计者的广泛注意和重视.颗粒中的碘引起其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的改变,导致微晶颗粒表面化学及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增感敏化斑的位置、分布以及随后潜影斑、灰雾斑的形成等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影响乳剂的感光性能.如果我们想有效地控制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灰雾、反差等一系列感光性能,必须调整卤化银乳剂颗粒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双注法制备片状卤化银微晶时,pAg值对所形成的卤化银片状颗粒的尺寸、纵横此、碘离子分布以及离子电导率的影响。随着pAg值的升高,片状颗粒的尺寸和纵横比都相应地增大和升高,且越来越多的碘离子从颗粒中心向外层迁移,直至到达表层,这说明存在晶体的重结晶过程。表面层的溴碘原子比是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定的,并测量了不同pAg值下制备的不同尺寸的片状卤化银乳剂的介电损耗频谱。其结果表明,片状颗粒的尺寸影响其离子电导率,表层碘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卤化银颗粒受到外界拉力后,对D-logER曲线在负感区域的影响。在指定的曝光量下,拉力破坏使表面影像密度增加。对照相应的显微照片观察,显示了外力引起潜影加强的事实。就此结果,用位错和陷阱在颗粒上的重新分布进行了讨论。另一组显微照片显示出在负感区,随着曝光量的增加卤化银颗粒内部光解银渐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表面显影、Dember效应、化学成熟、光谱增感等方法,对照实心立方体溴化银乳剂研究了中空卤化银微晶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及感光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中空卤化银的潜影在孔洞处优先形成;(2)中空卤化银微晶中位错、缺陷较多,其填隙银离子浓度较大,电子陷阱较多;(3)中空颗粒表面反应活性高,感光度高,光谱增感效果好;(4)中空颗粒乳剂其反差较大,最大密度较高;(5)上述结果均可归因于中空卤化银微晶所特有的孔洞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光生电子和还原剂提供的电子在卤化银晶体中的行为。光灰化和还原剂灰化生成的灰雾中心的位置不同。光灰化时灰雾中心优先在卤化银颗粒内部形成,表明光生电子可以直接进入卤化银晶体的导带。还原灰化时内部灰雾中心只有在灰化剂量足够多时才形成,而且滞后于表面灰雾中心的形成,表明还原剂提供的电子虽然可以进入卤化银的导带,但它们进入导带的方式与光生电子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验证彩色卤化银体系中染料云形成的动力学模型而设计了实验,实验验证是采用一种“三明治”结构的彩色卤化银涂层,以保证其在曝光和彩色显影后所形成的染料云基本上不重叠,然后测量其染料云的尺寸分布和平均尺寸并与彩色卤化银体系中染料云形成的动力学模型计算所得的染料云的平均尺寸进行比较,结果证实了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染料云形态、尺寸的影响,并综合各因素进行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提高卤化银照相乳剂遮盖率的研究,特别是高速负性乳剂,例如医用X射线乳剂已引起广泛注意。乳剂制造者们不断寻求提高卤化银照相乳剂的遮盖率,即尽可能产生较高的密度,以最充分地利用银,或在不降低卤化银乳剂性能的条件下,减少胶片中的银含量,以达到节银的目的。将一定量的内灰化卤化银乳剂与碘的摩尔分数大于3%的高感大颗粒乳剂混合,以提高感光材料的遮盖率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内灰化乳剂的制备,选用了有效的内灰化卤化银乳剂及灰化剂,以提高负性感光材料的遮盖率。试验表明,内灰化乳剂与常规的澳碘化银乳剂混合涂成胶片,是达到提高胶片遮盖率的有效方法。胶片在显影时内灰化颗粒(曝了光的)充分被还原,可产生较高的密度即较高的遮盖率。在显影液中是否含有碘化钾以及对内灰化乳剂制备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2]。  相似文献   

20.
照相乳剂制造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他制得的乳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感光度。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感光度的损失,潜影分散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卤化银颗粒曝光时,在形成可显潜影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在通常条件下不可显的次潜影,次潜影相当稳定,其寿命一般可长达几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