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较详细地调查了造成油田套管损坏的各种原因,指出其原因主要有地质因素、技术因素等几方面.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阐述了套管损坏的预报和损坏部位、损坏程度的检测方法.介绍了各大油田修复各种形式损坏的套管的修复方法,目前所采用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注水油田套管损坏区套管损坏预测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套管损坏区浸水域的形状和大小提出一种估算方法,同时根据地应力情况,对穿过浸水域的套管所承受的岩层位移性截荷进行了分析,以该区套管损环历史和岩层位移性载荷发展的对应关系为依据,结合开发计划,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区可能发生套管损坏的井数,实际使用效果表明,以这种理论和油田大量开发动态基础所建立起来的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对防止套管损坏工作有?  相似文献   

3.
东忠良 《科技资讯》2006,(12):21-21
总结分析了东辛油田老井套管破损原因及表现特征,提出了解决套管损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减温器套管损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0MW及以上锅炉,一般采用两极喷水调节蒸汽温度。第一级喷水减温器一般位于一过出口集箱到屏过进口集箱的接连管道上、左右各一,起主调作用,并课保护屏过管壁不超温。第二极喷水减温器则位于屏过出口集箱到二过进出口集箱的导管上。减温器本体一般包括简体、喷头、文丘利混合管及衬套等。再热蒸汽温度调节主要通过位于尾部竖井底部的烟气偏流挡板完成。在再热蒸汽人口管道上装设事故喷水减温器,减温器本体包括简体,喷嘴装置和直套简等。  相似文献   

5.
注水油田套管损坏区套管损坏预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套管损坏区浸水域的形状和大小提出一种估算方法。同时根据地应力情况,对穿过浸水域的套管所承受的岩层位移性载荷进行了分析,以该区套管损坏历史和岩层位移性载荷发展的对应关系为依据,结合开发计划,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区可能发生套管损坏的井数。实际使用效果表明,以这种理论和油田大量开发动态资料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对防止套管损坏工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稠油热采井套管柱应变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稠油热采井不断出现的套管损坏现象,改变传统的管柱强度设计方法。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在满足套管柱强度设计的基础上建立套管柱应变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套管材料应变与结构应变,借助Rambery-Osgood模型得到应变安全系数最小值,提出套管柱应变设计的理论判据,形成套管柱应变设计方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在西部油田8口稠油热采井Φ177.8 mm×8.05 mm TG80H特殊螺纹套管柱设计中得到应用,生产4轮次后套管柱未出现变形和泄漏现象,经过14轮次后,套管服役性能依然良好,新热采井套管柱应变设计方法允许套管在可控范围内变形,可有效延长套管使用寿命,降低套损率。  相似文献   

7.
油井投产后随着井的生产时间的不断延长,开发方案的不断调整和实施,特别是实施注水开发的油藏,由于不同的地质、工程和管理条件,套管状况逐渐变差,甚至损坏,使油井不能正常生产。因此,我们从业者一定要掌握套管损坏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止和减少松软地层套管损坏,采用分析计算方法,建立了松软出砂地层中套管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出砂段高度、套管内压、以及垂向地应力对套管受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出砂段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套管损坏的危险性:出砂套管损坏危险程度与出砂段高度为二次曲线关系;最大当量应力与内压的关系基本上为双段线性。应使出砂段高度避免接近临界出砂段高度;并尽量使套管内压力接近临界内压。同时根据普氏砂拱效应建立了出砂量和套管最大应力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预测松软地层套管的损坏幅供了可行依椐.  相似文献   

9.
油田开发的后期,井况恶化严重制约着油田开发水平.通过对胡状集主力区块胡五块套损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的防治对策,为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延长和治理井况恶化提出解决方法。该技术思路和方法对于同类复杂断块油田治理井况恶化、延长油水井使用寿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套管损坏,结合大庆油田南二区构造特征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应用STSA有限元软件包,模拟了该区地层压力与流动压力界限,地层形变与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单井流动压力与地层形变的关系等,分析了影响套管损坏的基本因素。根据所研究的成果,对该区采取了相应套管损坏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注水开采以后,注气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法。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与地层原油的性质密切相关。通过PVT分析和混相压力的测定,研究地层原油性质和注气后地层流体性质变化情况可为注气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分别选取了不同采油厂有代表性的5个区块,进行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和注CO2后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和对比分析,测定其中的两个区块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评价辽河油田稀油区的地层流体性质和预测注CO2提高采收率潜力。结果表明:辽河稀油区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有一定的潜力,但难以到达CO2混相驱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用Gouy法测定了原油和油田水的磁化率,证实它们都是抗磁性物质。原油和油田水类型不同,磁化率也不同。在原油中,含蜡油的磁化率小于稠油。含蜡油的磁化率与凝固点有关,凝固点越高,磁化率越小;稠油的磁化率与粘度有关,粘度越高,磁化率越大。在油田水中,地面水的磁化率小于回注污水和油井水的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磁处理效果与磁介质的磁化率有关。磁化率绝对值越大,磁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田蒸汽吞吐井生产后期,在泵下掺稀油能延长生产周期,增加周期产量。经室内测试及回归分析得出稠油掺稀油后的粘温关系式,提出了确定掺油时机的技术界定参数,确定了合理的稠油与稀油的掺合比例,分析了掺稀油参数对生产工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加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结构油气藏而在辽河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和鱼骨井产能评价模型,对双底鱼骨井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确定第一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963 m,鱼刺分支共6个;第二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735 m,鱼刺分支共5个。从施工难点、钻完井工艺技术、钻井液技术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井现场实施的过程。该井油层钻遇率达到100%,初期日产油62 t,是同一区块水平井产量的3倍、直井产量的10倍,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该井的成功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复杂结构井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宾汉非牛顿稠油微观驱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入毛管力修正项的Bukley-Leverette偏微分方程,对水驱宾汉型稠油进行了数值求解,并研究了毛管力和重力对水驱宾汉稠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饱和度和驱替效率不仅与相对渗透率有关.还要受到稠油内在的宾汉非牛顿特征的影响.毛管力在水驱宾汉稠油低速渗流时对驱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影响程度与稠油的非牛顿性有关.在油田开发实践中,水驱稠油低速渗流时.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毛管力进行驱油.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对蒸汽驱生产井井筒温度实时动态监测的目的,以传热学和两相流理论为基础,以能量守恒为依据,基于温度和压力对热物理参数的影响,着重考虑了蒸汽驱受效层对地温梯度变化的影响,推导出蒸汽驱稠油井井筒温度分布的非齐次微分方程,建立了井筒温度场的二维数学模型。据此可直接由井口温度、产量等参数准确计算出井筒温度分布规律,为进一步预防闪蒸、提高泵效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的井筒温度与实测温度吻合。  相似文献   

17.
将辽河欢喜岭稠油的减压渣油在380~430℃的反应温度下进行热转化。讨论了裂化反应转化率和缩合反应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考察了裂化残渣油随反应深度增加时组成结构的变化,并用改进的B-L法计算出裂化残渣油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采用液-固色谱法将裂化残渣油进行了六组分分离,考察了各组分在热转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对裂化残渣油及其n-C_5 可溶质进行了粘度、密度和残炭等物性分析。研究了辽河欢喜岭稠油减压渣油的热转化反应动力学,并计算了它们的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8.
褐煤降解产物的组成分布和结构与稠油相似,可以利用褐煤转化来制取稠油降粘添加剂.其最佳转化条件:温度为155℃,压力为784.3 KPa,反应时间为2h,煤水比为300g/L.实验室考察结果表明,添加剂量为0.06%时,可使胜利单家寺稠油和大港羊三木稠油的粘度由原来的9600和4100mPa.s分别降至200和100 mPa.s.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降粘剂浓度为0.2%~0.35%(对活性水)时,可使管路压力降减少40%~60%,且稳定性良好.降粘剂(GY-1)还可适用于不同胶质、沥青质及不同含水量的稠油降粘,并易于脱水.  相似文献   

19.
红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依靠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又具有较高粘度,既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根据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了一种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该体系与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3 mN/m,该体系为1.5%A+0.06%S+0.2%P+0.2%N;其主要指标为界面张力(3~7)×10-3 mN/m,粘度μ>20 mPa·s。另外,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证实:室内天然岩芯驱油效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