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一类以双酚A为连接链,9,10-二甲氧基蒽为电子给体,带不同取代基的苯为电子受体的给体-受体体系的光致电子转移反应的重组能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获得与实验值接近的结果,说明所用的理论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LeRoy与Bemstein的工作,孙卫国等最近建立了计算精确的双原子分子离解能的新解析表达式.应用该公式和最近建立的研究双原子分子精确振动能谱的代数方法(AM),我们研究了一些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分子离解能,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新解析式获得的精确分子离解能与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该式在理论上提供了获得精确分子离解能的物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LeRoy与Bernstein的工作,孙卫国等最近建立了计算精确的双原子分子离解能的新解析表达式.应用该公式和最近建立的研究双原子分子精确振动能谱的代数方法(AM),我们研究了一些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分子离解能,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新解析式获得的精确分子离解能与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该式在理论上提供了获得精确分子离解能的物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精确计算AH2(A=Al,Si,P,S)型分子内氛重组能的最新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合理推广。在HFSCF水平上利用不同基组计算了自交换反应的内氛重组能,并确定了其参数值。  相似文献   

5.
6.
代数方法(AM)的建立解决了实验方法和精确量子力学理论方法难以获得双原子分子的包含最高振动能级在内的所有高阶振动能级的精确数值这一问题.基于LeRoy与Bernstein的工作,孙卫国等又建立了精确计算双原子分子离解能的新解析表达式.应用新公式和代数方法(AM),研究了一些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振动能谱和分子离解能,获得了与实验值符合非常好的理论结果.该方法在理论上提供了获得双原子分子完全振动能谱和精确分子离解能的物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了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发现用PG—高斯势函数表述低激发态双原子分子是一种可能的选择。按照微观过程原理和本文提出的“激发态选择规则”,可确定低激发态的离解极限与离解能,并导出63个激发态的PG—高斯势函数。  相似文献   

8.
q变形振子模型描述的双原子分子的能级数与离解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光参 《物理学报》1993,42(1):92-94
本文利用q变形振子模型,导出了双原子分子的势阱总能级数和离解能公式。实际计算表明,q振子模型计算的离解能,略大于实验值,误差平均约为10%,优于常用的Birge-Sponer外推法,可作为一种估算离解能的新方法。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在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台劳展开的基础上,给出了2~n个同核原子体系的分子轨道能级的解析表达式,该式仅涉及双中心积分,对简化量子化学计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无波函数微扰论计算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近似计算方法—无波函数微扰论计算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文中不仅推算出了双原子分子的非谐振动能级理论公式。而且还用它对HCL~(35)分子的振动能级做了具体的计算,通过选取适当的势能参数,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用能量自洽法研究碱金属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静  孙卫国  冯灏 《物理学报》2000,49(12):2352-2356
用能量自洽法(ECM)研究了碱金属双原子分子一些电子激发态的势能曲线:Na2 分子的21Πg,43Πg和b3Π< sub>u电子激发态,K2分子的a3Σu,21Πg,B1Πu和A关键词: 能量自洽 双原子分子 势能 碱金属  相似文献   

12.
1-乙酰乙酰基-3-甲基吲哚对稀土离子能量传递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乙酰乙酰基-3-甲基吲哚(I3MK)与各种稀土离子在77K乙醇刚性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的测定,进行了I3MK向稀土离子能量传递过程的静态分析;从I3MK和I3MK-Tb(Ⅲ)体系的荧光寿命、磷光寿命、量子产率,时间分辨光谱等,计算了各主要能量传递过程的速率常数和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该体系能量传递过程的动态分析,提出了Perrin公式的修正参数,讨论了I3MK-Tb(Ⅲ)体系的能量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13.
何江平  唐景昌 《计算物理》2000,17(6):678-684
将遗传算法(GAs)应用到低能电子衍射(LEED)表面结构分析方法中,编制了Gas-LEED结构自动搜寻的计算程序,并以Pt(111)-p(2×2)O吸附系统为例,获得了具有全局优化特点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严峻的电子组件散热形势,制造了高热流密度传热组件-均温板,并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均温板可承受非常高的热流密度.当加热功率达到170W时,热流密度超过了40W/cm2,均温板的上底面最高温度不超过85℃,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均温和散热特性.热阻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